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4月,在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的吴敬琏因为“顽固不化”,被送进条件更为艰苦的明港镇劳改队,与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的老“右派”顾准走到了一起。此前,尽管他与顾准都在经济所,甚至在同一个组里工作,却没有太多的交往。走到一起后,对顾准这位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有了新的认识。
有一次,劳改队对顾准进行批斗,指责他“偷奸耍滑”,年过半百、体质羸弱的顾准就是不肯低头。军宣队的人开始打他,顾准挨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仍然顽固地高昂着头,大喊:“我就是不服!”还有一次,有人前来向顾准调查谭震林的问题。顾准在苏南工作时与谭震林常因工作吵得很厉害,甚至被撤职,可是,当来人让他确认谭震林是“叛徒”时,他却坚决地说“不是”。来人就狠狠地打他,打完再问,他说“不是就是不是”;再打,还是说“不是”。
另有一位秦姓研究员,是孙冶方的无锡同乡,也是顾准在华东的老同事,思想非常“左”,在学部工作时,整孙冶方和顾准就很厉害,顾准非常讨厌他。这时,他也被打倒了,“革命群众”发现,抗战时期,秦姓研究员在广西桂林当过国民党桂系一个专科学校的政治辅导员,于是将他作为“反共老手”进行批斗。顾准却上门找专案组说:“你们这些人没有历史知识。这个学校是受李克农直接控制的,为地下党做了许多工作,在这里工作怎么能叫‘反共老手’呢?”
顾准的正直与较真让吴敬琏非常敬佩。有一次,在私下交谈中,言及过去几年红卫兵间的派系斗争,顾准对吴敬琏说:“他们整天斗来斗去,自己很得意,以为是在干革命事业,其实只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棋子,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读点书,对国家、对人民更有益。”这席话让吴敬琏很有同感,他开始自我反思。
1972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干预下,经济所从明港回到北京。
可怜的顾准无家可归,他的子女都与他划清界限,约定“生不再见,死不相别”。更可悲的是,他的母亲已年过九旬,十余年未见,虽然现在身处同城,近在咫尺,却也不得见面。他只能住在学部大院的一个斗室中,每天清晨,背着一只军用书包,内揣两个冷馒头,去北京图书馆读书,黄昏归来,点一盏孤灯继续夜战。他常常剧烈地咳嗽,痰中带血,却并不在意。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希腊城邦制度》一书的写作之中。这是一个为抽屉而写的伟大作品,顾准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的那一日,他的工作动力来自天地间一个冥冥的召唤。他以数十万言冷峻的笔墨,深刻地分析了“城邦制度”与“东方专制主义”的区别,“在全面比较中西文明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
每隔一两周,吴敬琏与顾准见上一面,交流各自的心得与见闻,他们的小圈子也悄悄地在扩大,赵人伟、周叔莲和张曙光等都加入了进来。
1974年秋天,在落叶萧条之中,顾准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他一开始对病情并不了解,一次,医生查房,用英文说出“癌症”一词,他才知自己时日无多。
当时,那场“文革”浩劫似乎还没有任何终结的迹象。就在秋風萧瑟中,顾准把四十四岁的吴敬琏叫到病房,冷静地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而且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气管堵塞说不出话来,所以要趁说得出话的时候与你作一次长谈,以后你就不用再来了。”在这次长谈中,顾准认为中国的“神武景气”是一定会到来的,但是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所以,他送给吴敬琏四个字——“待机守时”。他说:“时机不到,你想报国也没有用,没有这种可能性。还是要继续我们的研究,把中国的问题研究清楚,那样才能对国家提出有用的意见。”
他还提到正在狱中的孙冶方,说:“我是见不到他了,但是我知道他的为人,他不会是汉奸。所以只要没被整死,他就会出来。出来的时候,你帮我向他致意。”
顾准还立下了遗嘱。他把自己的遗稿分为两部分,其中“有关希腊史部分交给吴敬琏同志”。这可以看成是一个思想家对另外一个思想家的衣钵相传。
12月2日,吴敬琏去医院陪顾准。到了晚上八九点钟,顾准的呼吸极其艰难,吴敬琏一直坐在旁边,握着他的手。大概11点的样子,吴敬琏已经有点迷迷糊糊,顾准突然醒了过来,他挣扎着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打开行军床休息。”这是顾准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吴敬琏打开行军床躺下不久,就听到很响的动静,护士们乱作一团,医生在为顾准做心脏按摩,但顾准没再醒来。
几个小时后,吴敬琏和一位护士一起,亲手把顾准推进了阴冷的太平间。
【选自《吴敬琏传》】
有一次,劳改队对顾准进行批斗,指责他“偷奸耍滑”,年过半百、体质羸弱的顾准就是不肯低头。军宣队的人开始打他,顾准挨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仍然顽固地高昂着头,大喊:“我就是不服!”还有一次,有人前来向顾准调查谭震林的问题。顾准在苏南工作时与谭震林常因工作吵得很厉害,甚至被撤职,可是,当来人让他确认谭震林是“叛徒”时,他却坚决地说“不是”。来人就狠狠地打他,打完再问,他说“不是就是不是”;再打,还是说“不是”。
另有一位秦姓研究员,是孙冶方的无锡同乡,也是顾准在华东的老同事,思想非常“左”,在学部工作时,整孙冶方和顾准就很厉害,顾准非常讨厌他。这时,他也被打倒了,“革命群众”发现,抗战时期,秦姓研究员在广西桂林当过国民党桂系一个专科学校的政治辅导员,于是将他作为“反共老手”进行批斗。顾准却上门找专案组说:“你们这些人没有历史知识。这个学校是受李克农直接控制的,为地下党做了许多工作,在这里工作怎么能叫‘反共老手’呢?”
