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力求循序渐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证明,要想有效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必须把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设置真实的交际情境,并对学生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教师要有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化实践;小学语文
我们知道,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对个人而言,它是向内输入,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向外输出。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恰当地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集体、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才可能创造个人最大的存在价值。统编教材就非常注重口语交际板块的编写,力求循序渐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两年来,我们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特别对口语交际的相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反复实践,深深懂得:要想使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必须依托“生活”这一丰富的大课堂,借助统编语文教材,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设计有趣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场景。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努力做到“生活化”,不仅是活动的需求,也是激发学生交际兴趣、保障活动效果的关键。
一、口语交际活动追求“生活化”的价值
(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还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活动应该在相应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不要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考查,要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各种场合最真实的表现,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学习课标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口语交际教学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目标的制定、内容的呈现、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标准的确定,可以说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追求“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之路。
(二)努力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大多存在以下的现象:
一是局限于听说训练。比如,口语交际“未来的桥”,就是让学生画一画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并给学生讲一讲;再如,口语交际中“猴子怎样过河”,也是让学生想一想,并给同学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名为“口语交际”,实则除了单方面的“说”,并无其他,“交际”似乎并不存在。
二是成为写作的附庸。口语交际与习作紧紧相连,成了动笔写作前的口头表述训练,目的直接指向写作。
三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场合仅限于语文课堂。对其他的教学活动及学生课下的日常交往,教师均置之不理,浪费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在训练过程中,忽视交际者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表达、倾听比较模糊随意,缺乏深入的思考,面对交往对象更不知如何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二、“生活化”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一)要选择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
在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每一个创设的情境都应真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活动保持持续的兴趣,也才会从中获得经验启发,进而提升自身的交际水平。比如,同桌问答、小组讨论等课堂学习情境,班干部竞选、小型辩论比赛等学校生活场景, 家庭娱乐、亲子对话等家庭生活情境,问路、求助等社会生活情境,都是可供选择的素材。
(二)要求参与者时时处处讲真话
目前,在人际交往中,真话实话似乎成了稀罕物,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用心去改变。古人常常把“以德立身、以言救世的大丈夫”作为毕生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明确提出了“诚信”的价值准则。我们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也应营造“讲真话实话光荣,说假话空话可耻”的氛围,鼓励学生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但不能油腔滑调、信口开河,要为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三)要有恰当的互动
口语交际活动的关键是“交际”,只有适当的互动,才能真正产生交际,促进学生交际水平的提升。生活化口语交际活动应是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恰当的语言输出、行为表现等进行个人意见、内心情感、所获信息的有效交流,绝不能是单纯的某一方的表达或倾听。
(四)要实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测
在生活化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板块的评价标准进行真实的评价。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关注他们是否能主动地参与,是否能经常保持与他人积极沟通的习惯。只要做到了这些,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进一步表达自我。而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除了应关注其交际态度和交际习惯,还应重点关注他们在日常口语交际时是否具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否能做到认真倾听,快速捕获重要信息,以及是否能顺畅准确地表达内心想法,是否能就疑问或分歧点进行文明的沟通。
三、提高教师认识,保障“生活化”口语交际活动效果
在统编教材使用之前,大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很不重视,开展课堂活动时随意性比较强,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若想充分利用统编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设计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时,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不能跟着感觉走。活动目标明确了,才能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目标的设定,首先,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还要考虑学生所处学段的要求及本节课的具体情况,不拔高也不降低。其次,目标的表述要明确不模糊,每一条都要说清楚。再次,每一条目标都要具体可操作,并且能够进行测评。 需要提醒的是,每一次口语交际课除了要重点关注本节课的目标,还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以前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每一节课的训练目标都要在以后的交际情境中,反复自然而然地提醒、实践,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交际习惯和交际能力。
(二)评价鼓励学生要及时
无论是课堂上的活动,还是课下的场景,教师要时时处处留心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并且自始至终坚持正向准确的激励为主。每个学期,教师都要用心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测,如情景测验法、现场评价法、事后反思评价法、口试法、观察记录法、自我评价法等,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如家长、邻居、学习的伙伴等。
