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西部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对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为例,分析西部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西部高职高专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办学成绩显著,学生就业率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再就业、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实用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西部高职教育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规模持续发展西部的高职教育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长为重要标志,得到了蓬勃发展。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8.9万人,是2004年的1.5倍,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从31%增加到39%,提高了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由11万增长到21万。此外,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使得西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更加多样化,民办高职院校逐步成为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也为开辟高职教育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以高职院校的占地面积、图书总量、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生均教育经费等为主要衡量指标,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占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5%,图书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5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比2004年增长了63%,生均教育经费与全国高职院校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西部高职院校不断学习与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西部各省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工学交替、突出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订单式”、“N 1”等多种办学模式,在产学结合教育中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西部高职院校在职称结构与生师比方面已逐步达到国家的要求。近三年来,四川省高职院校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比2005年的8.7%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四川省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一直保持在16∶1,①师资队伍的结构日趋合理。
国家级实训基地搭建起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截至2006年底,四川省共建成由中央财政、教育部投入专项资金的国家级实训基地13个(其中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个),使四川省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得到更新,实训条件得以改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形势喜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来自社会,招生入学率与毕业生就业率是两个重要的观测点。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录取新生的报到率为96.32%,比200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35%,②接近本科生的就业率。这些数据表明社会对西部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对四川省14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调研(其中公办院校11所,民办院校3所;综合院校5所,理工类院校6所,师范、艺术、政法类院校各1所),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办学实力有待提升
各地区间高职教育发展尚不平衡四川省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在阿坝、甘孜等民族地区仅有两所师范类高专院校,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他类别的高职教育几乎没有起步。这些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农牧、旅游等资源,但却缺少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培养高职人才。
新建院校发展水平尚待提高新建高职院校组建时间晚,且多是由以前的中专改制、重组而成,不可避免地在招生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发展水平上与得到地方政府与行业支持的高职高专院校存在差距。
诸多因素制约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截至2006年,四川省民办职业院校共有9所,接近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五分之一,民办职业教育成为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在笔者调研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3所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诸如师资短缺且不稳定、管理体制不够规范、缺乏企业与社会的信任、招生难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认识首先,在高职高专的定位方面,一些学校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十分明晰的统一认识,有的定位于技术管理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技能操作型人才,即使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当前急需着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一致。其次,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及毕业后的去向等认识仍较为模糊,有的人认识仅局限于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线,是层次高低的不同,所以“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原因之一。再次,高职教育在一些人心目中处于应试教育失败者无奈选择的“二流教育”的地位,部分高考分数低于本科线的家长和学生宁可选择复读,也不愿选择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不够充分,产学结合尚待深入一些学校并未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多数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层面上,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不充分的原因,一是企业注重经济利益,从而阻碍了深度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追求赢利为目标的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不再受指令性计划支配,部分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或者是在收取费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业顾及企业间的竞争,对企业技术进行保密,学生难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二是高职教育的规律与企业生产的规律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合作效果的滞后性与合作过程的风险性,双方在利益机制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三是我国尚未制定产学合作方面的专项法规及实施细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有力,使得产学结合中遇到的有些问题无法依法照章解决。
(三)教学基本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对接性不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考虑专业设置时缺乏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预测,部分高职院校盲目跟风,专业设置重复,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计划并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教材特色不鲜明在笔者调研的14所院校中,有69%的学校理论教学采用的是学校自编的教材,有46%的学校实践教学采用的是自编的实训教材。许多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结构体系偏重理论性,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辅材料,不能反映一线职业岗位对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任重道远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4%,低于高职高专院校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应占专任教师15%的规定。“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43%的学校把缺乏“能讲(理论)会做(操作设备)的指导教师”放在“实训基地建设急需解决问题”的第一位,仅有30%的学校认为“增加实验设备”最为重要。
实训基地运行不畅在被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1所学校有稳定的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专项经费来源,而且这11所学校都是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办学经验丰富的高职院校,而民办院校与刚成立的职业院校在经费方面则显得较为困难。
对高职高专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实验设施,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共享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高。建议抓紧制定与国家相关法律吻合的地方劳动就业准入条例,推动行业企业积极举办职业教育,制定并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二)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目前,高职教育的增长不应以学校数量的扩张为导向,而是应以挖掘现有学校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育总体规模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为目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时,应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专家的意见,由专家对市场需求、人才规格、专业前景充分发表意见,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专业特色更为鲜明,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建设有特色的教育课程和教材高职高专院校要努力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可将各类技能按性质、要求分类,形成不同的“功能实训模块”。根据模块提出本专业主干课程与辅助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据此开发实训项目,切实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社会生产技术水平、职业岗位的要求与标准,及时更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鼓励采用最新的规划教材,聘请劳动部门专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参与校本教材开发。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要营造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环境方面模拟职业环境或接近职业环境,突出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培养综合素质。实训基地要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拓宽实训基地内涵,向社会开放,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院校要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宗旨,建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应走进企业,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师资缺口,同时,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生产建设一线对人才素质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了解各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
(四)形成各地区高职教育、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鼓励高职带动中职发展,形成区域性职教中心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中等与高等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各地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应强化责任,鼓励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对中职院校的指导,努力形成区域性职教中心。
发展高职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城镇化进程呼唤职业教育走进农村,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贡献。
加大短期职业培训的比重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短期职业培训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建立再就业培训网络,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及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及创业能力。
此外,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办学主体多样化、投资格局多元化,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协调功能,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注释:
①根据《2004~2006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②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提供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陈嵩.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2]四川省德阳市政府统筹打破界限促进职教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06-14:(1).
[3]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的十年发展成就与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6,(6).
