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这一年,世界上有两座著名的桥梁在建造过程当中,它们是美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和中国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曾在匹兹堡的同事完成了金门大桥的建造工作。1937年9月26日,由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竣工通车,然而这座由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干面胡同旧居
在北京东城区东南部,有一条与禄米仓胡同相接的干面胡同,干面胡同的“干面”其实与食品无关,据传此路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
如今胡同已没有了运输禄米的车马经过,东段从朝阳门南小街起西连东四南大街,大约七八百米长,院落门脸大都保存完好。
由于茅以升工作的频繁变动,从1920年到1949年的二十九年之间,萍踪处处,南来北往,迁徙如家常便饭。夫人戴传蕙随茅以升的工作迁动,寄住过的城市就有唐山、南京、北京、天津、镇江、杭州、长沙、桂林、贵州平越(今福泉县)、 重庆、上海等,所租赁的房屋有27处之多。1949年,茅以升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全家再迁北京。自此,茅以升没有再离开北京,尽管也搬了三次家。其中一处便是这处干面胡同33号院。
从胡同东口往里走,不远处在路北能找到33号的门牌,这里便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旧居。这是一座比较气派的老宅院,院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老北京四合院金柱大门,院内则是一栋西洋风格的灰色二层小楼,院子里建满了小平房,仅留一米左右宽的道路通到别墅门前,也不知现在楼里还住着哪些居民。
据住在附近的大爷说,这所大宅院曾经是清代大学士李鸿藻的宅院,民国时期某高官居的官邸,西式洋楼就是那时修建的。
钱塘江上造桥
在以往的历史上,钱塘江上从没有过任何一座桥梁,当时的浙赣铁路已修至虞山,上海至杭州的铁路也早已通车,仅仅因为一江之隔将浙江分为两半,铁路、公路均无法贯通。那时浙江的老百姓常把“不可能做成的事”比喻成“钱塘江上造桥”。而茅以升和他的同事却将这件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1937年,卢沟桥事件全面爆发,日本人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炮,战争的车轮迅速向中国的内地推进。大桥快要竣工之际,松沪会战爆发。茅以升曾回忆说,在8月14日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当茅以升从沉箱中上来时,杭州上空的激战刚刚结束。从死亡边缘刚回来的他,极有兴致地拉着总工程师罗英就着绍兴梅干菜喝了二两黄酒。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至此大桥的建造基本完成。在通车的当日,大批的军火物资开始从大桥上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整个九、十月,松沪会战异常激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本人进攻的脚步。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
茅以升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钱塘江建桥回忆》,他这样写到:应该大抒特抒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建桥工人们发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的冲天干劲,夜以继日的加速赶工,立志早日完成大桥的建造来支持上海的抗战。
一个半月之后,工人们履行了他们的誓言,终于提前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一列列的军火通过钱塘江大桥被运到了上海的抗日前线。1937年11月11号这一天,持续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了,结果是上海沦陷。此时茅以升感到再也无力把握大桥的命运了。
1937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找到茅以升,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简单地向茅以升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茅以升不愿面对的预感终于来到了眼前。丁教官告诉茅以升,所需炸药直接由南京运来,此时就停在门外。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
1937年11月16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说,自己的感受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许多年后,这座大桥的建成,被评价为中国近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这个里程碑呼唤着毁灭一同来临。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历经了925个日日夜夜兼程,耗资160万美元,大桥通车第89天被炸毁。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的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最后,写了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1946年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开始修复钱塘江大桥,因时局动荡没能完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钱塘江大桥才重新全部修复。
幼年经历
茅以升在晚年曾回忆说:“造桥是好事,可是好事也会变坏事,如果桥建得不结實,塌掉了,人都掉进水里就变成坏事了。如果造一座房子不结实的话也会塌下来压死人。桥怎样才能造得结实,我就是从文德桥倒塌一事中产生了好奇心。”
这番回忆缘自茅以升幼时的一个经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南京秦淮河的龙舟比赛是端午当晚不可错过的娱乐观赏项目。秦淮河上有座石拱桥,据说是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建造的,因为建在学府门前的秦淮河上,因此取名“文德桥”。南京数百年来屡遭战火,文德桥被破坏得非常厉害。当晚人们为了看一眼自己喜欢的船队,拼命往桥上挤去,结果意外发生了,古老的文德桥垮塌,热闹的龙舟竞渡最后竟变成了一场悲剧。茅以升因为那天肚子痛没有去看,当伙伴们把文德桥的事情告诉他时,在震惊之后,他说了一句话,将来我长大了要建桥,一定要比文德桥好。
任何理想都需要努力和实践来实现。茅以升1896年出生在镇江,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曾创办《南洋官报》。茅以升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茅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记忆力超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督促孙子学习。祖父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茅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茅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茅以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的教育,他受的教育很全面,古今中外,文学格致。美国留学期间又有实习机会,因此,他日后的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机遇以及本人的性格以外,也同他所受到的全面教育不无关系。
