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博物馆

来源 :意林12+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窃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是很多具有年代感的影视剧里都有表现窃听的剧情,很多剧情可都是大有来头的哦!
  相信很多看过德国大片《窃听风暴》的人,一定对影片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窃听手段和匪夷所思的窃听设备印象深刻。这些并非艺术家的杜撰,而是取材于史实,特别是其中的部分窃听设备,更是前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史塔西”使用的真品。它们现藏于由史塔西总部大楼改建而成的“窃听博物馆”中。
  德国人为什么要设立一个听来神秘恐怖的“窃听”博物馆呢?这要从臭名昭著的情报机构“史塔西”说起。
  史塔西,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国家安全机构,名称源自德语“国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缩写。从1950年创立到1990年垮台的40年间,史塔西发展成为拥有9.1万名正式员工的庞大组织,而当时东德的总人口是1700万,这就意味着每180个东德人里就有一个秘密警察。
  史塔西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监听监视、反情报等业务。尤其是他们的监视窃听几乎无处不在:往社区邮筒投递信件的男女老少无一不被拍下;电话亭里打电话的内容被即时窃听;在餐馆、公园随意的交谈,也被实时录音,甚至跟什么人说过话、每星期倒几次垃圾、在商店买过什么口味的香肠也都被记录在案。总之,被监视者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史塔西的掌控之中。他们会根据窃听内容来清除异己,在当时的东德,平均每天就有8人被冠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逮捕。人们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中,惶惶不可终日。
  极权统治的高压导致民怨沸腾,1989年11月9日,隨着柏林墙轰然倒掉,史塔西也迎来了末日。邪恶的窃听者们忙着销毁罪证,也有不少义愤填膺的东德民众喊着“史塔西滚蛋”的口号,闯入史塔西总部大楼,砸烂窃听设备,并把大量的文件和档案抛到大街上。
  窃听者销毁罪证的行径和市民不理智的行为,引起了当局的重视,果断组织力量接管了史塔西所有的秘密档案,并在整个原东德范围开展了“抢救窃听档案行动”。在民众的支持下,仅1990年1月15日一天的时间,就在史塔西总部接收了3900万张档案卡片和排起来有180公里长的文件。
  面对接管的残缺不全的窃听档案,德国政府成立了“前东德国安档案联邦管理局”,对浩如烟海的窃听档案进行复原整理。在整理过程中,面对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的“窃听档案”,当局萌生了设立“窃听博物馆”以警醒世人的想法,并最终得到了德国议会的批准。1991年年底,“窃听博物馆”在史塔西总部原址——鲁斯彻斯大街103号正式挂牌开放,自1992年1月起,普通德国民众便可向联邦档案委员会申请查询自己的“窃听”档案。截至2015年年底,已有1200万人次查询到了那些让自己脊背发凉的“窃听记录”。
  此外,还有更多的人来到“窃听博物馆”,现场体验那份阴森与恐怖。博物馆馆主要展示了用于监视和窃听的物品与装备。物品从纽扣、水壶,到木棍、垃圾桶,甚至钢笔,几乎无所不包,无孔不入;装备则包括窃听器和照相机、便于夜间拍摄的红外线装置以及隐藏它们的各种容器等。人们即便是在夏天走进窃听博物馆,也会感受到透入骨髓的寒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窃听”博物馆,并非在放大仇恨和誤解,而是让人们在重温这段灰色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民主与自由的今天。
  (步步清风摘自《百家蓝版》)
其他文献
阅读分享:“你真是个有趣的人”已经成了时下最受欢迎和认可的赞美,它体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情商,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和风度。从古至今,言行举止有度,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关键,也是在阅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思索语言的魅力,也能思考到阅读的深意。  生活中,好像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些人。  他们自认为是隐藏在民间的高阶段子手,一开口就能逗笑全场,他们热衷在各种聚会场合揭人短处,喜欢在各种人的朋友圈底下唱反调,专挑
期刊
寂静笼罩着安详的海面,  那是个最美的夜间。  她沉思着从地平线升起,  俯下那戴着金冠的前额。  寂静的土地里有百合萌生,  星儿乘着她的思绪爬上天庭,  她的韵律激荡着遥远的海滩,  长长的蓝線儿牵动她的心弦。  寂静不断延伸,仿佛已陷绝境,  枯萎的茉莉脱去花瓣,  似悠悠泪水潜入心底,  像消逝的流星隕落天边。  寂静的目光,庄重地扫遍世界,  她在天空俯视一切。  宇宙的颤抖来自她的冲动
