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者”后代追忆中英经贸60年

来源 :中国对外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3岁的杭州九溪村村民朱秀凤做梦也没有想到,她成为了近日一则寻人启事上的女主角,而找她的人,是36年前只有一面之缘的英国绅士——斯蒂芬·佩里,现任伦敦出口公司主席、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朱秀凤和佩里36年前相见的瞬间——江南的茶园刚萌出最嫩的新绿,烟雨濛濛的天气乍暖还寒,17岁的朱秀凤面容娟秀,一身碎花棉袄,俯首采摘新茶。她的身边是一位凝神观看的老外,黑色的英伦风衣,撑着伞,似乎想凑得更近,但又怕打扰了细心劳作的采茶姑娘。这个老外,自然就是年轻的斯蒂芬·佩里。
  这张似乎还散发着茶香的照片,今年7月11日出现在了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在这里会见了斯蒂芬·佩里,斯蒂芬·佩里这次来华是带领英国代表团参加中英贸易破冰之旅暨中英经贸关系60周年庆祝活动。会见时,他提出,请中方帮助寻找照片上的采茶姑娘。
  半个月后,照片中的采茶姑娘——朱秀凤在茫茫人海中被找到了,她1981年就从梅家坞嫁到了同为茶叶产地的九溪村,当年的采茶姑娘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小茶庄和茶园,过着平常却也怡然的小日子。大约是因为一直生活在秀丽温婉的西湖边上,36年的沧海桑田并没有让朱秀凤的眉目发生太大的变化,她的女儿一眼就从村里寻人的照片上认出了自己的母亲。
   36年前茶园相遇 “ 历史的见证”珍藏多年
  “破冰者”,这个在中英经贸关系中不可磨灭、具有特殊意义的称谓指的是斯蒂芬·佩里的父辈——以杰克·佩里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工商界人士。1953年,西方国家仍然对华实行封锁禁运,伦敦出口公司主席杰克·佩里与英国工商界的几位有识之士组成代表团,应中国贸促会邀请访华,凿开了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冰层”,因此被誉为“破冰者”。次年,包括伦敦出口公司在内的48家有志开展对华贸易的公司创立了英中贸易48家集团,后又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组建成立了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
  “1971年,英中贸易48家集团开始帮助中国从美国进口聚酯纤维。 1972年初,中国与美国塞拉尼斯集团(Celanese Corporation)达成了进口协议,但这桩贸易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中止了,直到‘四人帮’倒台,中国出台了新的经济政策,中国中纺集团才得以进口了8000吨聚酯纤维。1977年3月,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技术交流,来商讨解决合同的技术细节问题。也就是在那次访问中,我带着几位美国朋友去了‘人间天堂’杭州,参观了著名的龙井茶产地,并欣赏了采茶表演。”佩里对30余年前的往事如数家珍。
  在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地梅家坞村,当地领导组织这些外宾参观农家茶园、欣赏采茶表演、品茶聊天。这些安排让代表团中那些只听说过西湖龙井茶的、曾喝过“Chinese tea”的、甚至还负责进口过中国茶叶的欧美外宾们很是喜欢。对他们来讲,能亲眼见到传统的中国名茶种植、采摘和烘焙的过程,新奇之余更多的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表示赞叹。
  斯蒂芬·佩里正是那次“杭州之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那里,他认真地学习茶叶的种植和采摘技术,向茶农了解他们的劳作和生活情况。在向当地一位采茶姑娘学习新茶采摘的时候,随行的妻子用相机为他拍下了当时的画面。虽然并不知道照片中采茶姑娘的名字,彼此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但是,这张照片一直成为佩里及其家人在那次中国行中留下的珍贵的纪念。在这次中英经贸关系60周年庆祝活动中,佩里的女儿编辑的纪念册也选定了这张照片作为封面。
  “我的女儿评价说,照片中一位典型的、年轻的中国女孩儿通过采茶技艺向一位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品茶和茶叶种植的方式中,人们能够一窥中国的历史,东西方才得以交汇并讨论共同利益。这张照片传达了西方对于中国的兴趣以及中国乐于分享的开放性。”佩里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说。
  开拓破冰 三代相继 见证中英贸易
  作为在英国工商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斯蒂芬·佩里从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兴趣,经常在英国组织各类讲座和活动,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他从1967年开始从事对华进出口贸易,并长期为西方贸易投资企业对华合作提供咨询。上世纪70年代初,佩里帮助中国陶瓷产品打入欧洲市场。1977年,他首次将英国足球俱乐部介绍到中国,邓小平还出席观看了比赛。上世纪80年代,佩里为中国的烟草业引进技术、开展合资合作牵线搭桥,作出了有益贡献。佩里还是将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他努力促成了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猫》在中国首演。
  从1972年开始,斯蒂芬·佩里曾先后200多次造访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继承了父辈的“破冰者”精神和促进中英经贸交流的事业,斯蒂芬·佩里曾在英中贸易48家集团负责对华贸易,并成为后来的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的主席。
  2008年,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成立“青年破冰者”组织,旨在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而斯蒂芬·佩里的儿子——与祖父同名同姓的杰克·佩里已成为“青年破冰者”组织中的一员。