(三)要有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有这样的观念:每一节语文课堂都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机会。比如,写字时的互相评价、阅读时的思考交流、习作后的结伴修改等,语文大课堂就是训练、检验学生能否进行有效交流和良好沟通的绝佳场所。如四年级阅读策略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在小组内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的环节,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借此机会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训练。
其次,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可以适当扩展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比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打电话”,让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与亲人朋友通过电话进行有效交流的基本常识。学完本课,教师就可以适当拓展进行“打特殊电话(如110、120、119、12315)”活动。
再次,还要加强校内校外有效整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校内所学的交际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把校内良好的交际习惯延伸至家庭、社会中。
四、加强习惯培养,促使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改变学生的生活
(一)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的习惯
用心听他人说话,不仅是现代公民的文明表现,更是进一步有效沟通的保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急于表明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做倾听者,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倾听。在低年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细心倾听的训练,如静心听清楚对方的每一句话,努力记住关键的词句,等对方说完再有礼貌地提出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等等。
(二)注意场合的习惯
生活中,没有场合意识的现象比比皆是:公交车上肆无忌惮地叫喊着打电话,医院走廊里扯着嗓子谈天说地,餐厅里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及相邻食客的心情……说话要因场合不同而调节音量,这对深受成年人影响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问题。通过具体的交际活动,学生应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合要采用不同的音量,以交往中的对方听得到而又不影响无关人员为准。这一做法是现代公民良好修养的体现。
(三)尊重对方的习惯
正像哲人所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内心里尊重对方是实现和谐有效沟通的保障。学生要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就要做到以下几点:说话或倾听时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目光不来回游移;等对方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不同意见时,要心平气和,不能无端否定;说话时,尽量使用礼貌用语等。
(四)大胆自信的习惯
天生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总是内心强烈但羞于行动,唯恐表现不佳受到他人的嘲笑,长此以往,只会更加胆小自卑。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并做到: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是正确的做法,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个人快速成长;开口之前,在心里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组织成意图明、层次清、语句顺的话语;经常在公众场合锻炼自己;对个人点滴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70-74.
[2]丁 煒.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化实践;小学语文
我们知道,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对个人而言,它是向内输入,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向外输出。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恰当地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集体、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才可能创造个人最大的存在价值。统编教材就非常注重口语交际板块的编写,力求循序渐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两年来,我们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特别对口语交际的相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反复实践,深深懂得:要想使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必须依托“生活”这一丰富的大课堂,借助统编语文教材,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设计有趣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场景。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努力做到“生活化”,不仅是活动的需求,也是激发学生交际兴趣、保障活动效果的关键。
一、口语交际活动追求“生活化”的价值
(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还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活动应该在相应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不要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考查,要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各种场合最真实的表现,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学习课标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口语交际教学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目标的制定、内容的呈现、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标准的确定,可以说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追求“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之路。
(二)努力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大多存在以下的现象:
一是局限于听说训练。比如,口语交际“未来的桥”,就是让学生画一画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并给学生讲一讲;再如,口语交际中“猴子怎样过河”,也是让学生想一想,并给同学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名为“口语交际”,实则除了单方面的“说”,并无其他,“交际”似乎并不存在。
二是成为写作的附庸。口语交际与习作紧紧相连,成了动笔写作前的口头表述训练,目的直接指向写作。
三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场合仅限于语文课堂。对其他的教学活动及学生课下的日常交往,教师均置之不理,浪费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在训练过程中,忽视交际者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表达、倾听比较模糊随意,缺乏深入的思考,面对交往对象更不知如何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二、“生活化”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一)要选择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
