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消暑经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烈日,讲“心静自然凉”可不是一句风凉话,这是降暑的最高境界,就像身心修炼一样,需要修炼。
  关于王辉武的医德,在众人之中留下的好口碑是早有耳闻。当然,也早就听说约王辉武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的病人。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拨通了王辉武医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声音,“好啊好啊,就十一点半吧,病人少些,到门诊来吧。”
  明知他工作繁忙,还是硬着头发找上门。果然,已临近午餐时间,重庆附二院四楼门诊的楼道里挤满了人,其中一扇门口,标有醒目的“王辉武名中医”几个大字,排着长队。探头进去,王医生一下子认出了我,示意我稍等,继续手里的活儿。只见他从细心问诊,再三嘱咐,到送走病人后,他在门口跟下一位病人说,抱歉啊,突然有点事,稍等一下。
  原本应该是一场放松的谈话,不料时间如此不充裕。扰乱他的正常工作,这反而让我有些歉意,于是再次约定两天后,一个周末的午后。
  再次相见,脱去白大褂的王医生,身穿白色中式衬衫,标志性的方形眼镜,手里摇着蒲扇,看上去就像街坊邻居一样亲切。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川中道地农夫,怕死误入歧途,平生权钱少有,饿饭竟成财富,字与医生迥异,经常因祸得福,早出晚归庸碌,乐业虽迂不腐。”王医生曾写诗自嘲,他不是出身在医学世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生在四川资阳一个农民家庭,十岁时母亲离世,家庭非常艰苦,“当年全国闹大饥荒,我曾经一个星期未沾半粒米,只吃南瓜野菜,所以那些饿饭的记忆对我影响很大,磨练出我刻苦学习的精神。”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王辉武回忆说,他是怕饿死才学了医。
  年幼的他还不懂“悬壶济世”的高尚涵义,单单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在外公的影响下,开始用毛笔抄写《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珍珠囊》等中医启蒙读物,虽然事隔五十余年,至今抄写过的读物他还记忆非常深刻。
  多年来王辉武惜时如金,读书已成为他数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从不玩麻将、扑克,至今每天下班后,仍还在办公室看一个小时的书才回家。
  降暑求凉贵在“心静”
  重庆人形容精神不振的人,常常会说“阴思倒阳”。王医生说,这个词语就含有中医的原理。中医十分重视阳气,“阳气”通俗的理解就是“能量”。《黄帝内经》中有句很有名的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老子认为,阴阳为“生杀之本始”,“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可见,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夏季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王医生认为,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马克思曾有句:“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夏季最关键的保养就在于“气”的调节,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便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所谓的“伤神”便是如此。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一方面可以利用饮食起居的调摄而保健,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调息静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作一些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比如适当地运动,适当地娱乐,适当地修身养性。而读书、练书法、篆刻,都是王医生自己静心的法宝。
  消暑良方 以热解热
  天气炎热,家家户户爱喝冷饮,冲冷水澡,以此让浑身顿感凉快。然而,这种清凉感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王医生十分反对大家在夏天里以冰制热的方式降暑。他认为最正确最健康的方式应是“以热解热”。饮上一杯热茶,可以在十分钟左右就促使体温下降1℃~2℃;洗个热水澡,感觉也与冲个冷水澡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可以促进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扩张,将体内热量迅速排放出去。
  因为夏季气温偏高,已接近于人的体温,而人体的散热方式以出汗液蒸发为主,每蒸发一些汗液可以带走体内一部分热量。当人喝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信息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得到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强,于是将人体深部的热量散发出去。
  茶叶中的茶碱成分有利尿作用,排尿带走一部分热量。吃冷饮或洗冷水澡解暑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冷”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器马上将信息报告给体温调节中枢,而温度中枢产生了“冷”的错觉,以至于大脑发布错误的命令。这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毛孔关闭,汗液分泌减少。虽然冷水冲去体表的部分热量,冷饮也使局部温度降低,但是,在总体上说,体内热量由于毛细血管、毛孔的收缩,分泌汗液减少,而难以及时顺利散发。所以,皮肤凉爽了一阵子后,又马上觉得热了起来。
  喝热茶、洗热水澡、用热水擦身子或适量的运动,才是“以热制热”的良方。
  无为而无不为 不谈养生亦是养生
  老子推崇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指遵循自然,也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法都是遵守自然规律。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的也正是道法自然的理念。王辉武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健康的降暑重点也在于此。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王医生特别强调,现在众多人习惯处在空调的空间里的,不仅室内有空调,出门车里有空调,我们长期生存的空间就是违背大自然的人为环境里。于是,用他的话说,我们每天应该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常温下活动,适当地出出汗,排排毒,当体内热气排出,才能解暑。