[4]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传伟(1963—),男,四川成都人,教授,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主管教学科研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机械特种加工。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关键词:高职高专;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西部高职高专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办学成绩显著,学生就业率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再就业、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实用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西部高职教育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规模持续发展西部的高职教育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长为重要标志,得到了蓬勃发展。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8.9万人,是2004年的1.5倍,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从31%增加到39%,提高了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由11万增长到21万。此外,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使得西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更加多样化,民办高职院校逐步成为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也为开辟高职教育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以高职院校的占地面积、图书总量、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生均教育经费等为主要衡量指标,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占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5%,图书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5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比2004年增长了63%,生均教育经费与全国高职院校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西部高职院校不断学习与借鉴中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西部各省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工学交替、突出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订单式”、“N 1”等多种办学模式,在产学结合教育中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西部高职院校在职称结构与生师比方面已逐步达到国家的要求。近三年来,四川省高职院校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比2005年的8.7%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四川省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一直保持在16∶1,①师资队伍的结构日趋合理。
国家级实训基地搭建起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截至2006年底,四川省共建成由中央财政、教育部投入专项资金的国家级实训基地13个(其中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个),使四川省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得到更新,实训条件得以改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形势喜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来自社会,招生入学率与毕业生就业率是两个重要的观测点。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录取新生的报到率为96.32%,比200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35%,②接近本科生的就业率。这些数据表明社会对西部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对四川省14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调研(其中公办院校11所,民办院校3所;综合院校5所,理工类院校6所,师范、艺术、政法类院校各1所),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办学实力有待提升
各地区间高职教育发展尚不平衡四川省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在阿坝、甘孜等民族地区仅有两所师范类高专院校,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他类别的高职教育几乎没有起步。这些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农牧、旅游等资源,但却缺少有地方特色的相关专业培养高职人才。
新建院校发展水平尚待提高新建高职院校组建时间晚,且多是由以前的中专改制、重组而成,不可避免地在招生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发展水平上与得到地方政府与行业支持的高职高专院校存在差距。
诸多因素制约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截至2006年,四川省民办职业院校共有9所,接近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五分之一,民办职业教育成为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在笔者调研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3所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诸如师资短缺且不稳定、管理体制不够规范、缺乏企业与社会的信任、招生难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认识首先,在高职高专的定位方面,一些学校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十分明晰的统一认识,有的定位于技术管理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技能操作型人才,即使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当前急需着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一致。其次,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及毕业后的去向等认识仍较为模糊,有的人认识仅局限于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线,是层次高低的不同,所以“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原因之一。再次,高职教育在一些人心目中处于应试教育失败者无奈选择的“二流教育”的地位,部分高考分数低于本科线的家长和学生宁可选择复读,也不愿选择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不够充分,产学结合尚待深入一些学校并未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多数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层面上,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不充分的原因,一是企业注重经济利益,从而阻碍了深度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追求赢利为目标的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不再受指令性计划支配,部分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或者是在收取费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业顾及企业间的竞争,对企业技术进行保密,学生难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二是高职教育的规律与企业生产的规律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合作效果的滞后性与合作过程的风险性,双方在利益机制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三是我国尚未制定产学合作方面的专项法规及实施细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有力,使得产学结合中遇到的有些问题无法依法照章解决。
(三)教学基本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对接性不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考虑专业设置时缺乏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预测,部分高职院校盲目跟风,专业设置重复,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计划并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教材特色不鲜明在笔者调研的14所院校中,有69%的学校理论教学采用的是学校自编的教材,有46%的学校实践教学采用的是自编的实训教材。许多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结构体系偏重理论性,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辅材料,不能反映一线职业岗位对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任重道远200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4%,低于高职高专院校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应占专任教师15%的规定。“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43%的学校把缺乏“能讲(理论)会做(操作设备)的指导教师”放在“实训基地建设急需解决问题”的第一位,仅有30%的学校认为“增加实验设备”最为重要。
实训基地运行不畅在被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1所学校有稳定的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专项经费来源,而且这11所学校都是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办学经验丰富的高职院校,而民办院校与刚成立的职业院校在经费方面则显得较为困难。
对高职高专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实验设施,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共享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高。建议抓紧制定与国家相关法律吻合的地方劳动就业准入条例,推动行业企业积极举办职业教育,制定并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二)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目前,高职教育的增长不应以学校数量的扩张为导向,而是应以挖掘现有学校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育总体规模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为目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时,应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专家的意见,由专家对市场需求、人才规格、专业前景充分发表意见,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专业特色更为鲜明,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建设有特色的教育课程和教材高职高专院校要努力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可将各类技能按性质、要求分类,形成不同的“功能实训模块”。根据模块提出本专业主干课程与辅助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据此开发实训项目,切实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社会生产技术水平、职业岗位的要求与标准,及时更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鼓励采用最新的规划教材,聘请劳动部门专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参与校本教材开发。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要营造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环境方面模拟职业环境或接近职业环境,突出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培养综合素质。实训基地要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拓宽实训基地内涵,向社会开放,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院校要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宗旨,建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应走进企业,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师资缺口,同时,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生产建设一线对人才素质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了解各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
(四)形成各地区高职教育、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鼓励高职带动中职发展,形成区域性职教中心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中等与高等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各地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应强化责任,鼓励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对中职院校的指导,努力形成区域性职教中心。
发展高职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城镇化进程呼唤职业教育走进农村,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贡献。
加大短期职业培训的比重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短期职业培训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建立再就业培训网络,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及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及创业能力。
此外,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办学主体多样化、投资格局多元化,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协调功能,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注释:
①根据《2004~2006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②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提供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陈嵩.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2]四川省德阳市政府统筹打破界限促进职教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06-14:(1).
[3]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的十年发展成就与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6,(6).
[4]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传伟(1963—),男,四川成都人,教授,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主管教学科研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机械特种加工。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