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端午節,母亲早早便起床了,拖鞋与地板摩擦发出的踢踏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
我披衣下床,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倚在门边,看着母亲从橱柜里翻出一个白瓷盆,盛上清水,搁在台面上。轻微的振动使水面起了涟漪,朝霞的红晕映进水中,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母亲将一小袋糯米缓缓地倒进了瓷盆中,米粒触及水面的细细碎碎的声音在静谧的房间中响起。母亲娴熟地用手翻淘着糯米,浮在米上的灰尘顷刻间化为乌有,米粒现出原本的白白胖胖的样子来,一粒粒似白玉,似珍珠,在母亲的翻动下发出哗哗的声响。母亲将米反复淘洗后,泡在瓷盆中。
做完这一切,母亲转身来到灶台另一角。就在母亲转回身的一瞬间,几束蒲叶变魔术般从母亲的手中跃出。母亲解开束着蒲叶的细绳,在水中反复冲洗,青青碧叶在水的沐浴下显出了它们的本色。母亲将蒲叶放在漏勺中,掂起早已置于炉上的水壶,将刚刚烧开的水倾倒在蒲叶上。一刹那,蒸汽自蒲叶袅袅向上升起,一股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弥漫在小小的房间里。
母亲捏起一片蒲叶,轻轻吹了吹,将蒲叶放在手中。只见母亲双手灵巧地翻转,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她已将蒲叶挽成了漏斗状。接着,将泡好的糯米一把一把塞进了“漏斗”中,同时,在“漏斗”的中央填一个蜜枣或一团甜甜的豆沙。糯米多了,刨出来一点;少了,再塞一些,好像每个粽子都有重量标准似的。白的米,绿的叶,红的枣,色彩鲜明,很是好看。又是片刻的眼花缭乱,母亲已将粽叶包起来了。转眼间,一个四角尖尖、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躺在了母亲的手中。母亲再用左手从旁边拿起一根细线,轻快而娴熟地将粽子捆扎、绑紧,摆在竹制的托盘中。
太阳渐升,光影推移。托盘里的粽子已摆了一层又一层。
这时,母亲停下手,转身对我说:“在这儿站了多久?”
“没多久,就一会儿。”我笑着答道,依偎到母亲的身边。
“来,我们继续。”母亲笑道。
说着,母亲把粽子一层层放在锅中,水烧开后,复改为小火。不一会儿,粽香便从锅的缝隙中溢了出来。灿烂的阳光照在母亲的脸上,她的每一条皱纹里都透着欢欣。
粽子熟了,拿起一个,剥开绿色的蒲叶,顾不得烫,一口咬下去,散在嘴里的粽子有米的香甜、蒲叶的清新、枣的甜蜜,真是人间美味啊!这个端午有这粽香足够了!
(西工大附中分校 郑桓淇)
(指导老师 惠军明)
简评
文章思路清晰,叙写真实,将妈妈淘米、清洗蒲叶、包粽子、蒸粽子的过程写得有条不紊,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细致的观察、出色的细节描写是这篇习作成功的关键。妈妈娴熟的动作,专心致志的神态,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微之处都被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录入笔下。文章对包粽子的细节的精雕细刻,还原了生活的原貌,读来让人仿佛也见识了包粽人精巧的技艺,看到了粽美,闻到了粽香。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忠实地记录描写,而是对包粽子过程进行了剪裁,做到有详有略。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怀,温馨的场景,舒缓的节奏,文章层层渲染,丝丝入扣,宛如抒情诗、写意画,蕴满了诗情画意,淌满了快乐幸福,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惠军明老师)
朝霞掩映,粼粼波光,环境描写渲染出母亲制作粽子的美好氛围。
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淘米的声音,使情境更显逼真。
采用比喻手法,将淘好的糯米比作白玉和珍珠,生动形象。
反复清洗蒲叶,并用开水冲烫,说明母亲做粽子讲究卫生,严格把关,一丝不苟。
视觉和嗅觉描写并用,画面感强烈,语言极富有诗意。
吹展蒲叶,挽成漏斗状,往里塞米、红枣、豆沙,掂量轻重、包装、塑形、捆扎,包粽子的一系列动作,细致连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般,写出了母亲包粽子的娴熟技艺,突出了母亲的能干。本段对细节的精雕细刻,还原了生活的原貌,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女儿和母亲的对话朴实而真切,这里没有抒情,但温馨的氛围就在笔端流淌。这种含蓄、克制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更有韵味,很是耐品耐读。
略写煮粽子的过程,详略得当。
写阳光里母亲的笑容,写出了母亲快乐的心情。
抒情很自然。因为有了上文有关粽子制作过程细细的铺排及粽子美味的品味,这里抒情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但情味十足。
