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无法亲身体会的一段历史。如今流传下来的年画,记录着那段岁月中重大的人物和事件,是那段岁月留给我们的直观的剪影。
迎接新年,我们贴上一张张光鲜精美的新年画,也在一张张发黄的旧年画中。感受历史的细节。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劳模的明星时代
周志刚采访76岁的爷爷——
1950年的春天,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一张叫做《群英会上的赵桂兰》的年画。这个群英会呢,指的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也就是那一年的4月30号,第一批新选出的全国劳模的大会。我记得特别清楚,劳模里还有我们煤矿行业的英雄王景全,他当年32岁,是贾寒桥煤井副井长,率领采煤队创造了班产原煤258.75吨的全国最好水平。
而这个年画上的劳模赵桂兰,为了保护工厂的财产不受损失而负伤,得到了毛主席亲切的接见。报纸、广播报出这条消息之后,大家心里那个沸腾啊,那是多大的荣耀啊,而那荣耀,就给了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子劲,要向劳动模范看齐,争戴大红花。
后来,新中国第二、第三批劳模诞生,其中就有“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庆油出”的“铁人”王进喜。20世纪60年代义兴起“准劳模”——标兵的评选,我记得1964年“大练兵”生产标兵,就有北京百货大楼“卖糖一手抓”的张秉贵。“戴花要戴大红花……”这支老歌曾激励过那个年代的我们,劳模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明星。
1950年的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亿万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建设祖国的劳动热情高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人们把摆脱压迫的喜悦化作建设新中国的动力,那个时候每天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层出不穷,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呈现出令世界瞩目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为了反映这种变化.文化部在开同大典后不久就作出创作新年画的指示,《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
劳模的产生最初是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联系在一起,看重的是超额或提前完成“计划指标”。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劳模都是一线职工。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传统本色的劳动观、劳模也在发生着改变。2005年,打破欧美人在短跑领域垄断、获得奥运会110米栏冠军的刘翔和年收入上千万美元、在美国休斯顿火箭队出任中锋的姚明,双双登上劳模榜。
★《我闪热爱和平》:杭美援朝
许红采访63岁的邻居奶奶——
1950年抗美援朝,有不少新年画表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圈的,我记得的有《保卫和平》、《养小鸡捐飞机》、《中朝部队并肩作战打击美国狼》、《崔莹会见罗盛教的双亲》……这些都是当时的画家们创作的。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我们热爱和平》的年画,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南摄影照片印刷成的。在1952年,几乎每家每户的墙上,都贴着它,画里两个抱着鸽子的孩子,那一年成了中国的明星。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回在电视上看到,画上的小姑娘孟云。如今已经是55岁的退休老师,和我一样,头发花白了。而当年的一幕她还记得非常清楚。
52年前,妈妈带她去幼儿园,恰好一位摄影记者在那里拍照。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抱着一只鸽子照相。别的小女孩儿都剪着娃娃头,只有她扎两小辫儿,于是,就被选中做了模特。在北海公园的小土坡上,照下了这张相。
那时候,这张照片印成了年画、明信片,还被用作了许多书的封面。在寄给志愿军的慰问信里,也都夹一张印得小小的照片,几乎每个志愿军战士都认识了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在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时候,怀里都揣着这张照片,很能鼓舞士气。
1950年6月25日,大规模的内战在朝鲜半岛上爆发。随即美国军队进入朝鲜半岛,发动了朝鲜战争。美国空军在对北朝鲜狂轰滥炸的同时,还连续出动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镇进行空袭,残杀中国人民。
面对“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的现实,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境内,支援朝鲜人民抵抗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分三路进入朝鲜作战,开始了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尽管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因为消耗了100亿美元的战争费用而使战后国家的经济增加了许多负担,但是国内掀起的爱国主义热潮巩固了新政权,而战争的胜利对于新生的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实力的显示,都具有重大意义。
★《同志,你为除四害做了什么?》:爱国卫生运动
罗远采访58岁的校工老爷爷——
好像是1958年春,中央下达了在全国开展除四害运动,消灭老鼠、苍蝇、蚊子和麻雀。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接到了指示,我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了战斗,图的纯粹是新鲜好玩。各企业单位、学校都有分工,各负责一个区域。天刚亮我们就集合出发,奔赴指定地点。有的拿锣,有的拿盆,有的拿旗子,没旗子就拿竹竿绑个布条,反正人人手里都有家什。到村里能上树的上树,能上房的上房,田里也撒了人,形成了立体防空,干吗?轰麻雀!锣声鼓声破盆子声,摇旗呐喊声响成一片,鸟儿们东躲西藏,哪有藏身之地?刚想落下歇歇脚,又被一阵摇旗呐喊惊起,最后有的麻雀竟从天上掉下来——累死了!
