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记沈培方先生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1021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培方(1949-2017),上海人。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书法研究》副主编。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能诸体,尤擅行草,精于书法理论研究善鉴赏。
  初知沈培方先生的大名是在读大学期间所读的《书法研究》杂志上。作为艺术图书的出版重镇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画类杂志是学校图书馆所不可或缺的。不过那时只知其名,未见其人。大学毕业入职上海書画出版社,与先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十年间辱蒙先生垂教,不胜感愧,感于先生的长者之教,愧于小子的庸钝之资。每与前辈、友朋谈及先生,其音容神态时现脑际。
  洁净的白衬衣整束腰间,深色西裤叠折痕迹清晰而有序,足蹬黑色皮鞋也是几无纤尘,头发打理得总是那么有型,手腕间配戴手表一只。脸上微含笑意,言语和缓从容。每到下午一点左右,时常会看见沈先生骑踏一辆旧式小型自行车而来,那蹬踏的步韵,一如其说话时的节奏,真有点“不激不厉”的情态。这是我自进上海书画出版社初识先生时的印象,这个印象以后也未曾有多大改变。
  从其着装便知沈先生是一位颇为谨严细腻之人,在日后与其相接请教中则体会到沈先生这种谨严细腻无处不在。那时《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大型丛书正在编辑审稿中,计近现代海派名家十人,体量之大,编辑过程之复杂,非三言两语可尽道。其中王蘧常卷书法的识读尤令很多人头疼。此书编辑吴瓯老师与沈先生经常为一字之识读而反复商讨。这些老编辑对待工作实在是有老派的作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若豁然而明,则能欢喜竞日。那种开心,喜形于色,本乎内而发乎外,天真罄露,让我们这些后学看到了其严谨与可爱。
  与沈先生熟稔的知交都晓得先生的作息,下班后同事们都散去之时,阒然无人之际,便是他挑灯审稿之良时。凡是有加班经历的书画社同事大概都有与沈先生夜会神游书稿间的经历。他异于常人的作息已非一朝一夕。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大抵如此。据先生自云“文革”中也受到过一些冲击,令其精神受过不少打击,这使得他害了失眠之症,深夜方能入睡,且必须借以安眠之药,第二日晌午时分方醒。有人说沈先生是不抽烟的,此说实在是不够恰确,深夜洗漱躺罢必点上一支烟,彼时烟气咽而复出,烟雾萦绕其上。吸毕,方可寂然入睡。先生的作息绝非立异好奇之举。实不得已耳。单位领导也知其大概,故也默许了沈先生下午上班深夜下班的习惯。我每有急稿,总是请先生劳顿帮忙,若是简单之稿,下午送至其手,第二天上午便可于其书桌上取到。有时先生下午会亲自交付我,就各种问题作一交代。若不巧,没碰上面、便会纸条留言。起首每以“兄”称呼,末了以‘弟”署,令后辈小子惶恐难安。此间,我所感知的是沈先生的温柔谦和的君子之风。在出版上的指授,融于平素,不能一一尽道。
  培方先生出道甚早青年时便得名书坛。他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那时候大学生的分量非现在所能比,水平自然可想而知。他读的是中文专业、所以写得一手好文章。先生为人恭谨醇和,又善书,加之工作缘由,与书坛前辈大家、同辈名家里手有着极深的情谊,乐与之交者甚众。启功、谢稚柳、顾廷龙等老先生对沈先生是颇为看中的,提携奖掖,不在话下。沈先生引以为豪的便是启功先生为其38岁时所临的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宋李建中《土母帖》、唐欧阳询《梦奠帖》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一节)以及44岁时临的宋米芾《多景楼诗卷》两件作品作跋。启先生在两跋中不吝辞采,大有击节赏叹之情态。在跋其所临写的米芾《多景楼诗卷》后有云:“培方先生临本足令米老心降,道君首肯。”启先生对沈先生评价之高,是对其书法功力的首肯,更是其忘年之交深情厚谊的吐露。沈先生对此两件题跋十分珍护,常携以自随,有同好相招或受任讲课,时出以同赏,每谈及当时请启功先生作跋时的情状,沈先生总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详叙历历,说者听者皆极欢喜,深厚的个人修养让他的激动倒是显得如此合理而亲切。老一辈的认可与鼓励让后辈学人沾溉受益,怀有对书法的敬畏与自我的信心砥砺前行。沈先生在言行中都传承了启功先生一代书家的风范。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传承有绪”的陋习,大抵源于一群有文化人的阴暗心理的互斥鄙夷,其“自古而然”,然“于今尤烈”。沈培方先生很少訾议他人、说长论短、听他人谈及,也多是微笑而已:若遇后学求教,则多鼓其勇气,励其志气,未曾听闻沈先生以长者之态而激昂其辞拂后学之意的事。沈先生很少去做钻营名利的动作,这源于他的性格,更源于他的自信。他虽不张扬,但是从他对古法帖的品评与古书论的诠释中,可以感受到其对笔法的认识,是极有深度的。这让他对当代人的评价有了泯然一笑的能力与资本,深得我心者会心一笑,未入我心者但笑之以礼,从未见其为艺术见解的不同而面红耳赤过。沈先生坚持从先贤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他对笔法的理解一如审稿般的细腻,对书法里面的“牵丝”。沈先生是情有独钟的。他以为好的“牵丝”当如蚕宝宝吐露的丝线一般有质感、有生命力,用笔贵用锋,书法的笔法于此也泄露殆尽,无论对怀素的膜拜还是对米芾的推崇,这“牵丝”便是沈先生书法笔法世界里的绝技因此在他的书法里,也极力模仿和展现这种细劲饱满的高级“蚕丝”。加之他颇为矫变的结体,让他的书法充满了涌动的生命气象,这是沈先生对书法有别他人处的明显特征。当然,这只是一方面而已。不过‘窥一斑而见全豹””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以细腻飘逸论沈先生的书风特点大抵是不错的。
  沈培方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有余了。回想在他生命最后时段与同事一起去医院看望他时的情形、依旧令人唏嘘悲恸。先生生命最后的时日是忍受巨大痛苦的。全身几不能动,只能借助氧气机延续生命所需。意识是清晰的。然机能不允许他做出如常的动作,哪怕是一句话的表达,更何况他从事一生的编辑工作和挚爱的书法艺术。先生一生与书法结缘,他有一方“梦与苏米论书”的自用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先生曾说,因夜梦与东坡、元章诸公同坐一席,共论笔法,异代不能相见是为恨事,于梦中了却一段心愿,亦是奇缘,当镌印以志,遂有此印。而今先生驾鹤西去,与苏米二公于天上言欢论书或非奢望了。