  谈到夏日饮食,王医生并没有像其他专家一样,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顺其自然,适合为宜,吃起舒服就吃。”关于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怎么做可以治疗什么病……人们过分关注这些规矩,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现在已陷入了一个个养生的怪圈。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过分盲目保养也是一种病。掌握中医思维比看一百本养生书都强。
  王辉武推荐
  夏日清新饮
  配方:鲜竹叶芯15克 鲜荷叶15克 鲜薄荷叶克 鲜西瓜翠衣20克
  作用:淡绿香透,微汗利水,养阴消暑,清心养性。
  备注:水煎沸后,三分钟即可。
  解暑药方
  症状:口干舌躁、气阴两虚、全身乏力。
  配方:西洋参10克、甘草6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泡水即可。
其他文献
这个庄园的第三个谜团就是那两口老井。它们位于庄园正厅房后十余米高堡坎下,两口老井能起到隔音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这是在整体沙石上人工开凿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甘甜,不因旱季而枯竭、不因雨季而溢出。任凭取用,水位不降低半分。  对于井水,我们并不十分陌生,家用的井通常清澈见底,那是因为我们经年累月从中取水,达到一定的流动效果。而这里的两口古井,取用的人很少,但每每见到,它都保持着同样的水位,不溢出,也
期刊
在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深宅大院,留给后人诸多费解的谜语,其中之一就是修建这座庄园耗费的石料多达上万立方米,它们取自哪里?怎样搬运来?附近几十里找不到如此规模的采石场,也没有发现哪怕一星半点石渣滓痕迹。  庄园的墙基、天井、栏杆、院坝,全部是用青砂条石铺就,一块块石头方圆规则、平整如砥,石缝之间吻合自如、宛若天生。最大的石头有六、七米长,二、三米宽,重达10多吨。这么巨大的石头,在没有汽车和起重机的
期刊
水火两神,为迷信者所崇敬,不但民间信奉,历代官府也很提倡,地方官求神祈雨、设坛消灾的故事,各种小说、历史中多有记载,这自然有久远的历史根源。随着文化普及,科学发达,信奉者便越来越少。现在的重庆,已有消防车队的设置,各街坊也有义勇消防队,备有“水龙”。但在往昔,则沿袭迷信传说。各坊、厢例有“斋会”,定期设坛祭祀,避免水火两灾,而火神庙与水府宫,几乎各县城甚至市镇都有建划。重庆火神庙,原在四牌坊近玉带
期刊
说起客栈,也许有人与我一样,认为它是古代产物。其实,一直以来,它们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蜗居在繁华似锦的喧嚣里,等待着一个个寻觅慢生活的人们。即使没有像五星级酒店那样上乘的“硬件”,却是难得的安顿身心的栖居之地。请相信,在某个小巷,我们总能遇见。  对于客栈的认识,我还停留在徐克电影中的“龙门客栈”。鱼龙混杂之地,每天上演的是剪不断的爱恨情仇,或掩不住的刀光剑影。常年来往的不乏有集大仁大义一身的侠士,或
期刊
巴渝一带由于地势所限,四合院极为罕见,石龙井庄园却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为了排水,园子里不得不设置天井。陈万宝庄园内不见漏洞,外不见出口,无论下雨有多大,院内从不见积水。  主人竟在100多年前就修建如此良好的排水系统。先后有北京、天津、武汉、成都等地的文物专家学者到该庄园考察探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杨昌林教授带博士研究生于1994年初来该庄园观看后,曾发出“像这样的建筑不得了,好得很,特别是
期刊
想错了吧,黄瓜山并不是山上种满了黄瓜,当然肯定在某些区域也种着一些黄瓜,但绝不是因为种黄瓜而得名,而是黄瓜山整个山脉酷似一根黄瓜。距离永川城区仅20分钟车程的黄瓜山,有大片的竹林、果园、四处乐见的清泉与野花。近些年,黄瓜山着实热闹起来,成为主城一带人周末拥抱自然的黄金目的地。  说起黄瓜山,那就不得不说起建工农庄,它无疑是黄瓜山上名气最响的度假酒店,一个充满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气息的度假圣地。这里没
期刊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缙云山。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
期刊
艺术之旅  马拉野保基金和KWS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肯尼亚纳罗克州政府联合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肯尼亚,并在肯尼亚启动此次公益项目。参访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世界第八奇迹”马赛马拉,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珍惜的野生动物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让艺术家融合野生动物的灵性亮点,亲身参与体验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通过镜头和画笔捕捉非洲大草原上荒野惊心刺激的一面与纯美、恢弘的自然景观,展现野生动物充沛的生命力
期刊
细雨蒙蒙,下半城的望龙门街巷,本是一条画满红色大“拆”字的老街道。  这一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里。与往常大不相同,片片粉红的玫瑰花瓣洒落在地上,沿着梯坎往上走,在老街的巷子间挂着一幅幅关于重庆老街、老房子、市井生活的油画,弯曲又高低不平的街道里,人影攒动,有很多特地为这个画展而来的人驻足观赏。穿越期间,如同涉水而过一段流年。  关于这几十幅油画的作者就是一位叫王燕鹰的重庆人。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
期刊
【人物名片】侯宝石 1977年生人,处女座。重庆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2001级硕士毕业。对西南地区民居有深厚研究。已完成作品有南岸区学府大道“天景雨山前”会所、“山院里”会所、两路口“新干线”大厦外部设计。  初见侯宝石,有些疑惑于他的年龄。一头花白发,却长着活力而年轻的脸。忍住立刻询问他年龄的冲动,微笑、握手、坐下。几句寒暄后,一口普通话的侯宝石开始娓娓道来他的建筑人生。  这个毕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