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一直存在这这样的问题: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提问好象永远是教师的专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因为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 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以下感触:
1创设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 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 点,在学生激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 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 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2积极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乐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自信心。因此,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好!”“你很有自己的见解!”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进行真诚的表扬。如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 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立“智 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如学习《新型电影》 一课时,有学生问:“到哪儿能看到这种球幕电影?”这完全出自学生学懂课文后对球幕电影的向往,是真情的流露。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解答。又如教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解决。
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 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 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必须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当然从想问、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教师示范提问,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当然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绕有兴趣地热烈地讨论、积极思考,使学生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例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提问前, 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著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 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 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 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如学习《金色的细雨》一课,有学生问: “课文‘金色的细雨已经从空中洒落。哦,原来是飞机在撒播树种。’为什么第一句用‘洒’,第二句用‘撒’?”通过认真阅读、对比,联系课文内容,学生悟出 第一句写雨洒下来,第二句是写撒树种,两个“sǎ”的用法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 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敢问、乐 问、善问”的能力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营造一个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从而使学生从“想问”、“敢问”到“善问”,进而达到“乐问”的理想,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才能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1创设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 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 点,在学生激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 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 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2积极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乐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自信心。因此,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好!”“你很有自己的见解!”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进行真诚的表扬。如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 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立“智 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如学习《新型电影》 一课时,有学生问:“到哪儿能看到这种球幕电影?”这完全出自学生学懂课文后对球幕电影的向往,是真情的流露。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解答。又如教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解决。
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 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 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必须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当然从想问、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教师示范提问,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当然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绕有兴趣地热烈地讨论、积极思考,使学生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例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提问前, 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著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 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 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 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如学习《金色的细雨》一课,有学生问: “课文‘金色的细雨已经从空中洒落。哦,原来是飞机在撒播树种。’为什么第一句用‘洒’,第二句用‘撒’?”通过认真阅读、对比,联系课文内容,学生悟出 第一句写雨洒下来,第二句是写撒树种,两个“sǎ”的用法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 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敢问、乐 问、善问”的能力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营造一个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从而使学生从“想问”、“敢问”到“善问”,进而达到“乐问”的理想,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才能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