我披衣下床,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倚在门边,看着母亲从橱柜里翻出一个白瓷盆,盛上清水,搁在台面上。轻微的振动使水面起了涟漪,朝霞的红晕映进水中,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母亲将一小袋糯米缓缓地倒进了瓷盆中,米粒触及水面的细细碎碎的声音在静谧的房间中响起。母亲娴熟地用手翻淘着糯米,浮在米上的灰尘顷刻间化为乌有,米粒现出原本的白白胖胖的样子来,一粒粒似白玉,似珍珠,在母亲的翻动下发出哗哗的声响。母亲将米反复淘洗后,泡在瓷盆中。
做完这一切,母亲转身来到灶台另一角。就在母亲转回身的一瞬间,几束蒲叶变魔术般从母亲的手中跃出。母亲解开束着蒲叶的细绳,在水中反复冲洗,青青碧叶在水的沐浴下显出了它们的本色。母亲将蒲叶放在漏勺中,掂起早已置于炉上的水壶,将刚刚烧开的水倾倒在蒲叶上。一刹那,蒸汽自蒲叶袅袅向上升起,一股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弥漫在小小的房间里。
母亲捏起一片蒲叶,轻轻吹了吹,将蒲叶放在手中。只见母亲双手灵巧地翻转,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她已将蒲叶挽成了漏斗状。接着,将泡好的糯米一把一把塞进了“漏斗”中,同时,在“漏斗”的中央填一个蜜枣或一团甜甜的豆沙。糯米多了,刨出来一点;少了,再塞一些,好像每个粽子都有重量标准似的。白的米,绿的叶,红的枣,色彩鲜明,很是好看。又是片刻的眼花缭乱,母亲已将粽叶包起来了。转眼间,一个四角尖尖、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躺在了母亲的手中。母亲再用左手从旁边拿起一根细线,轻快而娴熟地将粽子捆扎、绑紧,摆在竹制的托盘中。
太阳渐升,光影推移。托盘里的粽子已摆了一层又一层。
这时,母亲停下手,转身对我说:“在这儿站了多久?”
“没多久,就一会儿。”我笑着答道,依偎到母亲的身边。
“来,我们继续。”母亲笑道。
说着,母亲把粽子一层层放在锅中,水烧开后,复改为小火。不一会儿,粽香便从锅的缝隙中溢了出来。灿烂的阳光照在母亲的脸上,她的每一条皱纹里都透着欢欣。
粽子熟了,拿起一个,剥开绿色的蒲叶,顾不得烫,一口咬下去,散在嘴里的粽子有米的香甜、蒲叶的清新、枣的甜蜜,真是人间美味啊!这个端午有这粽香足够了!
(西工大附中分校 郑桓淇)
(指导老师 惠军明)
简评
文章思路清晰,叙写真实,将妈妈淘米、清洗蒲叶、包粽子、蒸粽子的过程写得有条不紊,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细致的观察、出色的细节描写是这篇习作成功的关键。妈妈娴熟的动作,专心致志的神态,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微之处都被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录入笔下。文章对包粽子的细节的精雕细刻,还原了生活的原貌,读来让人仿佛也见识了包粽人精巧的技艺,看到了粽美,闻到了粽香。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忠实地记录描写,而是对包粽子过程进行了剪裁,做到有详有略。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怀,温馨的场景,舒缓的节奏,文章层层渲染,丝丝入扣,宛如抒情诗、写意画,蕴满了诗情画意,淌满了快乐幸福,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惠军明老师)
朝霞掩映,粼粼波光,环境描写渲染出母亲制作粽子的美好氛围。
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淘米的声音,使情境更显逼真。
采用比喻手法,将淘好的糯米比作白玉和珍珠,生动形象。
反复清洗蒲叶,并用开水冲烫,说明母亲做粽子讲究卫生,严格把关,一丝不苟。
视觉和嗅觉描写并用,画面感强烈,语言极富有诗意。
吹展蒲叶,挽成漏斗状,往里塞米、红枣、豆沙,掂量轻重、包装、塑形、捆扎,包粽子的一系列动作,细致连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般,写出了母亲包粽子的娴熟技艺,突出了母亲的能干。本段对细节的精雕细刻,还原了生活的原貌,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女儿和母亲的对话朴实而真切,这里没有抒情,但温馨的氛围就在笔端流淌。这种含蓄、克制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更有韵味,很是耐品耐读。
略写煮粽子的过程,详略得当。
写阳光里母亲的笑容,写出了母亲快乐的心情。
抒情很自然。因为有了上文有关粽子制作过程细细的铺排及粽子美味的品味,这里抒情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但情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