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然,学非问不明”。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研究课堂提问。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点看法:
一、提问要明确的目的
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句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
二、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學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五、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锁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最后,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在提问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设计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提问与练习两者互相融。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实现有效的提问,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最主要的问题突出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然,学非问不明”。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研究课堂提问。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点看法:
一、提问要明确的目的
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句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
二、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學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五、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锁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最后,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在提问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设计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提问与练习两者互相融。
精彩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实现有效的提问,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最主要的问题突出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