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初,钱亦石率战地服务团去浙江前线,因劳累引发疾病,回沪后不幸逝世。消息从上海传来,举城哀恸。武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钱亦石是冼星海在沪时非常尊敬的一位师长,骤闻噩耗,他悲痛不已,当即挥笔写了一首挽歌。
挽歌写好后,冼星海要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好在追悼会上咏唱。歌咏队派了一位女孩前来取歌谱,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姑娘哽咽着告诉他,她叫钱韵玲,钱亦石是她的父亲。
此后,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不久,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筹拍一部电影,准备在东湖取景拍摄。冼星海不仅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影片还缺一个女演员,冼星海推荐了钱韵玲。金山见到她后,非常满意,拍板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
拍摄电影的日子里,冼星海和钱韵玲朝夕相处,东湖湖畔,有他们漫步的身影,垂柳之下有他们轻悄的歌声,一张两人一起踩水车的剧照记录了那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后来因战火蔓延到了武汉,影片没能完成,但两颗年轻的心,却擦出了爱的火花。在5月14日的日记里,冼星海袒露了他对钱韵玲的爱恋之情“……韵玲拿热水来给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觉得她心地很好。不仅纯真可爱,而且外表美,又能处处表现出来。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冼星海郑重地把影片插曲《江南三月》献给钱韵玲。在那个世道极其混乱,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一首深情的歌曲,无疑是绝好的定情礼物。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7月,他们宣布订婚。战火硝烟下的江城,只有彼此的爱,是温暖的港湾。
到了秋天,武汉会战如火如荼,美丽的江城再也容不下一个安宁的港湾。这时,冼星海收到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信。他们邀请冼星海前往鲁艺担任音乐系教授。几经思量,他们决定一起奔赴延安。
途中,他们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郑重地给了对方一个不离不弃、执手共度人生的承诺。
冼星海夫妇抵达延安后,延安的文艺界沸腾了。那天冼星海身穿深灰色的呢大衣,夫人钱韵玲身穿一件花色棉旗袍,外加浅黄色呢大衣,白皮肤、大眼睛。这样一对碧玉似的佳偶,多么令人艳羡。一群鲁艺的师生簇拥着他们进入大礼堂,欢呼声、掌声经久不息。
他们住进组织安排的一孔窑洞,冼星海在鲁艺音乐系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生活是贫瘠的,吃惯大米饭的他们,慢慢地适应了色泽鲜艳却口感粗糙的小米饭;喜欢喝的咖啡,是买不到的,钱韵玲便把黄豆炒熟、磨成粉,拌上红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给冼星海喝;烟斗嘴坏了,他就把一支毛笔杆的笔头拔了,竹笔杆安在烟斗上当烟嘴用。对于艺术家来说,心灵的自由,远比物质的富足更为重要。艰苦的生活条件,让这对贫贱夫妻滋生相濡以沫的深情。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冼星海也迎来自己艺术生命的巅峰。
1939年6月26日到31日,冼星海六天六夜几乎不眠不休,在窑洞里完成了民族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那些日子钱韵玲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煮“土咖啡”,给笔杆烟斗装烟,还帮他在白纸上画好五线谱格子,便于他书写曲谱。
7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冼星海亲任指挥,他那准确的富于音乐语言的肢体手势,把合唱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出引起空前的轰动。多少中华儿女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奔赴抗战最前线。大半个中国的天空,都回荡着这一铿锵而沉郁,悲壮而奋进的旋律。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冼妮娜来到了人世。出身贫寒命运多舛的冼星海,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
1940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和电影导演袁牧之一起,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要告别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冼星海多么不舍,在西安等待出行的半年时间里,他给留在延安的妻子写了18封信,也多次托往返西安和延安的友人给妻女带去饼干、奶嘴等物品。春雨潺潺中,夏风清凉中,秋色瑟瑟中,天才音乐家冼星海,却只能“闷闷地想念”自己的妻小。
1940年11月,冼星海等人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正当他满怀激情酝酿和准备从事新的音乐创作时,苏德战争爆发了,他们只得离开莫斯科。这时,新疆土皇帝盛世才又突然反共,他们无法取道新疆回国,为了返回祖国,为了与妻女团聚,冼星海费尽周折,却始终没如愿,也彻底与国内失去联系。后来,他想经由蒙古回国,先后辗转到乌兰巴托、阿拉木图、库斯坦纳依等地,但此路仍是不通。回家的路,到底在哪里,哪年哪月,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和亲人身边?长夜漫漫,长路漫漫,没有方向,没有光明。
也许是对未来的绝望,也许是环境太过恶劣,更可能是几年颠沛流离身心疲惫的生活彻底摧垮了冼星海的身体。在小城库斯坦纳依,他病倒了,患上了肺结核、心臟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种疾病,每一种都足以令他致命,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却不能得到救治,库斯坦纳依没像样的医院,他只好长途跋涉来到莫斯科求医,在老友李立三的帮助下,住进了莫斯科医院,却已回天乏术,病魔还是无情地夺去了这位音乐天才的生命。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抱憾客死他乡,年仅40岁。
这一切,远在数千里外的钱韵玲一无所知,她仍痴痴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1945年11月初,钱韵玲去东北前夕,在延安一次文艺联欢会上看演出,毛主席拉着妮娜的小手高兴地说:“这次你们去东北,你爸爸可能等在那里。”谁知她们尚未出发,冼星海逝世的噩耗就传来了……
