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发展,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运而生。然而在日间照料中心的普及化过程中,引发了诸如服务单一、缺乏专业性、资源撬动与利用不足以及忽视服务对象能力与优势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斑竹园某日间照料中心展开调查研究,并依此提出日间照料发展三阶段的设想,并探索发展阶段过渡的具体路径,从而促进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水平的提高,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人口老龄化大潮汹涌而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在2018年达到2.41亿,占总人口比重17.3%,与此同时,与老年人有关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养老也是社会工作关注的一大重要问题,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的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预防、治疗、发展的社会功能。面对我国老龄化的现状,结合我国特殊的基层状况,本着服老助老理念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我国普遍发展起来,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以社区为单位,一个小区基本配置一个,在给予老年人生活照料、心灵陪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日间照料中心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部分日间照料中心过度依赖社会工作者,无法脱离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独立运行,又或者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的照料方式单一,对老人的吸引力降低,导致日间照料中心无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部分日间照料中心只是单纯的把自己定位为托老所,负责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如此反而忽略了对老年人能力的建设和培养,导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功能减少甚至丧失。
日间照料中心由于其资金、专业性、设施等主客观原因,并未完全发挥出
应有功能。通过对日间照料中心当前阶段瓶颈分析与未来发展方向探究,对其进行具体建议,从而使日间照料中心以更平稳方式迈向新阶段,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享。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根据李迎生对质性研究的理解(社会工作概论,2011),认为此研究是指将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而另一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指在人们主观世界之外,存在客观且唯一的真相,研究者必须采取精确而严密的试验程序控制经验事实的情景,从而获得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了解。
由于僅使用定量研究,无法对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心理感受、行为改变等信息获得更细致了解。比如仅通过问卷,诸多深层次问题则无法准确反映,诸如满意度问题;又或者,如果服务对象对日间照料中心有些许困惑或者不满,那么此时通过访谈则会了解到更深入信息。因此,经过思索,本研究最终采用以问卷为主的定量研究和以半结构式访谈、文献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相结合,力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准确、细致的探析,最终形成一份有效的研究结果与读者分享。
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中所涉及研究对象包括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体)、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日间照料中心所属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三类。对于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研究,既涉及问卷调查又涉及访谈;而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则主要以访谈为主。采取的访谈形式以半结构式为主,目的在于通过大体粗略的提问框架,引发受访者更多开放性思考与述说,通过其述说,从中获取更多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当前现状与瓶颈的相关信息。
通过两次对日间照料中心60名服务对象的问卷发放与回收,最终笔者收到有效问卷57份,其中,男性受访者为18人,女性受访者39人,年龄均在50~70岁范围内。通过前期文献搜寻、问卷制定与最终定稿,我们将60份定为问卷底数,经过一周实地调查、入户探访,最终选取有效问卷数为57份。
1.2 结论
综合来看,通过对以上12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可以对整体调查问卷作出如下结论:
一是超过半数被调查者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几乎每次活动都会参加,且其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一个月应该举办4次以上活动;二是被调查者对日照中心十分熟悉,且感觉十分舒适,满意度高达100%;三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将其子女与工作人员进行过比较,且对工作人员评价较高,通过大部分被调查者曾邀请过其他人参与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四是超过半数被调查者缺乏上台展示经历与组织活动经历,部分被调查者上台意愿较低,但仍愿意尝试亲自组织活动。
2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对日间照料中心发展问题的整理,尝试探讨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下列关于日间照料中心发展三阶段的思路。
2.1 第一阶段
2.1.1 定义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指由政府出资并引导建立、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或利用率低、服务种类较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运营管理不合理的完全由驻区社工或社区工作人员主导的发展时期。
2.1.2 具体表现
