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因此,它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多维度的激活课堂教学要素,为课堂注入活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尤其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作为教师只有采用“蹲下来”看的姿态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尊重他们喜怒哀乐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引导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材是儿童学习所用的一种材料,但相对今天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言,它顯然是滞后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要有强烈的资源共享意识,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切资源,开放教学内容,使它贴近儿童生活,成为能与儿童真正对话的文本。
二、教学实践活动化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它还认为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评价灵活化
思品课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向选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道德判断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判断也趋于多元化。因此,随时代的发展,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培养创新思维。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以一个统一的、绝对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某一个人或某一种社会现象的弊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学生行为的评价,不能以教师个人的意识为标准,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行为,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灵活的评价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
针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我们更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回归生活、角色扮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评议中,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当好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这样做,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关注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
(二)尝试游戏、自然生成
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团结合作》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四个剪去瓶口的可乐瓶,瓶口大小以一个小球出口为宜。每个瓶中放入5到6个橡皮小球,球上系上细绳。请四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第一个取出小球。起先,学生遇到了小小的麻烦。有的小组经过调整,相互配合,相继取出小球。有的小组仍乱作一团,束手无策。比赛结束,我引导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能顺利地取出小球,奥妙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争着发言。这样通过一个热烈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游戏,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
(三)模拟情境、趣味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紧跟当前形势,我把“诚信教育“纳入了思品教育的内容。我在教育学生诚信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狡诈”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活动这样既磨砺了他们的勇气,又锻炼了他们的才干,不知不觉中,学生正确的行为已养成。
(四)参观访问、实践体验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品德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参观访问就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如教学《逛商场》一课,上课前可先让学生到超市去参观,看看超市的物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然后再买些东西,看看是如何付款的,要求在上课时交流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充满情趣的世界。活动的形式还有多种多样,如:资料调查、实践活动等等,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这样,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也是不言而喻。
正如巴浦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前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也应构充满活力与趣味的课堂,让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的学习!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作为教师只有采用“蹲下来”看的姿态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尊重他们喜怒哀乐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引导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材是儿童学习所用的一种材料,但相对今天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言,它顯然是滞后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要有强烈的资源共享意识,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切资源,开放教学内容,使它贴近儿童生活,成为能与儿童真正对话的文本。
二、教学实践活动化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它还认为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评价灵活化
思品课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向选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道德判断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判断也趋于多元化。因此,随时代的发展,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培养创新思维。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以一个统一的、绝对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某一个人或某一种社会现象的弊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学生行为的评价,不能以教师个人的意识为标准,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行为,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灵活的评价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
针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我们更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回归生活、角色扮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评议中,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当好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这样做,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关注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
(二)尝试游戏、自然生成
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团结合作》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四个剪去瓶口的可乐瓶,瓶口大小以一个小球出口为宜。每个瓶中放入5到6个橡皮小球,球上系上细绳。请四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第一个取出小球。起先,学生遇到了小小的麻烦。有的小组经过调整,相互配合,相继取出小球。有的小组仍乱作一团,束手无策。比赛结束,我引导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能顺利地取出小球,奥妙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争着发言。这样通过一个热烈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游戏,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而且永不磨灭。
(三)模拟情境、趣味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紧跟当前形势,我把“诚信教育“纳入了思品教育的内容。我在教育学生诚信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狡诈”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活动这样既磨砺了他们的勇气,又锻炼了他们的才干,不知不觉中,学生正确的行为已养成。
(四)参观访问、实践体验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品德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参观访问就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如教学《逛商场》一课,上课前可先让学生到超市去参观,看看超市的物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然后再买些东西,看看是如何付款的,要求在上课时交流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充满情趣的世界。活动的形式还有多种多样,如:资料调查、实践活动等等,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这样,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也是不言而喻。
正如巴浦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前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也应构充满活力与趣味的课堂,让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