再说灭老鼠,什么“掏窝”、“水缸捕鼠”、“调墨油粘鼠”、“双簧钢丝夹鼠”、“碗、桶、面盆扣鼠”等等,我们发明了许多绝招。当时以老鼠尾巴统计战果,我们把打死的老鼠割掉尾巴,用石灰消毒后串成一串,交到学校或居委会。灭鼠是有奖励的,灭一只老鼠能换一盒火柴,或者几根尾巴换一张书签。那一年的年画,自然也就以除四害为主题了。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紧接着,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
人们响应号召的积极性是空前的。这场爱国卫生运动声势波澜壮阔,给参加过这场运动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统计,1958年从3月到11月上旬,8个月的时间内全国捕杀麻雀19.6亿只,全国捕鼠共4400万只。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不爱红装爱武装
顾佳韵采访57岁的退休老师——
1964年元旦,毛主席给女民兵题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发表后,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爱军装成为革命化的标志,军装成了人们最爱穿的时装。这时年画上的主角不言而喻是一身戎装。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军装是最时髦的时装。谁拥有一身军装,就特别荣耀。
那时候有一张年画,题目叫《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它的画面是一个女民兵,拿着枪,抱着毛泽东选集。而这幅画中人的神情、姿势,成为姑娘们争先模仿的对象。
记得当时我跟我妈妈说,给我照张相吧。妈妈说,好啊,去相馆吧。我说不行,先得回趟家,换上军装,扎上腰带,还要拿上毛主席语录和家里那盏煤油灯。那时候,常常断电,家家都准备着几盏煤油灯。结果等我穿戴好,去相馆一看,原来人家那儿准备得有,因为要求的人太多了,相馆还专门挂了那幅年画做背景,给我照下了一张照片。
穿军装,带袖章,天安门前照张像,这是那时最流行的举动。1966年,我们7个高中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号召,组织了第一支毛泽东思想串联红卫兵小分队,我是其中唯一的女生。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一定要去井冈山、天安门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我们背起背包、穿上草鞋、举着红旗、手握宝书、带上袖章,离开学校,踏上万里征途。一路上靠着全国各地的“革命群众接待站”免受饥寒,最后到达了北京,在天安门前留下了当时最时髦的照片。
60年代的中国,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到了70年代,蓝色一统天下。但是在那色彩单调的年代,爱美之心仍然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姑娘们把外套里的衬衣领子翻出来,在衣服的下摆用花布滚个边,成为那一代人心中难忘的风景。
迎接新年,我们贴上一张张光鲜精美的新年画,也在一张张发黄的旧年画中。感受历史的细节。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劳模的明星时代
周志刚采访76岁的爷爷——
1950年的春天,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一张叫做《群英会上的赵桂兰》的年画。这个群英会呢,指的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也就是那一年的4月30号,第一批新选出的全国劳模的大会。我记得特别清楚,劳模里还有我们煤矿行业的英雄王景全,他当年32岁,是贾寒桥煤井副井长,率领采煤队创造了班产原煤258.75吨的全国最好水平。
而这个年画上的劳模赵桂兰,为了保护工厂的财产不受损失而负伤,得到了毛主席亲切的接见。报纸、广播报出这条消息之后,大家心里那个沸腾啊,那是多大的荣耀啊,而那荣耀,就给了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子劲,要向劳动模范看齐,争戴大红花。
后来,新中国第二、第三批劳模诞生,其中就有“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庆油出”的“铁人”王进喜。20世纪60年代义兴起“准劳模”——标兵的评选,我记得1964年“大练兵”生产标兵,就有北京百货大楼“卖糖一手抓”的张秉贵。“戴花要戴大红花……”这支老歌曾激励过那个年代的我们,劳模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明星。
1950年的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亿万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建设祖国的劳动热情高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人们把摆脱压迫的喜悦化作建设新中国的动力,那个时候每天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层出不穷,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呈现出令世界瞩目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为了反映这种变化.文化部在开同大典后不久就作出创作新年画的指示,《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
劳模的产生最初是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联系在一起,看重的是超额或提前完成“计划指标”。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劳模都是一线职工。
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传统本色的劳动观、劳模也在发生着改变。2005年,打破欧美人在短跑领域垄断、获得奥运会110米栏冠军的刘翔和年收入上千万美元、在美国休斯顿火箭队出任中锋的姚明,双双登上劳模榜。
★《我闪热爱和平》:杭美援朝
许红采访63岁的邻居奶奶——
