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对于语素“得、不”的实义用法略去不谈,而把重点放在分析他们附加在词中间虚化的、类似中缀用法的特征和来源;并对各种“得、不”放在词中不同用法进行区分。
关键词:中缀“得、不” 语法化 构词语素 构形语素 动词重叠式
对于汉语有无中缀,语言界有多种说法,胡裕树(1981)认为,汉语里还有一些类似中缀的词“里、得、不、一”等;任学良(1981)列举了他认为的汉语的四个中缀:“黑不溜秋、红不棱登”中的“不”;“叽里咕噜、迪里咕噜”中的“里”;“乱七八糟,七上八下”里的“七、八”及“颠三倒四,不三不四”里的“三、四”等都是中缀。后来李荣嵩(1987)赞同“七、八”和“三、四”是中缀的说法,赵元任(1979)称汉语里的中缀很少,只有糊里胡涂中的“里”、酸不溜溜中的“不”、“看得见、看不见”中的“不”和“得”是中缀,其余都不是;但萨丕尔、祝鸿杰、刘叔新等人不承认中缀;语言学家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造成此争论的关键有两个:首先是中缀这个概念的定义,语言大家们对其特征和功能在汉语之中尚无一个统一意见;其次因为汉语是非形态型的语言,词缀和助词的区分在汉语里很不清楚,比如象“们”(你们、我们)、“第”(第一、第二)这两个语素吕淑湘认为是词缀,胡裕树却认为是助词;而“里”(糊里胡涂)、“得”(吃得消)、“不”(吃不消)这三个语素胡曰中缀,吕反曰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多数人称之为助词,而王力、赵元任、吕淑湘、王德春等人却分析为词缀。
鉴于此,本文不讨论中缀的有无和如何确定中缀的问题,而把重点放到将两个有典型特征的词中语素“得、不”的来源、特征以及功用的描写上。
一、得、不
“得、不”在词中的用法有很多种,之所以不把它们分开讲,是因为许多时候讲到“得”的时候必然少不了讲“不”,反之亦然。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讨论“得”和“不”的虚化用法,早有定论的比如在《汉语大词典中》表“得到”的“得”及其引申义念[děi]的“得”的用法我们不讨论;“不”用法相对就简单些,《汉语大词典中》除去通假的情况之外,大部分“不”都做否定词用,下面我们来看“得、不”的一些具体情况。
第一组:
肯定式 否定式 肯定式 否定式 肯定式 否定式
吃得消 吃不消 对得起 对不起 吃得开 吃不开
买得起 买不起 来得及 来不及 差得多 差不多
这几个词有一个特点,从语用上说根本不存在“吃消、对起、来及、吃开”这样的词,这里的“得、不”不能拆开,否则他们不能成词,也就是说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这些词早已经固化成词(“得、起”除外),因而“得、不”不是助词,功能上只是作为一个虚化的语缀表肯定和否定的语法义,是一个构词语素,其功能类似英语中worker中的后缀-er,只不过他们的位置居中罢了。

这一组词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说法“得”和“不”在此,语义上属于表示一种可能,时间上也有事情尚未进行之义,例如:“写得好”对照“写不好”,“写得好”表示能够写好,“写不好”表示不能够写好,事情都未发生,是事前对事物行为结果的一种预测;但是和第一组的“得,不”有所区别的是他们没有固化成词,从功能上说他们加“得,不”所构成的是词组,而非词,因为“得,不”拿掉,“写好,完成,提高”依旧可以成词而第一组则不行。

这里的“得、不”和第一组中的“得、不”,尤其是“得”有所不同,语义上此处“得”表“可以”之义,如“拿得”表示可以拿,“吃得”表示可以吃,在语法功能上这一组词上表可以的“得”按胡裕树先生的说法是表可能的助动词,因为表可能的助动词都可以用“不×不”的形式这个格式来表示强调和委婉的口气,比如说“不得不拿、不得不吃、不得不睡、不得不打、不得不走”都可以说通表示可能或者强调。另外表可能的动词很重要的特点是其否定式要么是“不得”这两个字放在动词后面,比如“拿不得、吃不得”;要么是“不、得”一起放在动词的前面如“不得拿、不得吃”;而一定不能是“不得”的动词插入形式比如“*不拿得、*不吃得”,这是因为表能愿的助动词“得”像普通动词一样能用“不”来加以否定,也就是说以上可以说的否定式中的“不”不是否定主要动词“拿、吃、睡、打、走”的,而是否定表示能够意思的助动词“得”的,因此“不”和“得”在这这组否定式中是不能分开的,此外,这类“得”和“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可能式,“得”做可能补语。