仍然是音乐救赎了悲恸欲绝的心。钱韵玲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上。有音乐相伴,他便不曾离开。
(编辑/袁恒雷)
挽歌写好后,冼星海要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好在追悼会上咏唱。歌咏队派了一位女孩前来取歌谱,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姑娘哽咽着告诉他,她叫钱韵玲,钱亦石是她的父亲。
此后,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不久,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筹拍一部电影,准备在东湖取景拍摄。冼星海不仅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影片还缺一个女演员,冼星海推荐了钱韵玲。金山见到她后,非常满意,拍板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
拍摄电影的日子里,冼星海和钱韵玲朝夕相处,东湖湖畔,有他们漫步的身影,垂柳之下有他们轻悄的歌声,一张两人一起踩水车的剧照记录了那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后来因战火蔓延到了武汉,影片没能完成,但两颗年轻的心,却擦出了爱的火花。在5月14日的日记里,冼星海袒露了他对钱韵玲的爱恋之情“……韵玲拿热水来给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觉得她心地很好。不仅纯真可爱,而且外表美,又能处处表现出来。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冼星海郑重地把影片插曲《江南三月》献给钱韵玲。在那个世道极其混乱,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一首深情的歌曲,无疑是绝好的定情礼物。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7月,他们宣布订婚。战火硝烟下的江城,只有彼此的爱,是温暖的港湾。
到了秋天,武汉会战如火如荼,美丽的江城再也容不下一个安宁的港湾。这时,冼星海收到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信。他们邀请冼星海前往鲁艺担任音乐系教授。几经思量,他们决定一起奔赴延安。
途中,他们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郑重地给了对方一个不离不弃、执手共度人生的承诺。
冼星海夫妇抵达延安后,延安的文艺界沸腾了。那天冼星海身穿深灰色的呢大衣,夫人钱韵玲身穿一件花色棉旗袍,外加浅黄色呢大衣,白皮肤、大眼睛。这样一对碧玉似的佳偶,多么令人艳羡。一群鲁艺的师生簇拥着他们进入大礼堂,欢呼声、掌声经久不息。
他们住进组织安排的一孔窑洞,冼星海在鲁艺音乐系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生活是贫瘠的,吃惯大米饭的他们,慢慢地适应了色泽鲜艳却口感粗糙的小米饭;喜欢喝的咖啡,是买不到的,钱韵玲便把黄豆炒熟、磨成粉,拌上红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给冼星海喝;烟斗嘴坏了,他就把一支毛笔杆的笔头拔了,竹笔杆安在烟斗上当烟嘴用。对于艺术家来说,心灵的自由,远比物质的富足更为重要。艰苦的生活条件,让这对贫贱夫妻滋生相濡以沫的深情。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冼星海也迎来自己艺术生命的巅峰。
1939年6月26日到31日,冼星海六天六夜几乎不眠不休,在窑洞里完成了民族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那些日子钱韵玲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煮“土咖啡”,给笔杆烟斗装烟,还帮他在白纸上画好五线谱格子,便于他书写曲谱。
7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冼星海亲任指挥,他那准确的富于音乐语言的肢体手势,把合唱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出引起空前的轰动。多少中华儿女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奔赴抗战最前线。大半个中国的天空,都回荡着这一铿锵而沉郁,悲壮而奋进的旋律。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冼妮娜来到了人世。出身贫寒命运多舛的冼星海,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
1940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和电影导演袁牧之一起,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要告别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冼星海多么不舍,在西安等待出行的半年时间里,他给留在延安的妻子写了18封信,也多次托往返西安和延安的友人给妻女带去饼干、奶嘴等物品。春雨潺潺中,夏风清凉中,秋色瑟瑟中,天才音乐家冼星海,却只能“闷闷地想念”自己的妻小。
1940年11月,冼星海等人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正当他满怀激情酝酿和准备从事新的音乐创作时,苏德战争爆发了,他们只得离开莫斯科。这时,新疆土皇帝盛世才又突然反共,他们无法取道新疆回国,为了返回祖国,为了与妻女团聚,冼星海费尽周折,却始终没如愿,也彻底与国内失去联系。后来,他想经由蒙古回国,先后辗转到乌兰巴托、阿拉木图、库斯坦纳依等地,但此路仍是不通。回家的路,到底在哪里,哪年哪月,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和亲人身边?长夜漫漫,长路漫漫,没有方向,没有光明。
也许是对未来的绝望,也许是环境太过恶劣,更可能是几年颠沛流离身心疲惫的生活彻底摧垮了冼星海的身体。在小城库斯坦纳依,他病倒了,患上了肺结核、心臟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种疾病,每一种都足以令他致命,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却不能得到救治,库斯坦纳依没像样的医院,他只好长途跋涉来到莫斯科求医,在老友李立三的帮助下,住进了莫斯科医院,却已回天乏术,病魔还是无情地夺去了这位音乐天才的生命。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抱憾客死他乡,年仅40岁。
这一切,远在数千里外的钱韵玲一无所知,她仍痴痴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1945年11月初,钱韵玲去东北前夕,在延安一次文艺联欢会上看演出,毛主席拉着妮娜的小手高兴地说:“这次你们去东北,你爸爸可能等在那里。”谁知她们尚未出发,冼星海逝世的噩耗就传来了……
仍然是音乐救赎了悲恸欲绝的心。钱韵玲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上。有音乐相伴,他便不曾离开。
(编辑/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