(1)资金方面,政府出资,资金渠道单一,较为匮乏;(2)基础设施方面:仅包含餐饮设施、保健医疗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卫浴设施等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为低下,常出现闲余,且功能分区不显著,多交叉混合使用;(3)服务方面:一是服务种类较少,仅包含膳食供应、医疗保健、文娱活动、托管服务等部分内容,活动多重复且较为单一;二是服务范围较小,涉及的服务对象少且固定,缺乏对潜在服务对象的挖掘;三是服务流于表面,仅限于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满足,较难有效实现服务目标,服务质量不高;(4)专业方面: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工作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士,专业能力较低;(5)运营管理:主要是由社区人员和驻区社工机构人员运营管理,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服务理念和服务实践不匹配等问题。 2.1.3 社工介入促使向阶段二过渡
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培养自身造血能力;二是链接资源,引入更多基础设施;三是链接专业机构入驻;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督导,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相关福利保障体系,解决从业人员“后顾之忧”;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培育相关自组织,使其能够独立运营。
2.2 第二阶段
2.2.1 定义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指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等外部资金与自身造血资金相结合下,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且利用率显著提升,服务种类更加多元化,服务范围得到延展,服务成效显著,专业化程度提高,运营管理更为科学的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专业社工为支持的发展时期。
2.2.2 具体表现
(1)资金方面:渠道多元化,资金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捐赠,以及日间照料中心自身的部分合理收费的造血资金;(2)基础设施方面:包含餐饮设施、保健医疗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卫浴设施、老年图书馆等,设施使用较为频繁,有专门的普及和指导;(3)服务方面:一是服务种类更加多元,不仅包括基本日常服务还包括更多延展服务,比如心理咨询、关系调解、减压训练、情绪疏导等;二是服务范围扩大,在有力有效的宣传下,基本覆盖整个社区;三是服务不仅满足服务对象的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还包括高层次需求(归属与爱、自我实现等),较好达成服务目标,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效果得到认可;(4)专业方面:专业社工机构入驻,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增多,专业素养较好,能力和水平较高;(5)运营管理:主要是由服务对象主导,驻区社工机构人员协助运营管理,有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建设出由服务对象组成的自治人才队伍,资金使用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2.2.3 社工介入向促使阶段三过渡
(1)建立自主化、自助化规则制度体系,利益相关者自主化、自助化程度;(2)整合经验,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资源流动体系、运行管理体系;(3)构建日间照料中心交流平台,增强日间照料中心之间的信息、资源、经验等共享,促进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研究。
2.3 第三阶段
2.3.1 定义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指自身造血体系完善,能够完全自给自足,配套设施完善且使用日常化,服务种类多元且供应个性化,社区服务全覆盖,服务影响深远,专业化体系完善,并伴随社工退出而由服务对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完全自主地可持续运营。
2.3.2 具体表现
(1)资金方面:形成系统化的“造血网”和“输入输出网”体系,资金主要来源自身再造,以及有效的资源链接和整合;(2)基础设施方面:设施设备智能化;使用较为频繁,可及性增强;(3)服务方面:形成成熟的模式体系,更加贴合本土实际,最大程度实现助人自助;(4)专业方面:从具体服务实践升华为服务研究;(5)运营管理:形成一整套自主化、自助化的运行体系。
3 结论与反思
“坎坷一生,平庸无术,唯有对大同社会的憧憬与追求。愿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愿改革的成果能惠及所有弱能之士、不幸之人。”社會工作是助人的科学,也是极具情怀的一门专业,其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将回归于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希望在未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二十四字不再是目标与向往,而是现状与当下。
参考文献:
[1]包福存,邱云慧.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47-149.
[2]陈鹏,刘宇,王敏.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展状况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67-69.
[3]张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探讨——以芜湖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5(30):237-238.
[4]王肖云.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日间照料站养老服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陈鹏,刘宇,王敏.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展状况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67-69.
[6]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4):115,117.
[7]王莉莉,陈刚,伍小兰.社区照顾理念下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44-49.
[8]包福存,邱云慧.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47-149.
