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
到这里来驻马我瞭望过你
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
我赶紧转过脸
向别处走去
当年,这首歌唱祖国、歌唱新疆石油战线建设者的《克拉玛依之歌》一经问世,便蜚声华夏,影响甚远,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听懂了音乐背后的心声?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首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值克拉玛依建城50周年大庆之际,“人民音乐家”、克拉玛依荣誉市民吕远先生为我们掀开历史一角,深情讲述他与克拉玛依非同寻常的往昔。
与他合作过的艺术家,兼有郭兰英、杨洪基.李谷一、彭丽媛、蒋大为、关牧村这样德艺双馨的名家,贺敬之先生热情地称他为“人民音乐家”
吕远1929年生于辽宁丹东,祖籍山东。他与音乐的结缘,源于父亲的朋友送给他的一个日本口琴。
1945年,党接收他所在吉林省临江县中学宣传队,他开始学习用民族的语言为大众服务。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1950年他向组织提出申请,进入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1954年应组织需要提前一年毕业,当时第一个选择是留校,但他不愿意,希望下基层搞创作。1954年5月,长春市委组织部通知他去长春汽车厂的“中央建政文工团”,在那里,他被任命为创作员,搞专业创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他共写下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片音乐,其中不乏《八月十五月儿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的事业比蜜甜》、《愿作蝴蝶比翼飞》、《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克拉玛依之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或雄浑激昂,或轻快明亮,既充满时代气息,又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深受歌唱家和听众的欢迎。与他合作过的艺术家,兼有郭兰英、杨洪基、李谷一、彭丽媛、蒋大为、关牧村这样德艺双馨的名家,贺敬之先生热情地称他为“人民音乐家”。
1963年,中央建政文工团与海政文工团合并,成立新的海政文工团。时任建政文工团艺委会主席的他进入新海政文工团任艺术指导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40年,直到2002年正式离休。
直到文革结束,获得平反,那些“沉冤之作”也再次唱响中华大地,而作为“大大毒草”的《克拉玛依之歌》,是最后解放的
1956年,克拉玛依找到石油了,之前除李四光根据中国地质构造坚持认为有油外,几乎所有地质工作者都持悲观态度。而克拉玛依的出油,无疑带给了全中国人民一份尽快建成富强国家的自信心。因此,从1957年始,吕远开始酝酿创作《克拉玛依之歌》。恰在这时,全国“反右”开始了,喜欢提意见的他被人认为是“向党进攻”,最后他被发配到筹建中的兰州炼油厂工地接受锻炼。虽然工地上一片荒芜,但每天和工人们在一起,他没觉得苦,反而感觉心情很舒畅。
那时,他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悄悄骑自行车去村里一户人家家中搞创作,就是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克拉玛依之歌》。
写好后,他先是寄给了吉林的刊物《处女地》(后改为<东北文学>)。三个月后,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回北京。
“记得走的那天,工人们和他都掉了眼泪。回到北京后,我把它交给了吕文科,但第一个唱这首歌的不是吕文科,而是朱崇懋。”
朱崇懋也是一位歌唱家,常年行走在祖国的名山大川。1956年,吕远和朱崇懋在长安大戏院相遇,朱崇懋向他表示,希望他为他写一首歌。他告诉吕远说,他在全中国游吟,虽然唱得嗓音沙哑,但他很幸福,因为是在祖国的大地上歌唱,是为歌唱祖国。吕远深深被他的爱国情怀打动,下决心要为他创作一首好听的歌曲。事实上,他创作《克拉玛依》也是有感而发,歌中的人物原型正是朱崇懋,回京后他也将给了朱崇懋一份,朱十分喜欢,并很快录制了唱片。因此,准确讲,第一个唱《克拉玛依之歌》并灌成唱片的是朱崇壄。
“文革”中,吕远遭到批判,所幸没有受到人身伤害,不久获得解放,又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创作。直到“文革”结束获得平反,那些“沉冤之作”也再次唱响中华大地,而作为“大大毒草”的《克拉玛依之歌》,是最后解放的。在当时极左思潮下,其最主要的罪状就是:宣扬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有逃避劳动之嫌。当时,各地为此还纷纷成立了“批判《克拉玛依之歌》全国联络站”。
春回大地后,克拉玛依市来人找到他,吕远从他们口中得知,“文革”中,《克拉玛依之歌》在当地并没有被宣布为“大毒草”,他们还盛情邀请吕远亲自到克拉玛依去看看。在克拉玛依建市30周年时,在接受克拉玛依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时,吕远深情地说,我一生中得过许多证书、荣誉,但这个证书是最珍贵的,我写这首歌时,并没想到克拉玛依有一天会从出油的地方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千千万万克拉玛依人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
1985年,他再度与吕文科合作,为克拉玛依创作了《克拉玛依新歌》,这是他第二次为克拉玛依写歌。