在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每一个创设的情境都应真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活动保持持续的兴趣,也才会从中获得经验启发,进而提升自身的交际水平。比如,同桌问答、小组讨论等课堂学习情境,班干部竞选、小型辩论比赛等学校生活场景, 家庭娱乐、亲子对话等家庭生活情境,问路、求助等社会生活情境,都是可供选择的素材。
(二)要求参与者时时处处讲真话
目前,在人际交往中,真话实话似乎成了稀罕物,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用心去改变。古人常常把“以德立身、以言救世的大丈夫”作为毕生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明确提出了“诚信”的价值准则。我们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也应营造“讲真话实话光荣,说假话空话可耻”的氛围,鼓励学生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但不能油腔滑调、信口开河,要为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三)要有恰当的互动
口语交际活动的关键是“交际”,只有适当的互动,才能真正产生交际,促进学生交际水平的提升。生活化口语交际活动应是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恰当的语言输出、行为表现等进行个人意见、内心情感、所获信息的有效交流,绝不能是单纯的某一方的表达或倾听。
(四)要实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测
在生活化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板块的评价标准进行真实的评价。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关注他们是否能主动地参与,是否能经常保持与他人积极沟通的习惯。只要做到了这些,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进一步表达自我。而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除了应关注其交际态度和交际习惯,还应重点关注他们在日常口语交际时是否具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否能做到认真倾听,快速捕获重要信息,以及是否能顺畅准确地表达内心想法,是否能就疑问或分歧点进行文明的沟通。
三、提高教师认识,保障“生活化”口语交际活动效果
在统编教材使用之前,大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很不重视,开展课堂活动时随意性比较强,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若想充分利用统编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设计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时,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不能跟着感觉走。活动目标明确了,才能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目标的设定,首先,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还要考虑学生所处学段的要求及本节课的具体情况,不拔高也不降低。其次,目标的表述要明确不模糊,每一条都要说清楚。再次,每一条目标都要具体可操作,并且能够进行测评。 需要提醒的是,每一次口语交际课除了要重点关注本节课的目标,还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以前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每一节课的训练目标都要在以后的交际情境中,反复自然而然地提醒、实践,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交际习惯和交际能力。
(二)评价鼓励学生要及时
无论是课堂上的活动,还是课下的场景,教师要时时处处留心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并且自始至终坚持正向准确的激励为主。每个学期,教师都要用心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测,如情景测验法、现场评价法、事后反思评价法、口试法、观察记录法、自我评价法等,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如家长、邻居、学习的伙伴等。
(三)要有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有这样的观念:每一节语文课堂都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机会。比如,写字时的互相评价、阅读时的思考交流、习作后的结伴修改等,语文大课堂就是训练、检验学生能否进行有效交流和良好沟通的绝佳场所。如四年级阅读策略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在小组内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的环节,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借此机会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训练。
其次,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可以适当扩展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比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打电话”,让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与亲人朋友通过电话进行有效交流的基本常识。学完本课,教师就可以适当拓展进行“打特殊电话(如110、120、119、12315)”活动。
再次,还要加强校内校外有效整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校内所学的交际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把校内良好的交际习惯延伸至家庭、社会中。
四、加强习惯培养,促使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改变学生的生活
(一)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的习惯
用心听他人说话,不仅是现代公民的文明表现,更是进一步有效沟通的保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急于表明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做倾听者,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倾听。在低年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细心倾听的训练,如静心听清楚对方的每一句话,努力记住关键的词句,等对方说完再有礼貌地提出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等等。
(二)注意场合的习惯
生活中,没有场合意识的现象比比皆是:公交车上肆无忌惮地叫喊着打电话,医院走廊里扯着嗓子谈天说地,餐厅里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及相邻食客的心情……说话要因场合不同而调节音量,这对深受成年人影响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问题。通过具体的交际活动,学生应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合要采用不同的音量,以交往中的对方听得到而又不影响无关人员为准。这一做法是现代公民良好修养的体现。
(三)尊重对方的习惯
正像哲人所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内心里尊重对方是实现和谐有效沟通的保障。学生要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就要做到以下几点:说话或倾听时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目光不来回游移;等对方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不同意见时,要心平气和,不能无端否定;说话时,尽量使用礼貌用语等。
(四)大胆自信的习惯
天生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总是内心强烈但羞于行动,唯恐表现不佳受到他人的嘲笑,长此以往,只会更加胆小自卑。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并做到: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是正确的做法,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个人快速成长;开口之前,在心里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组织成意图明、层次清、语句顺的话语;经常在公众场合锻炼自己;对个人点滴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70-74.
[2]丁 煒.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