[基金项目]“社会工作视阈下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阶段探索――以斑竹园日间照料中心为例”,项目编号:KSZ17206,颁布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时间:2017.11-2018.10。
[作者简介]胡亚琴(1984—),女,汉族,新疆昌吉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胡茜(1997—),女,汉族,四川武胜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应用;何佳桁(1996—),女,汉族,四川巴中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邹星(199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李金航(1996—),男,满族,河北承德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儿童和老年社会工作。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人口老龄化大潮汹涌而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在2018年达到2.41亿,占总人口比重17.3%,与此同时,与老年人有关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养老也是社会工作关注的一大重要问题,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的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预防、治疗、发展的社会功能。面对我国老龄化的现状,结合我国特殊的基层状况,本着服老助老理念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我国普遍发展起来,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以社区为单位,一个小区基本配置一个,在给予老年人生活照料、心灵陪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日间照料中心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部分日间照料中心过度依赖社会工作者,无法脱离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独立运行,又或者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的照料方式单一,对老人的吸引力降低,导致日间照料中心无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部分日间照料中心只是单纯的把自己定位为托老所,负责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如此反而忽略了对老年人能力的建设和培养,导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功能减少甚至丧失。
日间照料中心由于其资金、专业性、设施等主客观原因,并未完全发挥出
应有功能。通过对日间照料中心当前阶段瓶颈分析与未来发展方向探究,对其进行具体建议,从而使日间照料中心以更平稳方式迈向新阶段,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享。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根据李迎生对质性研究的理解(社会工作概论,2011),认为此研究是指将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而另一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指在人们主观世界之外,存在客观且唯一的真相,研究者必须采取精确而严密的试验程序控制经验事实的情景,从而获得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了解。
由于僅使用定量研究,无法对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心理感受、行为改变等信息获得更细致了解。比如仅通过问卷,诸多深层次问题则无法准确反映,诸如满意度问题;又或者,如果服务对象对日间照料中心有些许困惑或者不满,那么此时通过访谈则会了解到更深入信息。因此,经过思索,本研究最终采用以问卷为主的定量研究和以半结构式访谈、文献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相结合,力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准确、细致的探析,最终形成一份有效的研究结果与读者分享。
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中所涉及研究对象包括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体)、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日间照料中心所属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三类。对于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研究,既涉及问卷调查又涉及访谈;而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则主要以访谈为主。采取的访谈形式以半结构式为主,目的在于通过大体粗略的提问框架,引发受访者更多开放性思考与述说,通过其述说,从中获取更多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当前现状与瓶颈的相关信息。
通过两次对日间照料中心60名服务对象的问卷发放与回收,最终笔者收到有效问卷57份,其中,男性受访者为18人,女性受访者39人,年龄均在50~70岁范围内。通过前期文献搜寻、问卷制定与最终定稿,我们将60份定为问卷底数,经过一周实地调查、入户探访,最终选取有效问卷数为57份。
1.2 结论
综合来看,通过对以上12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可以对整体调查问卷作出如下结论:
一是超过半数被调查者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几乎每次活动都会参加,且其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一个月应该举办4次以上活动;二是被调查者对日照中心十分熟悉,且感觉十分舒适,满意度高达100%;三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将其子女与工作人员进行过比较,且对工作人员评价较高,通过大部分被调查者曾邀请过其他人参与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四是超过半数被调查者缺乏上台展示经历与组织活动经历,部分被调查者上台意愿较低,但仍愿意尝试亲自组织活动。
2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对日间照料中心发展问题的整理,尝试探讨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下列关于日间照料中心发展三阶段的思路。
2.1 第一阶段
2.1.1 定义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指由政府出资并引导建立、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或利用率低、服务种类较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运营管理不合理的完全由驻区社工或社区工作人员主导的发展时期。
2.1.2 具体表现