  作为当年破冰行动的积极促成机构,中国贸促会多年来始终与佩里家族以及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佩里曾表示:“中国贸促会一直是我们的挚友和帮手,帮助中国,也帮助我们。”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也曾多次盛赞“破冰者”精神的弥足珍贵。“正是有了中英双方许多有识之士付出的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才有了60多年来中英两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英经贸合作也才能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万季飞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说,2012年,中英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了600亿美元大关,英国成为欧盟为数不多的对华进出口均取得正增长的国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所做的辛苦工作。


  跨越重洋互问候 东西方故事在延续
  8月3日,中国贸促会向佩里先生发去了函件,告知他照片中的女士已经联系到。佩里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给中国贸促会回复了邮件,并向《中国贸易报》记者讲述了当年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佩里说,曾随父母于1972年到访杭州的他非常喜欢西湖,所以在1977年再游杭州时,他几乎已经是同行的美国朋友的向导。但是,那次参观茶园,他还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对那次访问印象深刻。他回忆说:“伦敦出口公司曾经是中国茶叶最大的购买商,从中国运输了数千吨的茶叶出口到英国,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绿茶。而我也很想知道,这些茶叶是在什么地方种植的,怎样采摘,又是如何烘干的。在那次参观茶园时,这位采茶女向我介绍演示了整个过程,这非常有趣。她还向我介绍了天气和虫害带来的各种问题。她们为了把这种著名的茶叶供给中外顾客,所经历的过程这么艰辛,我们深受感动。那天天气非常湿冷,但是听了茶农的故事之后,我们心里都感觉到了温暖。”
  也正是这种“温暖”让佩里在接下来的36年里依然惦记着当年那位采茶女子,好奇她这些年来的生活境遇。他说:“如果能再见到这位采茶女,我会告诉她:我一直记得那天的事情,因为在那之前,除了1974年去湖南醴陵参观一家陶瓷厂,帮助他们了解美国市场的需求之外,我并没有机会和中国的公司直接打交道,也从来不了解我们所进口的产品来自哪里。那天的情况则是,一位技术非常纯熟的采茶女辛勤地工作,让我们了解了茶叶的生产流程。我会一直记得她娴熟的技术和善良的品格,以及我们后来一起品尝的茶。”
  在得知当年的采茶女子名叫朱秀凤,1981年已经从梅家坞村嫁到了同为茶叶产地的九溪村,目前一家人以采茶务农和经营茶园为生时,佩里表示:“我很高兴能够再找到她,这样我们就能够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情况。这也是变化中的中国和西方的故事。”
  佩里还向中国贸促会发来了感谢信,信中说“你们帮助我找到了1977年向我演示采茶的那位年轻女士,对此我非常感激。你们给予我本人以及48家集团俱乐部友谊让我深受感动,在此我想向你们表示感谢。杭州茶园的那位朱女士是我们之间友谊的见证人,她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过去35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同时,在得知当年照片中的外宾远隔重洋,36年来仍对当年访问茶园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时,朱秀凤在意外之余难掩激动。她在跟《中国贸易报》记者回忆当年在梅家坞做采茶表演的生活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经常给我女儿讲起那段经历,讲来访的外宾见到我熟练的采茶动作时发出的啧啧赞美和自发的掌声。那时候在村里的生产队服务,我特别希望能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的外宾认识梅家坞、认识中国,希望他们能喜欢上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
  朱秀凤还高兴地表示,欢迎佩里先生能再次到访杭州,届时,她还会表演采茶,也会邀请佩里先生品尝今年的新茶,让他感受到中国茶农和人民的热切情谊。
  “下次访问中国时,我一定会尽量去与她见面。”佩里愉快的表示,“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回忆起了我们两个机构共同的历史:贸促会与48家集团几乎是同期建立的,并且一直携手共同发展。通过发展更加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关系,我们会继续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尽管我们仍然面临各种阻碍,但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去认清这些障碍并共同去克服它们。”
其他文献
平衡各省政府投资资金,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应有之举,也是逐步消除地区贫富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利用转移支付平衡各省政府投资存在决定转移支付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西安、兰州、太原、银川、呼和浩特和延安6个气象站1951—1990年的日序列的降雨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日照时间,用LARS-WG天气发生器模拟1991—2000年的
中国龙所代表的尊贵、奢华将成为奢侈品品牌的的重要设计元素,也将催生新一轮“婴儿潮”,企业自然不会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