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观念永不过时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每天都会趴在电脑前看各种新闻,但整部书籍我还是更习惯纸质阅读,因此那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伟大的说服——如何重塑自由》的电子版时候,我并没有准备好完整的阅读,不过看了几个章节后,我的确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在数个城市穿梭的间歇,这本书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看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几代经济学人对市场的认知和信念的变化。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开始动摇,发端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知识潮流,结合苏联向世界呈现出来的发展奇迹,使得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开始质疑市场内在的力量,对政府参与市场或者干预市场的容忍度开始显著提高,凯恩斯在学术上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成为政策层面的模板。
  不过凯恩斯主义对政府干预的积极引入,激起了信奉古典自由主义,信奉市场的经济学者的警惕和反驳,活跃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成为主要的异议声音,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学者是哈耶克,他从经济哲学、商业周期和知识论等视角和凯恩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过相互隔离的的孤立个体无法构成一个运动,只有持续不断的人际交流,相互支持和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个观念运动。
  为了协同观念接近的学者群体的共同努力,哈耶克等人还推动成立机构,作为联络和协作平台,对日后世界知识生产了巨大影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困境,一直要等到1947年,哈耶克他们才最终成立朝圣山学社。
  通过《伟大的说服》这本书的描述,我们看到朝圣山学社的成员们,虽然在基本立场上大家是一致的,但对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于自由放任理念,还是充满了分歧。来自欧美不同文化传统的学人,以各自擅长的知识工具,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争论。这种争论在内部并没有形成一种细致的统一,但其外在后果是,以某种方式帮助重塑了自由市场的正当性和美誉度。当凯恩斯主义在政策层面如日中天的时候,社会大众的认知却像钟摆一样往回摆动,对市场的偏好开始回归。
  哈耶克本人的知识兴趣转向了法学、知识论、心理学等领域,并以《自由宪章》等著作为自由哲学提供了跨学科的精典阐述,而在公共知识舞台,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成为推动自由市场理念复兴的主要倡导者。哈耶克个人并不喜欢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但弗里德曼却是如鱼得水,他热衷各种公共事务,喜欢并擅长利用公共传闻、社会舆论和商业、政界等的多种资源,不停地撰写专栏,发表演讲,参与听证等。在市场的道德伦理问题上,弗里德曼也显示了和经济学同行不同的立场,和许多同行对市场的道德基础保持疑惑不同,弗里德曼认为市场强调个人责任,是一种能激励美德的社会安排,只有个体才可能是利他主义者,资本主义是一个自足的美德生成器。他对政府提供医疗保健、公共住房、对外援助、农业补贴等做法进行了大肆抨击,最后几乎毫无争议地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并在政治上对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构成了重大影响。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在美国和英国主导的经济政策革新,显著的刺激了经济自由化,提升了经济活力, 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时候,可以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式微,而自由市场的信徒们重新主导了经济学知识图景。从观念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艰辛的说服,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观念说服过程。
  不过人类是健忘的,对市场理念的信心需要一代一代重新传递,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需要重新理解自由,需要重塑对自由市场的信心。人们需要明白自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的,即使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自由,也需要努力去理解其存续机制并懂得如何捍卫。在这个意义上,有些观念永远不会过时,需要的是不断的重新阐述。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很自然的又会倾向于相信政府救市的必要,以及政府救市的能力, 这点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两种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市场体系下,皆有反应。而2014年,中国经济再度面临危机,政策何去何从再度引发大众关注。有效借鉴过往的观念和智慧,才能理解当下发生的问题,《伟大的说服》这本书的阐述,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指引。
其他文献
这是一本比32开本略小的册子,蓝色的封面,封皮的左侧一条血红色的书签,上面用粗粗的黑框框起“东北义勇军概况”七个经过艺术加工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封底下端一白纸小签即本书的版权页上,竖排印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印 非卖品一九三二·八·一五”。说它是小册子,因为它既薄又小,只有86页。但它却包含了“义勇军之缘起及经过”、“义勇军之成分”、“义勇军之编制”、“义勇军之指挥”、“义勇军之弹械”、“义勇
