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苑”与“小说言”:论李开先的群像叙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i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卷九至十中有二十余篇文传,涉及对"弘治七子"与"嘉靖八才子"的评价,且与其《九子诗》《六十子诗》构成隐性的文本对话,呈现出一组颇具特色的作家群像,体现了较明确的当代文学史书写意识.但在嘉靖后期,一位作家要在没有接受委托的情况下,主动为同时代作家立传,其掌握的原始素材,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书册的传播速度,李开先亦自诉其苦.故讨论其传记中的叙事技法,不应视作"独立文本"予以开放式的阐释,而应建立在与其"前文本"对勘细读的基础之上,探问作者对志状、文集、见闻等不同文献层级的差别态度.尤可注意的是,李开先作为一位杰出的戏曲家与藏书家,对通俗文类抱有很大的热情,故积极地将俗文学元素植入传统的传记写作之中.白话小说语言及其技法的介入,口传文学书籍化大势下对口述史材料的再重视,基于知识人市侩化习气的审丑模式开拓,皆可视为李开先对时代文学新风的捕捉及在文传创作中的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生育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人口年龄变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值得关注。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我国人口年龄变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少儿抚养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促进作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在东部、中部、西部,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在各区域间不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我国应抓住人口
艺术类高校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能见度高,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德艺水准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化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在全媒体时代尤其如此。艺术类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执着的“审美追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殊的理念和路径。在教育体系方面,要从顶层设计上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做出明确的规制,构建符合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培养环节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德艺双馨的标准培育艺术人才。通过构建教育体系、优化培养规程,形成一条德艺双馨育人之路。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业生产与居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从生产劳动相对分散、居住相对集中,趋向生产劳动分散、居住也相对分散.民众无论居住集中还是分散,邻里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它与国家管理直接相关.儒家倡导由基层乡里机构承担民众教化,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邻里关系.秦轻视儒家礼教,邻里关系相对紧张.两汉儒家崛起,较为重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重视对民众的礼仪教化.西汉末年出现坞堡垒壁,这种居住形式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在战争频繁的时期,邻里关系出现扭曲和异化,礼仪教化废弛.唐宋是里居变化的关键时期,乡里
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否激励清洁技术创新,且不同身份企业在此方面是否存在清洁技术创新差异,现有文献对此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有鉴于此,选取中国市场147个本土企业和343个外
旅游业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并联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然而,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假说始终存在争议,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探讨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转移情况和居民福利效用变化,使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并具体区分了旅游业发展对沿海发达省份和内陆欠发达省份的经济影响之间的差别。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立足国家层面,将疫情期间的新闻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自觉承担起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任。十九大报告及其相关文件是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逻辑起点,教材二次开发是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学关注点从向上关注转为向下关注、教学侧重点从知识讲授转向思维引领、教学落脚点从认知提升转化为情感成长等是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一般方法,教学语言、教学媒介、理论和实践环节融合等载体的创新是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持续路径。
非常规突发事件冲击着应急管理体系并引致非预案行为出现,制度学习则是提升韧性水平的关键。聚焦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联防联控机制的响应功能及其预案优化问题,通过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的文本数据库并开展内容分析,归纳出现实场景下联防联控机制的功能图景及特点,并将此与已有预案功能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新发传染病疫情响应功能在现实与文本之间的差异,通过危机学习汲取经验并优化预案体系。
儒家思想认为,人的灵魂是存在的,人去世后,身体和灵魂各有所依,身体安息在墓穴,灵魂栖息在宗庙.这是儒家礼仪制度中区分吉凶之礼的理论基础.西晋末期,胡族入侵中原,大批中原人士纷纷南迁,甚至连朝廷都迁到了建康.有的士人家人辗转迁到南方,但自己却丧身于北方的战乱,连尸体都无法找到,因此,有人主张实行招魂葬.东晋招魂葬与传统的招魂习俗不同,它是一种丧葬方式,即墓穴中没有尸体,只有灵魂.这种丧葬方式与儒家传统的形神观念发生了冲突,也对正在建设的五礼制度产生了威胁,因此受到朝廷高官大儒的猛烈抨击,遭到了被禁止的命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代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深入研究子女数量、子女质量与父母的福祉之关系,对于厘清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代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子女数量和子女质量(以子女的年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测量)对中年和老年父母自评幸福度(以生活满意度和抑郁度来测量)的影响,其结果发现:子女数量越多,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越低,抑郁度越高,多子未必多福;子女的收入水平越高,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越高,抑郁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