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直以来,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着小学品德教育,丰富着孩子们的心灵。在已有创设故事教学情境来看,故事应用过于表面化。笔者结合链接“真”的生活、内化“情”的体验、激活“思”的潜能这三方面,谈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
品德教学 故事情境 有效策略
【正 文】
小学品德教学比较重视故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已有创设故事教学情境来看,以故事为工具的教学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作为教学任务的背景引出学习主题,或作为学生感悟道德的凭借,故事应用过于表面化。然而,真正充分利用故事的教学活动,应当有效挖掘故事所蕴含的精神性主题、内涵、价值、生活逻辑,过程性的故事脉络及其蕴含的可衍生的教育主题等故事元素,让学生从故事的体验反思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和品德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故事情境创设需链接“真”的生活
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情境教学讲究“真”。因此,链接“真”的生活,是故事情境创设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掘儿童生活中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故事,用这些儿童最熟悉、最亲切的事件来影响儿童,往往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融入本土沙湾飘色民俗文化重组教材后,在教学《乡风乡俗之沙湾飘色》时,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激发热爱飘色文化的情感,并萌发传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链接生活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走进飘色,热爱飘色。如教师深情地讲定居香港的姑姑百忙中回乡看飘色的故事;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飘色的真实故事;沙湾老艺人讲述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创作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老师、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真实”占据了学生的心灵,“真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了解到飘色文化,更流露出热爱飘色的真情感。
链接“真”的生活是故事情境创设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境链接“真”的生活,儿童的学习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故事情境链接“真”的生活,道德价值更容易走入儿童的内心。
二、故事情境创设需内化“情”的体验
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学儿童学习道德最初主要是靠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靠他们的情感:同情、怜悯、分享、移情,共同感受、安全感 、依恋感等这样一些情感帮他们找到人和人相互连接的那种感觉。因此,人道主义的情感是孩子们培养道德品性最重要的生活源泉和土壤。”为此,故事情境创设并非单纯的讲故事,而应挖掘故事情境中的情感点帮助学生内化情感体验。
在教学《从艰难中起步》时,教师请来邻居黄伯讲述童年艰难生活的故事,学生交流感受(这是大多教师都会如此引导的)。但精彩之处是教师继续挖掘当年黄伯伯上学冷得受不了的时候穿上麻布袋这一故事细节,创设梯度的体验情境:出示麻布袋实物,看一看、摸一摸、穿一穿、议一议。“看一看”让大多数不曾见过麻布袋的学生认识麻布袋是用来装东西的;“摸一摸”让学生感受到麻布袋的单薄粗糙刺手;“穿一穿”中学生亲身获得“麻布袋把脖子身体弄得很疼,浑身难受”的真实感受;“议一议”中,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当年黄伯所处年代生活的一穷二白。挖掘故事激情点创设内化“情”的体验活动,学生便能真正地走入情境,参与体验、思考、探究,真实地被打动,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他们的表达也就变得有血有肉,言之有物。
“情”是情境教学的灵魂,而“境”则是学生感知的凭借。故事情境的创设需要“情”与“境”的相融,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因此,内化“情”的体验是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故事情境创设需激活“思”的潜能
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锻造或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切教学应该秉持的不懈追求。品德教学可以在故事情境中设疑追问,让学生学会“思辨”,拓进思维深度,发展思维品质。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第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激发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的愿望。”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利用电影《美丽人生》中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深思。学生观看“集中营的生活”片断后,思考:集中营是个什么地方吗?如此危险的地方,为什么父亲圭多不懂德语却要去做德语翻译,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相信集中营的生活是一个游戏,集齐一千分可坐着真正的坦克回家?