顾准的正直与较真让吴敬琏非常敬佩。有一次,在私下交谈中,言及过去几年红卫兵间的派系斗争,顾准对吴敬琏说:“他们整天斗来斗去,自己很得意,以为是在干革命事业,其实只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棋子,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读点书,对国家、对人民更有益。”这席话让吴敬琏很有同感,他开始自我反思。
1972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干预下,经济所从明港回到北京。
可怜的顾准无家可归,他的子女都与他划清界限,约定“生不再见,死不相别”。更可悲的是,他的母亲已年过九旬,十余年未见,虽然现在身处同城,近在咫尺,却也不得见面。他只能住在学部大院的一个斗室中,每天清晨,背着一只军用书包,内揣两个冷馒头,去北京图书馆读书,黄昏归来,点一盏孤灯继续夜战。他常常剧烈地咳嗽,痰中带血,却并不在意。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希腊城邦制度》一书的写作之中。这是一个为抽屉而写的伟大作品,顾准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的那一日,他的工作动力来自天地间一个冥冥的召唤。他以数十万言冷峻的笔墨,深刻地分析了“城邦制度”与“东方专制主义”的区别,“在全面比较中西文明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
每隔一两周,吴敬琏与顾准见上一面,交流各自的心得与见闻,他们的小圈子也悄悄地在扩大,赵人伟、周叔莲和张曙光等都加入了进来。
1974年秋天,在落叶萧条之中,顾准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他一开始对病情并不了解,一次,医生查房,用英文说出“癌症”一词,他才知自己时日无多。
当时,那场“文革”浩劫似乎还没有任何终结的迹象。就在秋風萧瑟中,顾准把四十四岁的吴敬琏叫到病房,冷静地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而且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气管堵塞说不出话来,所以要趁说得出话的时候与你作一次长谈,以后你就不用再来了。”在这次长谈中,顾准认为中国的“神武景气”是一定会到来的,但是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所以,他送给吴敬琏四个字——“待机守时”。他说:“时机不到,你想报国也没有用,没有这种可能性。还是要继续我们的研究,把中国的问题研究清楚,那样才能对国家提出有用的意见。”
他还提到正在狱中的孙冶方,说:“我是见不到他了,但是我知道他的为人,他不会是汉奸。所以只要没被整死,他就会出来。出来的时候,你帮我向他致意。”
顾准还立下了遗嘱。他把自己的遗稿分为两部分,其中“有关希腊史部分交给吴敬琏同志”。这可以看成是一个思想家对另外一个思想家的衣钵相传。
12月2日,吴敬琏去医院陪顾准。到了晚上八九点钟,顾准的呼吸极其艰难,吴敬琏一直坐在旁边,握着他的手。大概11点的样子,吴敬琏已经有点迷迷糊糊,顾准突然醒了过来,他挣扎着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打开行军床休息。”这是顾准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吴敬琏打开行军床躺下不久,就听到很响的动静,护士们乱作一团,医生在为顾准做心脏按摩,但顾准没再醒来。
几个小时后,吴敬琏和一位护士一起,亲手把顾准推进了阴冷的太平间。
【选自《吴敬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