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奋斗,我的一拨儿同龄人从文艺战线上的新兵成长为中坚力量,他们写剧本,拍电影。去年年底,一位导演的新作上市,这位我算是脸儿熟,所以受到邀请,去参加他的首映礼。他的片子还不能跟大片比,不能搞特别盛大的典礼,但也在影院门口铺上红地毯,亲朋好友明星名流鱼贯而入,不过,我没参加典礼。找了借口,说我在印度出差。看了朋友的电影,总免不了要美言两句,在微博上称赞一下,我怕我看了不喜欢,说话不好听。可有一位摇滚歌手,受邀去看了电影,影片开演10分钟,这位歌手愤然离座,大喊一声:“浪费生命!”然后就走出了电影院。这是我听知道的最坦率的影评人。
影片上映,一般都会请媒体看,说实话,我对那些电影记者一点儿信任都没有。我相信人民群众。好莱坞有句话,叫每个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他的本职工作,一个是影评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时候都搞兼职,评价过《泰坦尼克》,也评价过《入殓师》。有了微博这个媒体,大家都愿意从事影评工作。但我很快发现微博上的影评也靠不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傻子在井口数数,14,14,14,有人好奇,趴在井边往下面看,傻子一脚把他踹下去了,然后接着数,15,15,15。现在的影评基本上就是这个傻子的套路,先把人踹下去再说,16,16,16。尽管有歌手冲冠一怒,可这个电影的票房上了亿,大家都交口称赞了一回。有一位电影行业从业者,告诉我一个数字说,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2.7岁,非常年轻。有关电影的数字都不敢说是真的,如果这个数字是真的,那我得承认,我岁数大了,不适合看电影了。
1995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公映前也搞了看片会,我是从《读书》编辑部要了张票,去看“知识分子局”首映,我们这些小文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哎呀,李陀老师来了,哎呀,王蒙老师来了。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别人看,哪怕是挑剔的知识分子。现在,知识分子不看电影了,他们影响力有限,谁也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了。媒体比那时候发达多了,不论影片怎样,都能想出宣传的办法,“对抗好莱坞大片”就是常用的一个伎俩——如果我们不去看我们本土的商业电影,那么中国市场就会被好莱坞占领,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投资给中国电影,我们那时会感到自责。你看看,我们看个电影,也要这样被绑架。
话说我假装从印度出差回来,又有一个脸熟之导演的电影上映,朋友打电话来,请看电影。我连忙说,我要去泰国出差,太可惜了。咱们这里讲究关系,讲究面子,人家给你面子,你不好意思不要脸。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你看,你看完了自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这样就没意思了。去年我一共推脱了四个电影,不过,咱们这里的视频网站发达,新电影上了几个月,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免费的。我躺在被窝里毫无负担地看了两个朋友拍的电影,说实话,挺不错的商业片,叙事流畅,看起来轻松。
我对电影的好奇心逐渐恢复起来了,最近又接到电话,让我去看两个电影的首映礼。我对这两个导演还是有些期待,去看了,我就变成被踹进井里的观众。当然,我还能听到解释,比如说为了审查,所以导演做出了妥協云云。这些解释我没心思听,但我忽然明白了微博影评中的两大套路。有一种是大夸赞,圈了好多出演电影的明星,称兄道弟套出熟络,这种赞美基本上就是“混圈子”,都为混个脸熟,不得罪人,懂事儿。有一种是小夸赞,看电影的人还有点儿良知,看了电影也不觉得多好,但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片中某一个什么角色,他的一颦一笑,叫我回味到如今。影评总体上很糟糕,但只抓一个细节猛赞,一个电影,要是挑不出一个可夸奖的细节来,也很不容易,所以,这类影评,还算机巧,没丧失自己的趣味和品格,也拉动别人的好奇心了。以上两点,是我阅读影评的一点儿心得,供您参考。■
影片上映,一般都会请媒体看,说实话,我对那些电影记者一点儿信任都没有。我相信人民群众。好莱坞有句话,叫每个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他的本职工作,一个是影评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时候都搞兼职,评价过《泰坦尼克》,也评价过《入殓师》。有了微博这个媒体,大家都愿意从事影评工作。但我很快发现微博上的影评也靠不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傻子在井口数数,14,14,14,有人好奇,趴在井边往下面看,傻子一脚把他踹下去了,然后接着数,15,15,15。现在的影评基本上就是这个傻子的套路,先把人踹下去再说,16,16,16。尽管有歌手冲冠一怒,可这个电影的票房上了亿,大家都交口称赞了一回。有一位电影行业从业者,告诉我一个数字说,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2.7岁,非常年轻。有关电影的数字都不敢说是真的,如果这个数字是真的,那我得承认,我岁数大了,不适合看电影了。
1995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公映前也搞了看片会,我是从《读书》编辑部要了张票,去看“知识分子局”首映,我们这些小文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哎呀,李陀老师来了,哎呀,王蒙老师来了。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别人看,哪怕是挑剔的知识分子。现在,知识分子不看电影了,他们影响力有限,谁也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了。媒体比那时候发达多了,不论影片怎样,都能想出宣传的办法,“对抗好莱坞大片”就是常用的一个伎俩——如果我们不去看我们本土的商业电影,那么中国市场就会被好莱坞占领,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投资给中国电影,我们那时会感到自责。你看看,我们看个电影,也要这样被绑架。
话说我假装从印度出差回来,又有一个脸熟之导演的电影上映,朋友打电话来,请看电影。我连忙说,我要去泰国出差,太可惜了。咱们这里讲究关系,讲究面子,人家给你面子,你不好意思不要脸。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你看,你看完了自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这样就没意思了。去年我一共推脱了四个电影,不过,咱们这里的视频网站发达,新电影上了几个月,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免费的。我躺在被窝里毫无负担地看了两个朋友拍的电影,说实话,挺不错的商业片,叙事流畅,看起来轻松。
我对电影的好奇心逐渐恢复起来了,最近又接到电话,让我去看两个电影的首映礼。我对这两个导演还是有些期待,去看了,我就变成被踹进井里的观众。当然,我还能听到解释,比如说为了审查,所以导演做出了妥協云云。这些解释我没心思听,但我忽然明白了微博影评中的两大套路。有一种是大夸赞,圈了好多出演电影的明星,称兄道弟套出熟络,这种赞美基本上就是“混圈子”,都为混个脸熟,不得罪人,懂事儿。有一种是小夸赞,看电影的人还有点儿良知,看了电影也不觉得多好,但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片中某一个什么角色,他的一颦一笑,叫我回味到如今。影评总体上很糟糕,但只抓一个细节猛赞,一个电影,要是挑不出一个可夸奖的细节来,也很不容易,所以,这类影评,还算机巧,没丧失自己的趣味和品格,也拉动别人的好奇心了。以上两点,是我阅读影评的一点儿心得,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