期刊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发表于1813年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头。故事讲述了小乡绅班纳特有5个待字闺中的女儿,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为女儿们寻找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富有的单身汉宾利和一同到来的好友达西,就这样进入了班纳特一家的生活。  “凡是享受过人脑的僵尸,总渴求更多的人脑,这已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美国小说家塞斯·
期刊
童话更像一个神奇的世界,满足孩子们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治愈人们心里的小忧郁。然而,事实上,寫出这些经典童话的大师们,可不是像童话故事一样梦幻,他们甚至备受磨难,用沧桑的心写出最梦幻的字。  什么样的人能写出美好的童话?答案往往不是那些生活在书香门第的温室花朵——格林兄弟年幼丧父,安徒生自小贫困——童话巨匠们常常是在苦难环境中野蛮生长的沧桑之人。10月,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圆梦巨人》上映,那位经历
期刊
万花筒  日本推理小说家。1985年以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奖作《放学后》出道。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134屆直木奖。代表作有《白夜行》《暗恋》《信》。  东野圭吾,这个曾经不爱读书、高考落榜的废柴中等生,自嘲为“山寨理科男”。从一个不学无术的“廢柴男”反转成一个“推理大神”,让我们看到了一条不同的人生路。  有人说,东野圭吾真是个大骗子!
期刊
交通规则是现代社会发展才有的词,在古代难道也有?当然。而且是明文规定。先给大家猜个谜语,“古代交通事故”,打一成语。没错,谜底就是人仰马翻!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马或者马车,遇到了交通事故还真是人仰马翻。要知道,我国可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有交通法规吗?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了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仪制令》。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
期刊
○爱因斯坦当年应聘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当研究员后,所里的工友问他需要什么用具。爱因斯坦说:“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些纸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的废纸篓。”  工友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大的呢?”“好让我把许许多多的错误都扔进去啊!”  ○一天,女秘书拿起电话筒,听到说:“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秘书回答,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见,他不愿意自己的住处受到打扰。 
期刊
每个小伙伴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孩提时代的孔融简直是一个道德楷模+天才儿童的典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论出名,孔融4岁让梨,感动全国。10岁时,名士李膺在自家搞名人沙龙,孔融自称跟李家是世交,大摇大摆地进去。李膺困惑了,这小子谁呀,来混吃混喝的?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曾是师友,我们当然算世交了。”  有个叫陈韪的太中大夫来晚了,听了旁人的转述,冷冷评价:“小时了了,大未
期刊
古代中国的时尚群体,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皇室宫廷,其二是权贵阶层,其三是娱乐界,也就是倡优伶人。东汉大将军夫人孙寿:“堕马  髻”创始人是个美妆博主  东汉桓帝年间,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不但貌美且颇有媚态,还是个美妆博主,粉丝无数。《后汉书》中说她,“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她发明的这些装扮,在洛阳引起轰动,洛阳女子纷纷效仿。  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对这些奇特的妆容
期刊
要是魔法世界也有经济学家的话,说不定霍格沃兹的教科书就没那么厚啦。  根据英国作家J.K.罗琳作品改编的魔幻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构故事:1926年,魔法动物学家纽特·斯卡曼德带着一群神奇动物抵达纽约。一个叫雅各布的人无意间放跑了这些魔法动物……最终,纽特找到了这些逃跑的动物,带着它们离开了纽约。  罗琳在原著中说,纽特离开纽约后写了一本叫《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书,这部作品一问世,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