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学分银行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就学分银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建设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学分银行建设,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随着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结构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更加重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将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的教育,面向社会的教育。
作为促进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式,学分银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成为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外终身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是近几年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大力研究。作者就学分银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建设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国外研究概况
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比较重视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主要涉及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韩国学分银行系统[1]、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等。其中,尤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和韩国学分银行系统备受重视。此外,对北美、意大利、俄罗斯的先前学习评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研究亦有少量涉及。虽然名称和定位各不相同,但上述系统、制度或框架的核心功能均包含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总体来看,国外学分银行系统有效地推进了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衡,同时激发了全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学分银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参考。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主要包含译介和嫁接构想两种形式。译介内容涉及国外学分银行系统的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系统构成、运作模式、重要文件、实施效果等;嫁接构想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建立学分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建设重点等。
当然,国外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学分换算标准,缺乏资金支持,部分高校参与度不高,精力和时间的大量消耗,人才特色体现不足,强化社会结构性失业和片面追求文凭的“功利主义”等负向功能。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这之后,学分银行[2]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展开。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期发展低潮之后,正在逐渐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产业和劳动力结构均己发生深刻变化,政府做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定以适应社会对在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新要求的趋势。在近几年内政府连续发布多项关于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此积极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正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比,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其各地职教发展不均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職校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不相适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如果想要抓住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这一大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实现职教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对职教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中职学校进行的学分制教育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的。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作为衡量学生在校学习量化的单位,学生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方可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自从19世纪末在美国诞生以来便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被世界各国许多高等院校所采纳,而且成为后来许多国家中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流趋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部分大学也纷纷开始尝试学分制教学改革。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相对大学的纷纷大胆试点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还在黑暗中步履缓慢的摸索中,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甚至陷入生存发展危机之中。2001年,为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滞后的局面,教育部决定把在大学己经逐渐适用的学分制改革引入到中职教育教学中来,以期能带动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提高,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百所重点职业学校中展开学分制改革试点,至此,学分制改革正式在我国中职教育界启动。截止至2004年,第一轮试点改革的学生已经毕业,总结经验后,教育部决定进一步在全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中职学校学分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推广阶段。
四、学分银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施
众所周知,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承办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即货币存储、支取、兑换的地方。学分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学分的存储、使用和转换,将学生学习期间已获取的学分如“存款”一般储存在“学分银行”内,当学分累积到学校规定的标准数额后即可“转换、支取、兑现”成相应学历。也就是说,“学分银行”[3]是使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方式获得并存储学分,从而实现学生按需学习,终身学习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累积学分”,并最终“兑换”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学分帐号、获取有效学分,记录学分、兑现学分、获取证书。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在籍学生进行学分账号的建立,学生通过学历课程的考核、参加技能培训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实习实训等考核合格,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学分。并对学生取得学分进行记录、归类、汇总,当学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可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和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可以提前参加毕业实习;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毕业。
五、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学分制是以选修课(选修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具有自由的选修、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和学制弹性化等重要特征以及导向、调节和激励三个功能,是一种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要的弹性教学制度。在当今的学习社会里,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职业转换等任务,毕业生又有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学校教育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与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如不实行学分制[4],将很难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实行学分制是中职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中职主动融入社会大教育之中、构建起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
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虽同属于专业教育,但由于学校性质、培养目标、生源状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中职在推进学分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高校的做法和经验,而必须积极探索既能满足学分制的本质要求又符合中职教育教学实际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新形势下,中职学分制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包括:用必修课和选修课重构课程体系;用学分和成绩分双重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数学、外语等)实行分层要求、分类考核;把学生取得社会认可的各种证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的成绩等纳入奖励学分的范畴,以充分发挥学分的“杠杆”作用;实行弹性学制,架设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制和导师制。学分制的实质是“选课制”,即学校制定弹性教学计划和弹性课程,学生可以自主灵活地选课。“选”只是形式,“课”才是核心。
现行的中职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学科性过强、内容陈旧且学用脱节、课程类型单一等弊端,既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因此不进行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分制。中职学分制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中职学校在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产教结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并且正确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日常教学与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关系。构建中职学分制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包括: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教学现代化。
结语
由学分制到学年制,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涉及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和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虽有一些有利条件,如现代职教观的形成、人事制度的改革及人才市场的建立以及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学校规模较小、专业划分过细,教学设施相对不足、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素质不高,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较差、自制能力不强等许多不利因素。应对上述不利因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制订学分制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管教管导、分步推进等原则,并采取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广泛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快教学基本设施和管理手段建设的步伐;改革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等措施。
参考文献:
[1]江 颖.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焦点与展望—基于不同类型文献的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4-22.
[2]季欣.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85-86.
[3]尧荣才.中职校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J].成 都 航 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4(30):67-70
[4]王曉华.学分银行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9):16-19.
