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声光结合为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引发了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变革。如何巧妙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构建出理想的教学情境,本文将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情境的创设进行一些探索,尝试着从画面呈现、音乐播放、思维启发等角度进行案例论证分析。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多媒体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43-01
语文课堂讲求审美与情感的抒发,对情境创设、背景呈现、人物形象烘托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情境创设方面,凭借优异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日趋凸显。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色优势,并将其有效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情境创设的尝试。
1 呈现画面,营造情境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采用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1]。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对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基于对这些客观因素考虑,我在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课文学习中,特地通过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长沙》的国画,向学生们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景色,营造出诗人诗词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享受祖国大好河山的视觉盛宴里,感受诗人借助这首词,抒发的年轻人就要沧海横流、奋勇前进的豪情壮志。激情饱满的诗词,辅之以适时的多媒体画面情境创设,使本节课的学习轻松而高效。在对朱自清力作《荷塘月色》的学习中,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呈现,将散文中语言、文字无法创设的情境,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学生看到静静泻下宛如流水的月光,袅娜、羞涩的娇美荷花。伴随着作者视角的转移,徜徉在美丽的河塘边,在作者笔下恍如仙境般的荷塘月色里,感受作者寓情于景的淡淡的故乡思念之情。
2 播放音乐,感应情境
中职的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而对动听的音乐较为敏感、乐于接受。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利用美妙的音乐能调动人的感情,抚慰人的内心,渲染情境,营造氛围,巧妙将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进行融合[2],为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李商隐《锦瑟》的课堂教学中,针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诗句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让学生通过倾听,感受歌词“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的蕴意,借助熟悉易懂的现代词句,领会《琴瑟》中诗人对美的追忆与留恋情结。在对戴望舒诗歌《雨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雨巷》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讲述者的引导,走进江南烟雨中的小巷,倾听着雨滴声,遇见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唯美的诗词,伴着娓娓道来的轻声倾诉,使学生在脑海中很自然的浮现出这首诗歌的情境,整个课堂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再现故事,创设情境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曲折的故事,往往因其引人入胜的悬疑,能触发学生心底的好奇,激起他们的探索思维。中职的学生虽然在学习课本知识上缺乏耐心,然而他们对生活中的阅历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热衷于一些故事类的情节。在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可以尝试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故事情节,创设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学习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握不是很清晰。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周恩来》,以类似于自传色彩的故事讲述,将周恩来的生平,尤其是其生命最后的历程,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周恩来总理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形象认识,结合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对其所处时代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到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的学生,自然在课文的学习中更为轻松、透彻地把握到课文的思想内涵。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文学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宫崎骏动画《幽灵公主》,其故事情节为,人类过度地砍伐森林,遭到了野猪的疯狂报复,失去了山神的庇佑。人类在一些列的灾害面前,失去了家园,饱受流离之苦。影片播放完之后,我看到学生若有所思,便问道“人类为什么不能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中,结合学生的客观基础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呈现优势,将视频、动画、音乐、声效合理有效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感官刺激,让其有所思,有所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价值观的形成。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新泰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新泰 271219)
参考文献:
[1]于泽普,李兵杰.论现代教学媒体与职教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J].职业教育研究,2011,(4):89.
[2]王伦万.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5-86.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多媒体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43-01
语文课堂讲求审美与情感的抒发,对情境创设、背景呈现、人物形象烘托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情境创设方面,凭借优异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日趋凸显。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色优势,并将其有效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情境创设的尝试。
1 呈现画面,营造情境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采用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1]。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对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基于对这些客观因素考虑,我在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课文学习中,特地通过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长沙》的国画,向学生们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景色,营造出诗人诗词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享受祖国大好河山的视觉盛宴里,感受诗人借助这首词,抒发的年轻人就要沧海横流、奋勇前进的豪情壮志。激情饱满的诗词,辅之以适时的多媒体画面情境创设,使本节课的学习轻松而高效。在对朱自清力作《荷塘月色》的学习中,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呈现,将散文中语言、文字无法创设的情境,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学生看到静静泻下宛如流水的月光,袅娜、羞涩的娇美荷花。伴随着作者视角的转移,徜徉在美丽的河塘边,在作者笔下恍如仙境般的荷塘月色里,感受作者寓情于景的淡淡的故乡思念之情。
2 播放音乐,感应情境
中职的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而对动听的音乐较为敏感、乐于接受。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利用美妙的音乐能调动人的感情,抚慰人的内心,渲染情境,营造氛围,巧妙将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进行融合[2],为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李商隐《锦瑟》的课堂教学中,针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诗句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让学生通过倾听,感受歌词“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的蕴意,借助熟悉易懂的现代词句,领会《琴瑟》中诗人对美的追忆与留恋情结。在对戴望舒诗歌《雨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雨巷》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讲述者的引导,走进江南烟雨中的小巷,倾听着雨滴声,遇见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唯美的诗词,伴着娓娓道来的轻声倾诉,使学生在脑海中很自然的浮现出这首诗歌的情境,整个课堂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再现故事,创设情境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曲折的故事,往往因其引人入胜的悬疑,能触发学生心底的好奇,激起他们的探索思维。中职的学生虽然在学习课本知识上缺乏耐心,然而他们对生活中的阅历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热衷于一些故事类的情节。在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可以尝试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故事情节,创设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学习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握不是很清晰。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周恩来》,以类似于自传色彩的故事讲述,将周恩来的生平,尤其是其生命最后的历程,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周恩来总理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形象认识,结合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对其所处时代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到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的学生,自然在课文的学习中更为轻松、透彻地把握到课文的思想内涵。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文学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宫崎骏动画《幽灵公主》,其故事情节为,人类过度地砍伐森林,遭到了野猪的疯狂报复,失去了山神的庇佑。人类在一些列的灾害面前,失去了家园,饱受流离之苦。影片播放完之后,我看到学生若有所思,便问道“人类为什么不能过度向大自然索取”,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中,结合学生的客观基础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呈现优势,将视频、动画、音乐、声效合理有效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感官刺激,让其有所思,有所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价值观的形成。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新泰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新泰 271219)
参考文献:
[1]于泽普,李兵杰.论现代教学媒体与职教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J].职业教育研究,2011,(4):89.
[2]王伦万.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