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氧磷酶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变化及相关性

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zx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对氧磷酶1(PON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30例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于心脏停搏前及恢复心脏血氧灌注后采集患者右心房组织,使用Real-time PCR检测PON1 mRNA的表达;分别于术前30 min、术后1 h和术后3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PON1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SOD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MDA水平,并就血清PON1活性与SOD和MDA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恢复心脏血氧灌注后心肌组织PON1 mRNA的表达为(0.61±0.16),显著低于心脏停搏前的(0.99±0.17)(P<0.05).相较于术前,患者术后1 h的血清PON1和SOD水平均显著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3 d的血清PON1和SOD水平均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PON1水平与SO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6,P<0.05),PON1水平与MD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83,P<0.05).结论 PON1参与了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缺血再灌注过程,血清PON1活性与SOD和MDA显著相关,PON1可能是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氧化应激损伤的潜在指标.
其他文献
瓣膜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心脏病专家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追赶瓣膜性心脏病治疗的最前沿,逐步完成追赶、成长、超越、引领的过程.本文对我国瓣膜性心脏病事业的发展与成就进行回顾,旨在鼓舞当代医疗人员继续伟大历程.
目的 明确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与主动脉瓣钙化炎症机制、骨化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2月至2018年5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瓣钙化患者11例为钙化组,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1例为对照组.运用Elisa检测AGEs、sRAGE、TNF-α、IL-1β、IL-6在钙化主动脉瓣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明确RAGE与主动脉瓣钙化过程中成骨机制的相关性(应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化检测RAGE、BGP、BMP-2、TGF-β在钙化主动脉瓣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钙化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早期进食对术后胰腺炎(PEP)、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首次接受ERCP取石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6 h开始饮水并逐步过渡至清淡饮食,对照组术后24 h开始上述进食步骤.2例患者出现术后残余结石,5例未按照实验要求进食,最终纳入统计的实验组患者为71例,对照组为72例.实验组患者进食后PEP发生率为5.6%(4例),高淀粉酶血症为5.6%(4例);对照组PEP发生率为4.2%(3例),高淀粉酶血症为8.3%(6例)
心血管3D打印技术是指根据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获得的容积成像数据集,制作患者特定的心脏解剖模型.它能够实现解剖结构的可视化,甚至有助于理解血流动力学,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前模拟.鉴于患者解剖结构的高度变异性和复杂性,3D打印技术率先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技术与器械的进步,瓣膜性心脏病病的手术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于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成形术等术式,外科医师在术前需要深入了解主动脉根部的解剖结构及钙化程度等个体化信息.因而3D打印技术也被进一步推广应用于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组),87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3.80±8.87)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6.54±9.88)岁.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主动脉阻断时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主要用于治疗高危而无法行外科瓣膜置换术的主动脉脉瓣狭窄患者,相较于外科开胸治疗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风险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几年其适应证范围也逐渐扩大.虽然该术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并发症如冠状动脉阻塞、脑血管事件、瓣周漏、心律失常、急性肾损伤以及在二叶式主动脉瓣中的应用等问题仍需要特别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TAVR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测性评估指标、预防措施以及在二叶式主动脉瓣中的应用,以期增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TAVR术式的认识.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修饰变化与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60例,另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40例作为对照.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IRT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1 mRNA表达,ELISA检测SIRT1蛋白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 观察组SIRT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为63.3%(3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15/40)(P<0.01).
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不单纯是脂质沉积异常,而是全身性炎性反应,有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参与.炎性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肌损伤.本文就近年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所致的缺血性心肌损伤相关炎性因子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目的 探讨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老年患者给予水化联合远程缺血预处理对于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化原则纳入2018年06月至2020年1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的老年患者180例,分为对照组(60例)、水化组(60例)、联合治疗组(60例),水化组术前6 h至术后12 h按标准进行水化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水化治疗基础上,术前2 h前给予上肢RIPC治疗,分别检测术前基线、术后24 h、48 h、72 h空腹血清肌酐(Scr),并根据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按照
目的 分析单中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本中心行TAVR治疗的6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超声心动图、死亡率等,并观察随访期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全组患者均使用自膨胀式瓣膜,均经股动脉途径.患者平均年龄(76.1±2.7)岁,其中男性38例,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