【关键词】学分银行建设,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随着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结构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更加重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将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的教育,面向社会的教育。
作为促进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式,学分银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成为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外终身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是近几年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大力研究。作者就学分银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建设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国外研究概况
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比较重视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主要涉及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韩国学分银行系统[1]、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等。其中,尤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和韩国学分银行系统备受重视。此外,对北美、意大利、俄罗斯的先前学习评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研究亦有少量涉及。虽然名称和定位各不相同,但上述系统、制度或框架的核心功能均包含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总体来看,国外学分银行系统有效地推进了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衡,同时激发了全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学分银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参考。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主要包含译介和嫁接构想两种形式。译介内容涉及国外学分银行系统的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系统构成、运作模式、重要文件、实施效果等;嫁接构想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建立学分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建设重点等。
当然,国外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学分换算标准,缺乏资金支持,部分高校参与度不高,精力和时间的大量消耗,人才特色体现不足,强化社会结构性失业和片面追求文凭的“功利主义”等负向功能。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这之后,学分银行[2]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展开。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期发展低潮之后,正在逐渐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产业和劳动力结构均己发生深刻变化,政府做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定以适应社会对在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新要求的趋势。在近几年内政府连续发布多项关于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此积极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正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比,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其各地职教发展不均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職校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不相适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如果想要抓住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这一大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实现职教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对职教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中职学校进行的学分制教育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的。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作为衡量学生在校学习量化的单位,学生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方可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自从19世纪末在美国诞生以来便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被世界各国许多高等院校所采纳,而且成为后来许多国家中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流趋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部分大学也纷纷开始尝试学分制教学改革。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相对大学的纷纷大胆试点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还在黑暗中步履缓慢的摸索中,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甚至陷入生存发展危机之中。2001年,为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滞后的局面,教育部决定把在大学己经逐渐适用的学分制改革引入到中职教育教学中来,以期能带动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提高,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百所重点职业学校中展开学分制改革试点,至此,学分制改革正式在我国中职教育界启动。截止至2004年,第一轮试点改革的学生已经毕业,总结经验后,教育部决定进一步在全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中职学校学分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推广阶段。
四、学分银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施
众所周知,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承办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即货币存储、支取、兑换的地方。学分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学分的存储、使用和转换,将学生学习期间已获取的学分如“存款”一般储存在“学分银行”内,当学分累积到学校规定的标准数额后即可“转换、支取、兑现”成相应学历。也就是说,“学分银行”[3]是使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方式获得并存储学分,从而实现学生按需学习,终身学习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累积学分”,并最终“兑换”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学分帐号、获取有效学分,记录学分、兑现学分、获取证书。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在籍学生进行学分账号的建立,学生通过学历课程的考核、参加技能培训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实习实训等考核合格,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学分。并对学生取得学分进行记录、归类、汇总,当学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可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以进行支取、兑付。兑付与支取的主要用途是获得相应的毕业认可、就业认可、升学认可和终身学习荣誉认可等。学生提前修满教学计划的全部学分,可以提前参加毕业实习;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毕业。
五、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学分制是以选修课(选修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具有自由的选修、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和学制弹性化等重要特征以及导向、调节和激励三个功能,是一种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要的弹性教学制度。在当今的学习社会里,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职业转换等任务,毕业生又有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学校教育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与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如不实行学分制[4],将很难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实行学分制是中职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中职主动融入社会大教育之中、构建起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
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虽同属于专业教育,但由于学校性质、培养目标、生源状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中职在推进学分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高校的做法和经验,而必须积极探索既能满足学分制的本质要求又符合中职教育教学实际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新形势下,中职学分制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包括:用必修课和选修课重构课程体系;用学分和成绩分双重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如数学、外语等)实行分层要求、分类考核;把学生取得社会认可的各种证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的成绩等纳入奖励学分的范畴,以充分发挥学分的“杠杆”作用;实行弹性学制,架设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制和导师制。学分制的实质是“选课制”,即学校制定弹性教学计划和弹性课程,学生可以自主灵活地选课。“选”只是形式,“课”才是核心。
现行的中职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学科性过强、内容陈旧且学用脱节、课程类型单一等弊端,既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因此不进行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分制。中职学分制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中职学校在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产教结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并且正确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日常教学与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关系。构建中职学分制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包括: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教学现代化。
结语
由学分制到学年制,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涉及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和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虽有一些有利条件,如现代职教观的形成、人事制度的改革及人才市场的建立以及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学校规模较小、专业划分过细,教学设施相对不足、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素质不高,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较差、自制能力不强等许多不利因素。应对上述不利因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制订学分制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管教管导、分步推进等原则,并采取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广泛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快教学基本设施和管理手段建设的步伐;改革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等措施。
参考文献:
[1]江 颖.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焦点与展望—基于不同类型文献的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4-22.
[2]季欣.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85-86.
[3]尧荣才.中职校学分银行管理与实践[J].成 都 航 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4(30):67-70
[4]王曉华.学分银行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