到这里来驻马我瞭望过你
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
我赶紧转过脸
向别处走去
当年,这首歌唱祖国、歌唱新疆石油战线建设者的《克拉玛依之歌》一经问世,便蜚声华夏,影响甚远,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听懂了音乐背后的心声?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首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值克拉玛依建城50周年大庆之际,“人民音乐家”、克拉玛依荣誉市民吕远先生为我们掀开历史一角,深情讲述他与克拉玛依非同寻常的往昔。
与他合作过的艺术家,兼有郭兰英、杨洪基.李谷一、彭丽媛、蒋大为、关牧村这样德艺双馨的名家,贺敬之先生热情地称他为“人民音乐家”
吕远1929年生于辽宁丹东,祖籍山东。他与音乐的结缘,源于父亲的朋友送给他的一个日本口琴。
1945年,党接收他所在吉林省临江县中学宣传队,他开始学习用民族的语言为大众服务。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1950年他向组织提出申请,进入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1954年应组织需要提前一年毕业,当时第一个选择是留校,但他不愿意,希望下基层搞创作。1954年5月,长春市委组织部通知他去长春汽车厂的“中央建政文工团”,在那里,他被任命为创作员,搞专业创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他共写下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片音乐,其中不乏《八月十五月儿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的事业比蜜甜》、《愿作蝴蝶比翼飞》、《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克拉玛依之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或雄浑激昂,或轻快明亮,既充满时代气息,又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深受歌唱家和听众的欢迎。与他合作过的艺术家,兼有郭兰英、杨洪基、李谷一、彭丽媛、蒋大为、关牧村这样德艺双馨的名家,贺敬之先生热情地称他为“人民音乐家”。
1963年,中央建政文工团与海政文工团合并,成立新的海政文工团。时任建政文工团艺委会主席的他进入新海政文工团任艺术指导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40年,直到2002年正式离休。
直到文革结束,获得平反,那些“沉冤之作”也再次唱响中华大地,而作为“大大毒草”的《克拉玛依之歌》,是最后解放的
1956年,克拉玛依找到石油了,之前除李四光根据中国地质构造坚持认为有油外,几乎所有地质工作者都持悲观态度。而克拉玛依的出油,无疑带给了全中国人民一份尽快建成富强国家的自信心。因此,从1957年始,吕远开始酝酿创作《克拉玛依之歌》。恰在这时,全国“反右”开始了,喜欢提意见的他被人认为是“向党进攻”,最后他被发配到筹建中的兰州炼油厂工地接受锻炼。虽然工地上一片荒芜,但每天和工人们在一起,他没觉得苦,反而感觉心情很舒畅。
那时,他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悄悄骑自行车去村里一户人家家中搞创作,就是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克拉玛依之歌》。
写好后,他先是寄给了吉林的刊物《处女地》(后改为<东北文学>)。三个月后,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回北京。
“记得走的那天,工人们和他都掉了眼泪。回到北京后,我把它交给了吕文科,但第一个唱这首歌的不是吕文科,而是朱崇懋。”
朱崇懋也是一位歌唱家,常年行走在祖国的名山大川。1956年,吕远和朱崇懋在长安大戏院相遇,朱崇懋向他表示,希望他为他写一首歌。他告诉吕远说,他在全中国游吟,虽然唱得嗓音沙哑,但他很幸福,因为是在祖国的大地上歌唱,是为歌唱祖国。吕远深深被他的爱国情怀打动,下决心要为他创作一首好听的歌曲。事实上,他创作《克拉玛依》也是有感而发,歌中的人物原型正是朱崇懋,回京后他也将给了朱崇懋一份,朱十分喜欢,并很快录制了唱片。因此,准确讲,第一个唱《克拉玛依之歌》并灌成唱片的是朱崇壄。
“文革”中,吕远遭到批判,所幸没有受到人身伤害,不久获得解放,又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创作。直到“文革”结束获得平反,那些“沉冤之作”也再次唱响中华大地,而作为“大大毒草”的《克拉玛依之歌》,是最后解放的。在当时极左思潮下,其最主要的罪状就是:宣扬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有逃避劳动之嫌。当时,各地为此还纷纷成立了“批判《克拉玛依之歌》全国联络站”。
春回大地后,克拉玛依市来人找到他,吕远从他们口中得知,“文革”中,《克拉玛依之歌》在当地并没有被宣布为“大毒草”,他们还盛情邀请吕远亲自到克拉玛依去看看。在克拉玛依建市30周年时,在接受克拉玛依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时,吕远深情地说,我一生中得过许多证书、荣誉,但这个证书是最珍贵的,我写这首歌时,并没想到克拉玛依有一天会从出油的地方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千千万万克拉玛依人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
1985年,他再度与吕文科合作,为克拉玛依创作了《克拉玛依新歌》,这是他第二次为克拉玛依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