(1)资金方面,政府出资,资金渠道单一,较为匮乏;(2)基础设施方面:仅包含餐饮设施、保健医疗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卫浴设施等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为低下,常出现闲余,且功能分区不显著,多交叉混合使用;(3)服务方面:一是服务种类较少,仅包含膳食供应、医疗保健、文娱活动、托管服务等部分内容,活动多重复且较为单一;二是服务范围较小,涉及的服务对象少且固定,缺乏对潜在服务对象的挖掘;三是服务流于表面,仅限于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满足,较难有效实现服务目标,服务质量不高;(4)专业方面: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工作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士,专业能力较低;(5)运营管理:主要是由社区人员和驻区社工机构人员运营管理,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服务理念和服务实践不匹配等问题。 2.1.3 社工介入促使向阶段二过渡
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培养自身造血能力;二是链接资源,引入更多基础设施;三是链接专业机构入驻;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督导,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相关福利保障体系,解决从业人员“后顾之忧”;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培育相关自组织,使其能够独立运营。
2.2 第二阶段
2.2.1 定义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指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等外部资金与自身造血资金相结合下,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且利用率显著提升,服务种类更加多元化,服务范围得到延展,服务成效显著,专业化程度提高,运营管理更为科学的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专业社工为支持的发展时期。
2.2.2 具体表现
(1)资金方面:渠道多元化,资金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捐赠,以及日间照料中心自身的部分合理收费的造血资金;(2)基础设施方面:包含餐饮设施、保健医疗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卫浴设施、老年图书馆等,设施使用较为频繁,有专门的普及和指导;(3)服务方面:一是服务种类更加多元,不仅包括基本日常服务还包括更多延展服务,比如心理咨询、关系调解、减压训练、情绪疏导等;二是服务范围扩大,在有力有效的宣传下,基本覆盖整个社区;三是服务不仅满足服务对象的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还包括高层次需求(归属与爱、自我实现等),较好达成服务目标,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效果得到认可;(4)专业方面:专业社工机构入驻,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增多,专业素养较好,能力和水平较高;(5)运营管理:主要是由服务对象主导,驻区社工机构人员协助运营管理,有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建设出由服务对象组成的自治人才队伍,资金使用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2.2.3 社工介入向促使阶段三过渡
(1)建立自主化、自助化规则制度体系,利益相关者自主化、自助化程度;(2)整合经验,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资源流动体系、运行管理体系;(3)构建日间照料中心交流平台,增强日间照料中心之间的信息、资源、经验等共享,促进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研究。
2.3 第三阶段
2.3.1 定义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指自身造血体系完善,能够完全自给自足,配套设施完善且使用日常化,服务种类多元且供应个性化,社区服务全覆盖,服务影响深远,专业化体系完善,并伴随社工退出而由服务对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完全自主地可持续运营。
2.3.2 具体表现
(1)资金方面:形成系统化的“造血网”和“输入输出网”体系,资金主要来源自身再造,以及有效的资源链接和整合;(2)基础设施方面:设施设备智能化;使用较为频繁,可及性增强;(3)服务方面:形成成熟的模式体系,更加贴合本土实际,最大程度实现助人自助;(4)专业方面:从具体服务实践升华为服务研究;(5)运营管理:形成一整套自主化、自助化的运行体系。
3 结论与反思
“坎坷一生,平庸无术,唯有对大同社会的憧憬与追求。愿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愿改革的成果能惠及所有弱能之士、不幸之人。”社會工作是助人的科学,也是极具情怀的一门专业,其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将回归于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希望在未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二十四字不再是目标与向往,而是现状与当下。
参考文献:
[1]包福存,邱云慧.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47-149.
[2]陈鹏,刘宇,王敏.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展状况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67-69.
[3]张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探讨——以芜湖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5(30):237-238.
[4]王肖云.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日间照料站养老服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陈鹏,刘宇,王敏.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展状况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67-69.
[6]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4):115,117.
[7]王莉莉,陈刚,伍小兰.社区照顾理念下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44-49.
[8]包福存,邱云慧.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47-149.
[基金项目]“社会工作视阈下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阶段探索――以斑竹园日间照料中心为例”,项目编号:KSZ17206,颁布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时间:2017.11-2018.10。
[作者简介]胡亚琴(1984—),女,汉族,新疆昌吉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胡茜(1997—),女,汉族,四川武胜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应用;何佳桁(1996—),女,汉族,四川巴中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邹星(199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李金航(1996—),男,满族,河北承德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儿童和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