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那么,小学数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让学生经历“思维参与”的过程,为创新学习提供基础
思维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先导。现今教学课堂有的老师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能够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和“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能专门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而是通过启发诱导,注重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使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个人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创造,那才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在学生计算得出(4×3)×2=24,4×(3×2)=24,(4×3)×2=4×(3×2)這样几组算式后,紧接着提问:你能照样子写出三个数填写这种算式吗?你能写出这样的几组?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归纳乘法结合律。这种教学通过有目的观察、有标可依的列举、比较,进行逐层的归纳、概括,使学生经历观察——直觉——猜测——列举验证——逻辑推理这一积极思维的过程,个体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而富于创造的。
二、提供创造的环境,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土壤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极大能动性和创造力,即‘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教学中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展示、实现而不是限制这种“天赋主体性”及“潜在可能性”的自由时空,使这种时空具有一种根本意义上的开放性、发展性,以便学生获得无限发展之可能。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教学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呢?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今天同学们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纷纷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好几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空间里,学生通过自身操作活动的尝试,激活了学生主体积极性和潜在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把学习活动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创造、自我确证、自我实现的活动。
三、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1)破定式,倡导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综合的整体判断,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的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导通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而形成的新的联结表现,历史上好多发明及创造都来自直觉思维。在教学中,我大胆鼓励引导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全面审题、寻找最佳解题捷径。例如:东风小学帮助公园种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植30平方米,6天种完,实际5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种植多少平方米?学生按照常规思维列出算式:30×6÷5-30。我为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进行启发:由于实际比计划提前1天完成,那么提前一天的工作量如何解决呢?只要在4天内比计划多完成30平方米的种植任务就解决问题,利用直觉思维得到30÷5的巧解。
(2)重求异,鼓励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个信息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个途径,不局限既定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思维发散。A.一题多解。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组织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思维。如:有一段水渠长300米,某工程队3天就完成了全程的1/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要几天完成?根据题意,我鼓励学生寻求到以下不同解法:①3÷1/5-3,②1÷(1/5÷3)-3 ,③(1-1/5)÷(1/5÷3),④3×[(1-1/5)÷1/5],⑤3÷[1/5÷(1-1/5)] ,⑥3×(1÷1/5) -3,⑦300×(1-1/5)÷(300×1/5÷3 ),⑧300÷(300×1/5÷3)-3。B. 一题多探。学习新知,可先明确课题,给出材料,理解教材所反映的一般过程、方法或思路后,鼓励和诱导学生多方探求,多角度认识和把握新知。如上面所举例“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就是运用了“一题多探”的方法。C. 一题多编。为了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说的知识融会贯通,往往可通过激发学生进行编题训练来同化知识、重组创造。如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通过本班人数进行编题。学生编出了各种思维层次的题,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品尝了创造的快乐。这种自我构建知识,完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是一种启迪,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D.一题多变。对题中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说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改条件、改问题的训练。如“山坡上有松树240棵,比柏树多1/4,柏树多少棵?”变换中间的条件进行训练。又如,“机床厂六月份生产机床1200台,结果8天生产了400台,照这样计算,实际用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改变问题:①提前几天完成?②实际这个月生产了多少台?③实际这个月超产多少台?这样,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3)重练习,拓展思维空间。传统习题一般都是封闭式,答案也是唯一的,而开放性习题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它综合性强,知识量大,极具挑战性。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超市中每本练习本是2元,每支铅笔0.5元,每只小皮球是5元,小明用1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要求正好用完,三种物品都买到,他应该怎样买?这题学生经过规划匹配可以有两种买法:①一本练习本、一只皮球、6支铅笔(0.5×6=3,3 2 5=10);②一只皮球、2本练习本、2支铅笔(2×2=4,2×0.5=1,5 4 1=10)。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以创造性地教来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切实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一、让学生经历“思维参与”的过程,为创新学习提供基础
思维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先导。现今教学课堂有的老师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能够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和“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能专门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而是通过启发诱导,注重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使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个人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创造,那才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在学生计算得出(4×3)×2=24,4×(3×2)=24,(4×3)×2=4×(3×2)這样几组算式后,紧接着提问:你能照样子写出三个数填写这种算式吗?你能写出这样的几组?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归纳乘法结合律。这种教学通过有目的观察、有标可依的列举、比较,进行逐层的归纳、概括,使学生经历观察——直觉——猜测——列举验证——逻辑推理这一积极思维的过程,个体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而富于创造的。
二、提供创造的环境,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土壤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极大能动性和创造力,即‘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教学中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展示、实现而不是限制这种“天赋主体性”及“潜在可能性”的自由时空,使这种时空具有一种根本意义上的开放性、发展性,以便学生获得无限发展之可能。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教学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呢?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今天同学们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纷纷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好几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空间里,学生通过自身操作活动的尝试,激活了学生主体积极性和潜在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把学习活动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创造、自我确证、自我实现的活动。
三、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1)破定式,倡导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综合的整体判断,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的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导通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而形成的新的联结表现,历史上好多发明及创造都来自直觉思维。在教学中,我大胆鼓励引导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全面审题、寻找最佳解题捷径。例如:东风小学帮助公园种植草坪,原计划每天种植30平方米,6天种完,实际5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种植多少平方米?学生按照常规思维列出算式:30×6÷5-30。我为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进行启发:由于实际比计划提前1天完成,那么提前一天的工作量如何解决呢?只要在4天内比计划多完成30平方米的种植任务就解决问题,利用直觉思维得到30÷5的巧解。
(2)重求异,鼓励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个信息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个途径,不局限既定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思维发散。A.一题多解。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组织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思维。如:有一段水渠长300米,某工程队3天就完成了全程的1/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要几天完成?根据题意,我鼓励学生寻求到以下不同解法:①3÷1/5-3,②1÷(1/5÷3)-3 ,③(1-1/5)÷(1/5÷3),④3×[(1-1/5)÷1/5],⑤3÷[1/5÷(1-1/5)] ,⑥3×(1÷1/5) -3,⑦300×(1-1/5)÷(300×1/5÷3 ),⑧300÷(300×1/5÷3)-3。B. 一题多探。学习新知,可先明确课题,给出材料,理解教材所反映的一般过程、方法或思路后,鼓励和诱导学生多方探求,多角度认识和把握新知。如上面所举例“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就是运用了“一题多探”的方法。C. 一题多编。为了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说的知识融会贯通,往往可通过激发学生进行编题训练来同化知识、重组创造。如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通过本班人数进行编题。学生编出了各种思维层次的题,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品尝了创造的快乐。这种自我构建知识,完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是一种启迪,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D.一题多变。对题中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说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改条件、改问题的训练。如“山坡上有松树240棵,比柏树多1/4,柏树多少棵?”变换中间的条件进行训练。又如,“机床厂六月份生产机床1200台,结果8天生产了400台,照这样计算,实际用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改变问题:①提前几天完成?②实际这个月生产了多少台?③实际这个月超产多少台?这样,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3)重练习,拓展思维空间。传统习题一般都是封闭式,答案也是唯一的,而开放性习题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它综合性强,知识量大,极具挑战性。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超市中每本练习本是2元,每支铅笔0.5元,每只小皮球是5元,小明用1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要求正好用完,三种物品都买到,他应该怎样买?这题学生经过规划匹配可以有两种买法:①一本练习本、一只皮球、6支铅笔(0.5×6=3,3 2 5=10);②一只皮球、2本练习本、2支铅笔(2×2=4,2×0.5=1,5 4 1=10)。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以创造性地教来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切实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