这里的“得”和“前”两组的“得”又不同,其意义虚化,只表示动作有结果,黄增寿先生也认为:动词后的“得”除了表示“动作行为施事的可能性”外,还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和实现,强调结果,从形式上我们也可以验证它们。
比如以“认”这个字为例:
A 我们在认字。B 我们认得字。*C 我们在认得字。
AB两句都可以说,但是很明显A句表示一个正在发生的动作,B句表一个完成了的动作。而C不能说,原因也是因为一个动作不能同时既表完成的结果又表该动作正在进行。
在这几个词的否定式中,除了“懂得”和“晓得”两个词之外,只能在前加“不”。其他几个词都可以在词前和词中加不,理由是因为“懂得”和“晓得”经过长期发展,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固化成词了,因为古代也是可以说“晓不得、懂不得”的。比如《朱子语类》卷六五:“大意只管怕人晓不得,故重叠说。”1761年朝鲜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新释》有“你都能懂得了懂不得呢”。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王泽鹏.现代汉语的中缀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4).
[5]祝克懿.中缀说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4).
[6]严戎庚.论现代汉语词缀及其与助词的区别[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4).
[7]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杨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中缀“得、不” 语法化 构词语素 构形语素 动词重叠式
对于汉语有无中缀,语言界有多种说法,胡裕树(1981)认为,汉语里还有一些类似中缀的词“里、得、不、一”等;任学良(1981)列举了他认为的汉语的四个中缀:“黑不溜秋、红不棱登”中的“不”;“叽里咕噜、迪里咕噜”中的“里”;“乱七八糟,七上八下”里的“七、八”及“颠三倒四,不三不四”里的“三、四”等都是中缀。后来李荣嵩(1987)赞同“七、八”和“三、四”是中缀的说法,赵元任(1979)称汉语里的中缀很少,只有糊里胡涂中的“里”、酸不溜溜中的“不”、“看得见、看不见”中的“不”和“得”是中缀,其余都不是;但萨丕尔、祝鸿杰、刘叔新等人不承认中缀;语言学家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造成此争论的关键有两个:首先是中缀这个概念的定义,语言大家们对其特征和功能在汉语之中尚无一个统一意见;其次因为汉语是非形态型的语言,词缀和助词的区分在汉语里很不清楚,比如象“们”(你们、我们)、“第”(第一、第二)这两个语素吕淑湘认为是词缀,胡裕树却认为是助词;而“里”(糊里胡涂)、“得”(吃得消)、“不”(吃不消)这三个语素胡曰中缀,吕反曰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多数人称之为助词,而王力、赵元任、吕淑湘、王德春等人却分析为词缀。
鉴于此,本文不讨论中缀的有无和如何确定中缀的问题,而把重点放到将两个有典型特征的词中语素“得、不”的来源、特征以及功用的描写上。
一、得、不
“得、不”在词中的用法有很多种,之所以不把它们分开讲,是因为许多时候讲到“得”的时候必然少不了讲“不”,反之亦然。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讨论“得”和“不”的虚化用法,早有定论的比如在《汉语大词典中》表“得到”的“得”及其引申义念[děi]的“得”的用法我们不讨论;“不”用法相对就简单些,《汉语大词典中》除去通假的情况之外,大部分“不”都做否定词用,下面我们来看“得、不”的一些具体情况。
第一组:
肯定式 否定式 肯定式 否定式 肯定式 否定式
吃得消 吃不消 对得起 对不起 吃得开 吃不开
买得起 买不起 来得及 来不及 差得多 差不多
这几个词有一个特点,从语用上说根本不存在“吃消、对起、来及、吃开”这样的词,这里的“得、不”不能拆开,否则他们不能成词,也就是说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这些词早已经固化成词(“得、起”除外),因而“得、不”不是助词,功能上只是作为一个虚化的语缀表肯定和否定的语法义,是一个构词语素,其功能类似英语中worker中的后缀-er,只不过他们的位置居中罢了。

这一组词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说法“得”和“不”在此,语义上属于表示一种可能,时间上也有事情尚未进行之义,例如:“写得好”对照“写不好”,“写得好”表示能够写好,“写不好”表示不能够写好,事情都未发生,是事前对事物行为结果的一种预测;但是和第一组的“得,不”有所区别的是他们没有固化成词,从功能上说他们加“得,不”所构成的是词组,而非词,因为“得,不”拿掉,“写好,完成,提高”依旧可以成词而第一组则不行。

这里的“得、不”和第一组中的“得、不”,尤其是“得”有所不同,语义上此处“得”表“可以”之义,如“拿得”表示可以拿,“吃得”表示可以吃,在语法功能上这一组词上表可以的“得”按胡裕树先生的说法是表可能的助动词,因为表可能的助动词都可以用“不×不”的形式这个格式来表示强调和委婉的口气,比如说“不得不拿、不得不吃、不得不睡、不得不打、不得不走”都可以说通表示可能或者强调。另外表可能的动词很重要的特点是其否定式要么是“不得”这两个字放在动词后面,比如“拿不得、吃不得”;要么是“不、得”一起放在动词的前面如“不得拿、不得吃”;而一定不能是“不得”的动词插入形式比如“*不拿得、*不吃得”,这是因为表能愿的助动词“得”像普通动词一样能用“不”来加以否定,也就是说以上可以说的否定式中的“不”不是否定主要动词“拿、吃、睡、打、走”的,而是否定表示能够意思的助动词“得”的,因此“不”和“得”在这这组否定式中是不能分开的,此外,这类“得”和“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可能式,“得”做可能补语。

这里的“得”和“前”两组的“得”又不同,其意义虚化,只表示动作有结果,黄增寿先生也认为:动词后的“得”除了表示“动作行为施事的可能性”外,还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和实现,强调结果,从形式上我们也可以验证它们。
比如以“认”这个字为例:
A 我们在认字。B 我们认得字。*C 我们在认得字。
AB两句都可以说,但是很明显A句表示一个正在发生的动作,B句表一个完成了的动作。而C不能说,原因也是因为一个动作不能同时既表完成的结果又表该动作正在进行。
在这几个词的否定式中,除了“懂得”和“晓得”两个词之外,只能在前加“不”。其他几个词都可以在词前和词中加不,理由是因为“懂得”和“晓得”经过长期发展,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固化成词了,因为古代也是可以说“晓不得、懂不得”的。比如《朱子语类》卷六五:“大意只管怕人晓不得,故重叠说。”1761年朝鲜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新释》有“你都能懂得了懂不得呢”。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王泽鹏.现代汉语的中缀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4).
[5]祝克懿.中缀说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4).
[6]严戎庚.论现代汉语词缀及其与助词的区别[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4).
[7]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杨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