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616”对口支援工程的开展,促进了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支援双方的高度认可和其他省区相继效仿。本文主要分析其开展突显的特点,并针对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616”对口支援工程;特点;问题;建议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53个少数民族、28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全省有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12个自治乡、20个民族村,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的1/6。改革开发以来,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仍为十分突出,与发达地区和我省其它地区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针对以上情况,湖北省委、省政府2006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决定从2007年开始,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即针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恩施自治州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8个县市,宜昌市长阳、五峰2县)10个县市实施对口支援,由1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牵头, 6个单位(4个省直厅局、1所高校或科研院所、1家大型企业)参与,对口支援1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为对口支援县市办6件实事。该工程是湖北省省委、省政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独有创新。“616”工程实施以来对湖北省受援地区一州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616”对口支援工程的特点
(一)有利于民族地区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民族地区其固有区域资源及其分撒,呈点状式分布。分散开发利用,很难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其利用率较为低下。“616”对口支援工程由点及面,整合优势资源,结合民族地区当地实际情况,从资金、人员、技术等多个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支援。合理的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有利于支援单位明确支援目的,提高支援工作效率
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其发展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616”对口支援工程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明确其发展方向,从省、市级调拨支援单位开展帮扶工作。该模式改善了以往盲目的支援状况,各支援单位或个人明确对口支援的目的和方向,有效的提高了支援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受援地区自身发展能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616”对口支援工程与其他支援项目不同在于其支援重点——“智力支援”。民族地区要发展,就必须要靠自身。支援只是始点,并不是重点。“616”对口支援将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带到民族地区,帮助培养民族地区本地人才。以达到本土自我发展的目的,通过提高受援地自身的发展能力,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616”对口支援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经费不足,资金使用率低
“616”对口支援工程从启动至今,其资金的投入都是相当可观的,但是由于受援县都属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不足等“硬件条件”限制的原因,大大增加了支援成本,专项经费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致使后期资金匮乏。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资金管理、使用等相关“软件条件”相对落后,致使专项资金的分散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二)支援单位缺乏轮换体制
“616”对口支援工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衍生,已经从“1位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省直6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办成6件较大的实事”转变成为今天的“1位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省直N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民族县(市),每年办成N件较大的实事”的“N1N”工程。随着参于单位的不断增加,多头并进致使受援地也产生了一些列的困惑。支援当地的人力、物力还不足以面对多点开花的局面,支援的企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轮换机制。
(三)对口支援反馈评价机制不健全
从“616”对口支援总工程的运行机制来看,缺乏相应的反馈评价组织机制,往往式支援单位或领导牵头,受援地区部门协助完成最后的评价工作,这种评价机制很难有效的反应项目的现状和效果,问题没有得到深层次挖掘。总结经验型的方式居多,实际改善方案却很少提及。致使反馈评价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
三、开展“616”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
(一)落实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基于民族地区的“硬件条件”的现实情况,对于有限的专项资金,必须强化落实资金管理制度。一是需要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项目立项之前做好预算,由支援单位严格的按照所制定的资金审批制度执行。并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二是要加强资金的管控力度,项目经费的支出与使用必须设立专门的责任人,确保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三是加大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力度,项目资金的每一项支出都在财务报表上有所体现,因此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可以为项目的后续实施提供借鉴,同时明确资金的具体流向,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构建支援单位轮换体制
面对现阶段的支援单位的积极态势,受援地区应积极的与牵头领导反应情况,结合当地的硬件实际情况,并协商构建支援单位的具体轮换体制,在不打击支援单位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实行良性的各支援单位的轮换,提高援助效率。
(三)完善对口支援反馈评价机制
合理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机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反馈评价必须制度化,通过制度制约各部门的及人员的评价行为;二是反馈机制必须责任化,针对各阶段各部分分工到个人,责任体系有效的约束个人评价行为;三是反馈机制必须公开化,对于各阶段评价应当面对全社会公布,并接收群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后期支援工程的作用。
四、结语
“616”对口支援工程作为一项特色支援项目,作为受援民族地区应当积极应对和努力克服现阶段资源短缺的影响,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其他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同时,保障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情的发展道路。作为支援单位,应积极的调动强势资源,以“援”代“投”为指导,在经济投入的基础上,明确对口支援“帮扶”的重点——智力支援,同时做好长期“售后”的准备工作,帮扶不在一时,为民族地区长期发展提供智力后盾。(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项目来源: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服务民族地区调研项目
项目编号:2014fwmzxm009
参考文献:
[1] 郑丽丽.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绩效及对策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73-79.
[2] 李庆滑. 我国省际对口支援的实践、理论与制度完善[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5:55-58.
[3] 祥子,谢桃. 关注民生 倾情帮扶,湖北省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促民族地区发展显见成效[J]. 民族大家庭,2009,06:4-8.