建国后,茅以升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标志建筑的顺利竣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干面胡同旧居
在北京东城区东南部,有一条与禄米仓胡同相接的干面胡同,干面胡同的“干面”其实与食品无关,据传此路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
如今胡同已没有了运输禄米的车马经过,东段从朝阳门南小街起西连东四南大街,大约七八百米长,院落门脸大都保存完好。
由于茅以升工作的频繁变动,从1920年到1949年的二十九年之间,萍踪处处,南来北往,迁徙如家常便饭。夫人戴传蕙随茅以升的工作迁动,寄住过的城市就有唐山、南京、北京、天津、镇江、杭州、长沙、桂林、贵州平越(今福泉县)、 重庆、上海等,所租赁的房屋有27处之多。1949年,茅以升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全家再迁北京。自此,茅以升没有再离开北京,尽管也搬了三次家。其中一处便是这处干面胡同33号院。
从胡同东口往里走,不远处在路北能找到33号的门牌,这里便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旧居。这是一座比较气派的老宅院,院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老北京四合院金柱大门,院内则是一栋西洋风格的灰色二层小楼,院子里建满了小平房,仅留一米左右宽的道路通到别墅门前,也不知现在楼里还住着哪些居民。
据住在附近的大爷说,这所大宅院曾经是清代大学士李鸿藻的宅院,民国时期某高官居的官邸,西式洋楼就是那时修建的。
钱塘江上造桥
在以往的历史上,钱塘江上从没有过任何一座桥梁,当时的浙赣铁路已修至虞山,上海至杭州的铁路也早已通车,仅仅因为一江之隔将浙江分为两半,铁路、公路均无法贯通。那时浙江的老百姓常把“不可能做成的事”比喻成“钱塘江上造桥”。而茅以升和他的同事却将这件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1937年,卢沟桥事件全面爆发,日本人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炮,战争的车轮迅速向中国的内地推进。大桥快要竣工之际,松沪会战爆发。茅以升曾回忆说,在8月14日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当茅以升从沉箱中上来时,杭州上空的激战刚刚结束。从死亡边缘刚回来的他,极有兴致地拉着总工程师罗英就着绍兴梅干菜喝了二两黄酒。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至此大桥的建造基本完成。在通车的当日,大批的军火物资开始从大桥上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整个九、十月,松沪会战异常激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本人进攻的脚步。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
茅以升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钱塘江建桥回忆》,他这样写到:应该大抒特抒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建桥工人们发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的冲天干劲,夜以继日的加速赶工,立志早日完成大桥的建造来支持上海的抗战。
一个半月之后,工人们履行了他们的誓言,终于提前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一列列的军火通过钱塘江大桥被运到了上海的抗日前线。1937年11月11号这一天,持续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了,结果是上海沦陷。此时茅以升感到再也无力把握大桥的命运了。
1937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找到茅以升,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简单地向茅以升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茅以升不愿面对的预感终于来到了眼前。丁教官告诉茅以升,所需炸药直接由南京运来,此时就停在门外。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
1937年11月16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说,自己的感受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许多年后,这座大桥的建成,被评价为中国近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这个里程碑呼唤着毁灭一同来临。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历经了925个日日夜夜兼程,耗资160万美元,大桥通车第89天被炸毁。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的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最后,写了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1946年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开始修复钱塘江大桥,因时局动荡没能完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钱塘江大桥才重新全部修复。
幼年经历
茅以升在晚年曾回忆说:“造桥是好事,可是好事也会变坏事,如果桥建得不结實,塌掉了,人都掉进水里就变成坏事了。如果造一座房子不结实的话也会塌下来压死人。桥怎样才能造得结实,我就是从文德桥倒塌一事中产生了好奇心。”
这番回忆缘自茅以升幼时的一个经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南京秦淮河的龙舟比赛是端午当晚不可错过的娱乐观赏项目。秦淮河上有座石拱桥,据说是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建造的,因为建在学府门前的秦淮河上,因此取名“文德桥”。南京数百年来屡遭战火,文德桥被破坏得非常厉害。当晚人们为了看一眼自己喜欢的船队,拼命往桥上挤去,结果意外发生了,古老的文德桥垮塌,热闹的龙舟竞渡最后竟变成了一场悲剧。茅以升因为那天肚子痛没有去看,当伙伴们把文德桥的事情告诉他时,在震惊之后,他说了一句话,将来我长大了要建桥,一定要比文德桥好。
任何理想都需要努力和实践来实现。茅以升1896年出生在镇江,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曾创办《南洋官报》。茅以升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茅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记忆力超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督促孙子学习。祖父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茅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茅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
茅以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的教育,他受的教育很全面,古今中外,文学格致。美国留学期间又有实习机会,因此,他日后的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机遇以及本人的性格以外,也同他所受到的全面教育不无关系。
建国后,茅以升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标志建筑的顺利竣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