再播放“二战结束之际”片断,师解说:“解放来临之际,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万嘱叫祖舒华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而自己不幸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藏着祖舒华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儿子最终获救,可父亲却惨死在纳粹的枪下。”师追问:如果你就是祖舒华,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这个游戏吗?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吗?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次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追问,逐步引领学生从二战的层面到战争的层面去思考战争的本质。学生在对话历史,思辨历史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法抚平的创伤,从而萌发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的愿望。
诚然,激活学生“思”的潜能是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核心元素。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思”,学会“思”,构建思维的坡度,拓宽思维的广度,拓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密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育出有一定理性自觉、有一定理智深度的“和谐儿童”。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有效创设故事情境,应链接“真”的生活,内化“情”的体验,激活“思”的潜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进而无痕地促进道德认知,规范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张莉.故事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3】李红冉.课堂中故事化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余世燕.小学品德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3)
一直以来,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着小学品德教育,丰富着孩子们的心灵。在已有创设故事教学情境来看,故事应用过于表面化。笔者结合链接“真”的生活、内化“情”的体验、激活“思”的潜能这三方面,谈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
品德教学 故事情境 有效策略
【正 文】
小学品德教学比较重视故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已有创设故事教学情境来看,以故事为工具的教学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作为教学任务的背景引出学习主题,或作为学生感悟道德的凭借,故事应用过于表面化。然而,真正充分利用故事的教学活动,应当有效挖掘故事所蕴含的精神性主题、内涵、价值、生活逻辑,过程性的故事脉络及其蕴含的可衍生的教育主题等故事元素,让学生从故事的体验反思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和品德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故事情境创设需链接“真”的生活
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情境教学讲究“真”。因此,链接“真”的生活,是故事情境创设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掘儿童生活中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故事,用这些儿童最熟悉、最亲切的事件来影响儿童,往往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融入本土沙湾飘色民俗文化重组教材后,在教学《乡风乡俗之沙湾飘色》时,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激发热爱飘色文化的情感,并萌发传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链接生活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走进飘色,热爱飘色。如教师深情地讲定居香港的姑姑百忙中回乡看飘色的故事;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飘色的真实故事;沙湾老艺人讲述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创作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老师、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真实”占据了学生的心灵,“真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了解到飘色文化,更流露出热爱飘色的真情感。
链接“真”的生活是故事情境创设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境链接“真”的生活,儿童的学习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故事情境链接“真”的生活,道德价值更容易走入儿童的内心。
二、故事情境创设需内化“情”的体验
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学儿童学习道德最初主要是靠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靠他们的情感:同情、怜悯、分享、移情,共同感受、安全感 、依恋感等这样一些情感帮他们找到人和人相互连接的那种感觉。因此,人道主义的情感是孩子们培养道德品性最重要的生活源泉和土壤。”为此,故事情境创设并非单纯的讲故事,而应挖掘故事情境中的情感点帮助学生内化情感体验。
在教学《从艰难中起步》时,教师请来邻居黄伯讲述童年艰难生活的故事,学生交流感受(这是大多教师都会如此引导的)。但精彩之处是教师继续挖掘当年黄伯伯上学冷得受不了的时候穿上麻布袋这一故事细节,创设梯度的体验情境:出示麻布袋实物,看一看、摸一摸、穿一穿、议一议。“看一看”让大多数不曾见过麻布袋的学生认识麻布袋是用来装东西的;“摸一摸”让学生感受到麻布袋的单薄粗糙刺手;“穿一穿”中学生亲身获得“麻布袋把脖子身体弄得很疼,浑身难受”的真实感受;“议一议”中,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当年黄伯所处年代生活的一穷二白。挖掘故事激情点创设内化“情”的体验活动,学生便能真正地走入情境,参与体验、思考、探究,真实地被打动,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他们的表达也就变得有血有肉,言之有物。
“情”是情境教学的灵魂,而“境”则是学生感知的凭借。故事情境的创设需要“情”与“境”的相融,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因此,内化“情”的体验是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故事情境创设需激活“思”的潜能
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锻造或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切教学应该秉持的不懈追求。品德教学可以在故事情境中设疑追问,让学生学会“思辨”,拓进思维深度,发展思维品质。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第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激发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的愿望。”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利用电影《美丽人生》中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深思。学生观看“集中营的生活”片断后,思考:集中营是个什么地方吗?如此危险的地方,为什么父亲圭多不懂德语却要去做德语翻译,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相信集中营的生活是一个游戏,集齐一千分可坐着真正的坦克回家?
再播放“二战结束之际”片断,师解说:“解放来临之际,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万嘱叫祖舒华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而自己不幸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藏着祖舒华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儿子最终获救,可父亲却惨死在纳粹的枪下。”师追问:如果你就是祖舒华,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这个游戏吗?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吗?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次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追问,逐步引领学生从二战的层面到战争的层面去思考战争的本质。学生在对话历史,思辨历史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法抚平的创伤,从而萌发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的愿望。
诚然,激活学生“思”的潜能是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核心元素。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思”,学会“思”,构建思维的坡度,拓宽思维的广度,拓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密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育出有一定理性自觉、有一定理智深度的“和谐儿童”。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有效创设故事情境,应链接“真”的生活,内化“情”的体验,激活“思”的潜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进而无痕地促进道德认知,规范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张莉.故事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3】李红冉.课堂中故事化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余世燕.小学品德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