日前,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江苏作家陈培元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思想家》。这部洋洋30余万字的作品,分“运筹帷幄”、“破冰改革”、“以人为本”、“著书立说”、“客席教授”、“高端对话”等10个章节,生动地记述了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全国著名乡镇企业家袁勤生治厂、管人的故事,诠释了“袁勤生管理思想”的深刻内涵。  袁勤生原为常熟市江南仪表厂厂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
《旅次的自由联想:追寻美英文学大师的脚步》,张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3月,38.00元  学友张玲寄来她的散文集《旅次的自由联想:追寻美英文学大师的脚步》,读罢,感悟良多,较之以前读她的译著《双城记》、《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卡斯特桥市长》、《哈代中短篇小说选》、《孤寂深渊》和学术论著《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哈代评传》等,另有一番感受和获益。  张玲是我在1950年代负笈燕
(一)  农兄:  昨天南方又有一家出版社约编林徽因集子,以时间过紧婉谢,未便明说的是没有编它的兴致。林徽因作品,数量就是那么一点儿,许多出版社争相付梓。编来编去,大同小异,有的简直见不出差异。首都某权威出版社编一套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创意甚好。上世纪末他们已经编过类似的大型丛书,然而当时受种种局限,确乎有待更新了。不过其他作家均可编出新意,唯林徽因这一册实在“新”不出什么了。主事者的意思,
选择共产党我不后悔    问:历次运动给您的人生造成了很多灾难,这些运动本身对您“只向真理低头”理念是否就有一种天然性的压制?  江平:应该说,我是有幸能够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遇到了一个能够尽量不说假话的机遇。因为划了右派以后,虽然这个检讨可能是有些虚假的,但是我对于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也有我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不参与决策,不参与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但是可以避免说一些违心的话,避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起,就重视学术研究,并渐形成重实证、不空发议论,文献与文物并重的实事求是学风,涌现出一批在明清史和宫廷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和鉴定等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章宏伟自调入紫禁城出版社任职以来,工作之余狠抓学术研究。在故宫学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也走上重实证而不尚空谈的治学路径,养成严谨扎实的实证学风。他推出的论著《故宫问学》,即充分体现了其治学的这种鲜明特色。  《故宫问学》
我虽无立雪程门受教进学之福,但自1989年秋从国家教育部机关调至南京大学工作以后,却也曾登堂入室,略得千帆先生亲炙,并获珍贵的翰墨缘。值此纪念程干帆先生(1913—2000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我识荆后七、八年间的一些难忘往事写出来,以见前辈学人之典型。  初访结文缘  1992年12月1日上午,接受了《光明日报》评论部委托的我,在程门大弟子之一徐有富教授引荐下,开始了一次对千帆先生的访谈。访
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家中,有两个现象引人瞩目。一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最终落脚于中学,二是一批出入儒佛的学者最终归宗于儒学。一般而言,前者在知识学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学术系统的认可和尊重,后者则更多地在道义论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道德系统的体认和承担,而且多对政治和国家问题有富于现实意义的专门思考或研究。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可谓这后一批学者中的一个典型,他的《政道与治道》可以说就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1868-1940)自谓“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做学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读书”,毕生钟情于书卷,陶醉于书香,实践着“学不厌、教不倦”的人生格言。  没有一日不读点书  于蔡元培而言,读书就是他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蔡元培生于浙江绍兴的小康之家,自幼笃志好学,“我五岁零一个月(旧法算是六岁)就进家塾读书,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我十三岁,已经学
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册读物描写过这位绘画和艺术界的“神圣的怪人”——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奥斯了,他在画作的末尾总是这样签名——“希腊人,格列柯”。  有数百万双专家或非专家的眼睛在他的作品上逗留,他们赞美其精湛的艺术、明亮的光线和色彩,灵魂与身体的完美结合。无数笔墨描写和展现了这位艺术家的贡献,5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激励感动着人们。  我很高兴能够介绍另一份出人意料的贡献:巴比斯·普拉伊塔基斯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