1950年抗美援朝,有不少新年画表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圈的,我记得的有《保卫和平》、《养小鸡捐飞机》、《中朝部队并肩作战打击美国狼》、《崔莹会见罗盛教的双亲》……这些都是当时的画家们创作的。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我们热爱和平》的年画,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南摄影照片印刷成的。在1952年,几乎每家每户的墙上,都贴着它,画里两个抱着鸽子的孩子,那一年成了中国的明星。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回在电视上看到,画上的小姑娘孟云。如今已经是55岁的退休老师,和我一样,头发花白了。而当年的一幕她还记得非常清楚。
52年前,妈妈带她去幼儿园,恰好一位摄影记者在那里拍照。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抱着一只鸽子照相。别的小女孩儿都剪着娃娃头,只有她扎两小辫儿,于是,就被选中做了模特。在北海公园的小土坡上,照下了这张相。
那时候,这张照片印成了年画、明信片,还被用作了许多书的封面。在寄给志愿军的慰问信里,也都夹一张印得小小的照片,几乎每个志愿军战士都认识了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在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时候,怀里都揣着这张照片,很能鼓舞士气。
1950年6月25日,大规模的内战在朝鲜半岛上爆发。随即美国军队进入朝鲜半岛,发动了朝鲜战争。美国空军在对北朝鲜狂轰滥炸的同时,还连续出动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镇进行空袭,残杀中国人民。
面对“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的现实,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境内,支援朝鲜人民抵抗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分三路进入朝鲜作战,开始了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尽管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因为消耗了100亿美元的战争费用而使战后国家的经济增加了许多负担,但是国内掀起的爱国主义热潮巩固了新政权,而战争的胜利对于新生的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实力的显示,都具有重大意义。
★《同志,你为除四害做了什么?》:爱国卫生运动
罗远采访58岁的校工老爷爷——
好像是1958年春,中央下达了在全国开展除四害运动,消灭老鼠、苍蝇、蚊子和麻雀。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接到了指示,我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了战斗,图的纯粹是新鲜好玩。各企业单位、学校都有分工,各负责一个区域。天刚亮我们就集合出发,奔赴指定地点。有的拿锣,有的拿盆,有的拿旗子,没旗子就拿竹竿绑个布条,反正人人手里都有家什。到村里能上树的上树,能上房的上房,田里也撒了人,形成了立体防空,干吗?轰麻雀!锣声鼓声破盆子声,摇旗呐喊声响成一片,鸟儿们东躲西藏,哪有藏身之地?刚想落下歇歇脚,又被一阵摇旗呐喊惊起,最后有的麻雀竟从天上掉下来——累死了!
再说灭老鼠,什么“掏窝”、“水缸捕鼠”、“调墨油粘鼠”、“双簧钢丝夹鼠”、“碗、桶、面盆扣鼠”等等,我们发明了许多绝招。当时以老鼠尾巴统计战果,我们把打死的老鼠割掉尾巴,用石灰消毒后串成一串,交到学校或居委会。灭鼠是有奖励的,灭一只老鼠能换一盒火柴,或者几根尾巴换一张书签。那一年的年画,自然也就以除四害为主题了。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紧接着,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
人们响应号召的积极性是空前的。这场爱国卫生运动声势波澜壮阔,给参加过这场运动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统计,1958年从3月到11月上旬,8个月的时间内全国捕杀麻雀19.6亿只,全国捕鼠共4400万只。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不爱红装爱武装
顾佳韵采访57岁的退休老师——
1964年元旦,毛主席给女民兵题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发表后,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爱军装成为革命化的标志,军装成了人们最爱穿的时装。这时年画上的主角不言而喻是一身戎装。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军装是最时髦的时装。谁拥有一身军装,就特别荣耀。
那时候有一张年画,题目叫《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它的画面是一个女民兵,拿着枪,抱着毛泽东选集。而这幅画中人的神情、姿势,成为姑娘们争先模仿的对象。
记得当时我跟我妈妈说,给我照张相吧。妈妈说,好啊,去相馆吧。我说不行,先得回趟家,换上军装,扎上腰带,还要拿上毛主席语录和家里那盏煤油灯。那时候,常常断电,家家都准备着几盏煤油灯。结果等我穿戴好,去相馆一看,原来人家那儿准备得有,因为要求的人太多了,相馆还专门挂了那幅年画做背景,给我照下了一张照片。
穿军装,带袖章,天安门前照张像,这是那时最流行的举动。1966年,我们7个高中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号召,组织了第一支毛泽东思想串联红卫兵小分队,我是其中唯一的女生。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一定要去井冈山、天安门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我们背起背包、穿上草鞋、举着红旗、手握宝书、带上袖章,离开学校,踏上万里征途。一路上靠着全国各地的“革命群众接待站”免受饥寒,最后到达了北京,在天安门前留下了当时最时髦的照片。
60年代的中国,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到了70年代,蓝色一统天下。但是在那色彩单调的年代,爱美之心仍然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姑娘们把外套里的衬衣领子翻出来,在衣服的下摆用花布滚个边,成为那一代人心中难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