其他文献
当我们还在感慨,如今的青少年不爱读书;当我们还在慨叹现在图书出版类型千姿百态,品种泛滥成灾;当我们还在唱叹,“经典”阅读渐行渐远,所谓的“流行”读物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当……面对如今的青少年阅读现状,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和遗憾。暑假来临,学子们终于又赢得一些闲暇时间,他们开始走进各大图书商城、书店。然而他们在选择时也存在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如何筛选适合自己的图书,如何构建合理的阅读结构。
期刊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市人。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尤无曲诗书画印兼擅,且精通园艺。5岁习画,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专,1930年为追随黄宾虹、郑午昌诸先生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同年加入密蜂画社。1940年拜京派领袖陈半丁为师,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得齐白石赞许,1943年齐白石为他亲订润例。尤无曲创立“笔墨水旭”说,在新世纪到
期刊
“……大陆学界兴起一阵陈寅恪热,很多人感叹像这样的人物现在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了。去年底钱钟书仙逝,同样的感叹再次发出。但现在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界还是有希望的。”    2007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央视十大栏目之一,巧的是,在那年年底,钱文忠先生开讲《玄奘西游记》,直到今年春节开始热播的《钱文忠解读》,居然已经是先生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了。  第一次见
期刊
日前,在友人陪同下访汲古轩,见主人藏有一批民国书画作品。其中一幅《秋蝶图》,按汲古轩主人所鉴为佚名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经考。此乃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张辛稼先生传世作品中最早的工笔花鸟画。  据《张辛稼年谱》载,张辛稼幼时与画家陆廉夫为邻:5岁开始临摹古画,而从不示人:至15岁时,考入江苏省工业专科学校预科班,时著名画家陈摩授国画,同窗有吴作人:20岁时高中毕业,翌年被画家吴子深聘为西席,课其子女凡四
期刊
1949年4月,何香凝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参加筹备新政协和参与缔造新中国的工作。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从香港乘希腊轮船北上至天津,由儿子廖承志在天津接应,一同转乘火车前往北平。  新政协筹备会从6月15日成立后,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共同完成了筹备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何香凝出席了这一盛会。在这次会议上,她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
期刊
经典读物不管是自身文化内涵还是文化教育功用,对青少年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为了让青少年喜欢并接受经典读物,从经典中吸取精华。扩充知识,不少地方又是给中学生开书目,又是推荐经典名篇,甚至积极发动并举办阅读经典活动等,不一而足。在大陆,教育部曾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读物。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标
期刊
经典名著不像众多流行读物一样。内容日新月异。“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得到几代人或者是当代人肯定的文化积淀,在内容上是不会变的,只是解读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许多出版社或出版公司都出版过经典名著读物,有些甚至出版了同一经典名著的诸多版本。这些版本有些是针对研究人员出版的,有些是针对青少年出版的。同一经典著作在封面、纸张、排版等方面不断翻新,这使得青少年在选择这些经典名
期刊
岳麓书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了一套“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涵括中国古代文史哲经典名著近百种这一套丛书,80年代的文利大学生鲜有不知道的,说它影响了一代人也不算夸张。当时我社提出的口号是“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经典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永远是“最好的书”,但作为出版物,需要面对一代代新的读者,它的出版形式又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改进,除了封面、装帧设计等
期刊
我们邀请了金石堂书店为台湾的青少年“经典”阅读做了简单的推荐,同时也邀请金石堂行销总监卢郁佳针对这20本名著写了简短的推荐理由,希望借此对台湾青少年在经典名著阅读上有所导引。
期刊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根据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策划出版的,共50种。2006年再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修订,并冠名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修订版),总计60种,修订版增加了如下几项内容:第一、从书目上,增加若干中国当代文学的佳作与中外文学的优质选本;第二、从内容上,每本书增加了简明实用的“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