[4] 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省民宗委.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J].中国统一战线,2010,(8):20-22.
关键词:“616”对口支援工程;特点;问题;建议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53个少数民族、28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全省有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12个自治乡、20个民族村,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的1/6。改革开发以来,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仍为十分突出,与发达地区和我省其它地区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针对以上情况,湖北省委、省政府2006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决定从2007年开始,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即针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恩施自治州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8个县市,宜昌市长阳、五峰2县)10个县市实施对口支援,由1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牵头, 6个单位(4个省直厅局、1所高校或科研院所、1家大型企业)参与,对口支援1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为对口支援县市办6件实事。该工程是湖北省省委、省政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独有创新。“616”工程实施以来对湖北省受援地区一州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616”对口支援工程的特点
(一)有利于民族地区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民族地区其固有区域资源及其分撒,呈点状式分布。分散开发利用,很难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其利用率较为低下。“616”对口支援工程由点及面,整合优势资源,结合民族地区当地实际情况,从资金、人员、技术等多个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支援。合理的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有利于支援单位明确支援目的,提高支援工作效率
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其发展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616”对口支援工程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明确其发展方向,从省、市级调拨支援单位开展帮扶工作。该模式改善了以往盲目的支援状况,各支援单位或个人明确对口支援的目的和方向,有效的提高了支援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受援地区自身发展能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616”对口支援工程与其他支援项目不同在于其支援重点——“智力支援”。民族地区要发展,就必须要靠自身。支援只是始点,并不是重点。“616”对口支援将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带到民族地区,帮助培养民族地区本地人才。以达到本土自我发展的目的,通过提高受援地自身的发展能力,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616”对口支援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经费不足,资金使用率低
“616”对口支援工程从启动至今,其资金的投入都是相当可观的,但是由于受援县都属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不足等“硬件条件”限制的原因,大大增加了支援成本,专项经费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致使后期资金匮乏。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资金管理、使用等相关“软件条件”相对落后,致使专项资金的分散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二)支援单位缺乏轮换体制
“616”对口支援工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衍生,已经从“1位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省直6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办成6件较大的实事”转变成为今天的“1位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省直N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民族县(市),每年办成N件较大的实事”的“N1N”工程。随着参于单位的不断增加,多头并进致使受援地也产生了一些列的困惑。支援当地的人力、物力还不足以面对多点开花的局面,支援的企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轮换机制。
(三)对口支援反馈评价机制不健全
从“616”对口支援总工程的运行机制来看,缺乏相应的反馈评价组织机制,往往式支援单位或领导牵头,受援地区部门协助完成最后的评价工作,这种评价机制很难有效的反应项目的现状和效果,问题没有得到深层次挖掘。总结经验型的方式居多,实际改善方案却很少提及。致使反馈评价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
三、开展“616”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
(一)落实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基于民族地区的“硬件条件”的现实情况,对于有限的专项资金,必须强化落实资金管理制度。一是需要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项目立项之前做好预算,由支援单位严格的按照所制定的资金审批制度执行。并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二是要加强资金的管控力度,项目经费的支出与使用必须设立专门的责任人,确保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三是加大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力度,项目资金的每一项支出都在财务报表上有所体现,因此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可以为项目的后续实施提供借鉴,同时明确资金的具体流向,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构建支援单位轮换体制
面对现阶段的支援单位的积极态势,受援地区应积极的与牵头领导反应情况,结合当地的硬件实际情况,并协商构建支援单位的具体轮换体制,在不打击支援单位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实行良性的各支援单位的轮换,提高援助效率。
(三)完善对口支援反馈评价机制
合理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机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反馈评价必须制度化,通过制度制约各部门的及人员的评价行为;二是反馈机制必须责任化,针对各阶段各部分分工到个人,责任体系有效的约束个人评价行为;三是反馈机制必须公开化,对于各阶段评价应当面对全社会公布,并接收群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后期支援工程的作用。
四、结语
“616”对口支援工程作为一项特色支援项目,作为受援民族地区应当积极应对和努力克服现阶段资源短缺的影响,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其他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同时,保障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情的发展道路。作为支援单位,应积极的调动强势资源,以“援”代“投”为指导,在经济投入的基础上,明确对口支援“帮扶”的重点——智力支援,同时做好长期“售后”的准备工作,帮扶不在一时,为民族地区长期发展提供智力后盾。(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项目来源: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服务民族地区调研项目
项目编号:2014fwmzxm009
参考文献:
[1] 郑丽丽.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绩效及对策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73-79.
[2] 李庆滑. 我国省际对口支援的实践、理论与制度完善[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5:55-58.
[3] 祥子,谢桃. 关注民生 倾情帮扶,湖北省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促民族地区发展显见成效[J]. 民族大家庭,2009,06:4-8.
[4] 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省民宗委.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J].中国统一战线,201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