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咖啡馆里的大社区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chh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胡同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一种浓浓的社区感。走在那些老北京人居住的巷子里,不论是路边把玩核桃还是晒太阳的老人,抑或是骑车经过定要打声招呼的街坊邻里,胡同里的居民都彼此相识,抬头不见低头见地酝酿出了一种自然的社区体系和社交传统。来了亲戚串门就让家里的小孩儿去旁边的小卖铺拎几瓶啤酒,厨房里断了油盐酱醋就去对面邻居家救个急。这种亲近的社区生态如今还少有保留,无奈大多随着胡同的消失或商业化改造尘封于往昔。
  坐落在雍和宫对面五道营胡同的Barista咖啡馆是你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的。12平方米的小店,之前门面上还有块不大但是醒目的挂牌,最近换了一扇透明的玻璃门,摘掉了标牌,只在门上浅浅地打了Barista几个字。这不像五道营新开的那些继承了南锣鼓巷霓虹风的店铺,招揽的更多是老客人而不是初来乍到的猎奇者。这家最多也只能坐下不到十个人的咖啡馆,恐怕是北京最小的精品咖啡店了,凭借着专业的咖啡水准和主人兢兢业业地营造出的一种社区感,成了附近咖啡爱好者们你来我往的据点和平台。


  咖啡馆和精品咖啡的概念与文化也只是这两年才在京城流行起来。北京本没有中产阶级,古时候不是达官贵人就是草根子民。不同于上海的商业传统和殖民遗泽,北京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是穷人的、把玩式的。精品咖啡的兴起,脱不开茶道的盛行,台湾的茶道进入新中产的生活方式,而台湾茶道本身多少又与受日本茶道影响颇深的日式手冲咖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外加避风塘这样的饮品店已经让北京人尝够了不好喝的鲜,星巴克的遍地开花也做足了咖啡品类的普及教育,精品咖啡一跃而起,逐渐成为有闲阶级的日常生活。
  Barista的几位创始人早在五六年前就进入了咖啡的行当,那时候北京的咖啡消费还停留在“体验西式生活”的尝鲜阶段。创始人Alex家里在广东开工厂,出于中国制造的下坡路和对加工产业的兴趣不足,决定只身来北京闯荡。Barista的另一位合伙人丁老师来自山东,2009年就开始从事咖啡师的工作,后来因为给Alex供应咖啡豆而相识。第三位成员王彬生在北京大院,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习惯了街坊邻里式的你来我往。三个来自不同地方,成长背景和性格迥异的咖啡师,两年前就攒出了如今甚是红火的小咖啡馆,也是京城咖啡日益蓬勃的咖啡界绕不开的一家精品店。
  作为一个已经喝了十三年咖啡的习惯性消费者而非发烧级品鉴控,我总觉得去咖啡馆喝的一半是味道一半是氛围。Barista的咖啡品类简单而齐全,常规的意式、几款经典的单品手冲、外加冰滴、苏打水美式等略为少见的品种。Espresso味道浓郁而体感厚重,手冲咖啡清爽而层次丰富,冰滴则带有轻微发酵后的淡淡酒香。当然对于咖啡的喜好见仁见智,而每一款豆子不同的萃取和冲泡手法都会带来无尽的变化。这是精品咖啡店的咖啡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如果咖啡馆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更多是几张桌子依次排开,客人要不抱着笔记本工作,要不埋头读书,要不三两结伴地聊天,Barista更像是一家“居酒屋”,局促的店面一条吧台,客人并排而坐在高凳上,操作台全部敞开,咖啡师一边制作咖啡一边与客人聊天。满客的时候不乏摩肩接踵,连回身也颇为困难。敞开的吧台是有意的改造,打掉了之前操作台与客人之间的隔挡,为了能与客人更好地交流。而这样的小空间和敞开模式,营造的则是一个交流活跃的人文社区。
  说起店里的客人,Barista的主人们都像是在说自己的老朋友。凭借着专业的水准和轻松的氛围,Barista一半以上的客人都是隔三岔五就来坐坐的“社区客人”。精品咖啡文化的兴起也意味着客人品位的专业化提升,从入门级的卡布、拿铁到喜欢味道更丰富的手冲,以至可以品鉴不同产区品种的咖啡豆,Barista培养了自己的专业客人,这也意味着客人水准的提升要求咖啡师们不断地学习和精进职业造诣,才可与客人齐头并进地进行交流。当然除了咖啡之外,生活中的交流更是Barista的重要体验,例如,丁老师就津津有味地给我讲了他如何目睹一个宅男技术控与一位女客人情窦初开式的相遇,而这里的许多客人也都因为Barista而相识,进而成为朋友、伙伴。


  我在Barista不慌不忙地坐了一上午,十点到店便基本满座。几次翻台换了新的客人,吧台后的王彬都轻松愉快地搭讪,有时与客人分享咖啡体验,有时客人主动说说近况和午餐的计划。这便是小空间的特点,人气的凝聚让人成为空间最重要的因素,而主人的气场和状态往往也决定了空间的氛围。王彬说自己从小长在大院里面,习惯了街坊邻里的串门,吃惯了左邻右舍的饭菜,他希望在Barista营造的,便是这种“大院式”的社区体验,让这家小小的咖啡馆成为陌生人之间的黏合剂和交流平台。而丁老师也说,当年出来北京时,纵使着迷于北京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气氛和强大的包容性,却依旧苦于城市的冷漠和情感的疏离。的确,这可能是任何大城市和现代化的弊病,但如今的Barista,无疑成为大北京中的一个小据点、小社区。
  丁老师回忆起最近的一个瓢泼雨夜,自己站在Barista的吧台里,对面的客人有在故宫从事修复工作的,旁边是从事天然气销售的,再旁边是新东方的数学老师,然后是两位服装设计师,最后是一位从事图书评论和相声的。说起那晚他有些感慨,一群八竿子打不着的客人,如果不是在Barista,生活或许完全没有交集。而就是这样一张吧台一间小店,让一个凌乱的雨夜成了一场聚会。
  王彬说自己的大院背景至今影响着他对Barista的运作,作为创始团队中最常在店里的,他希望把儿时那种大院文化变成Barista的精神核心。这也是为什么Barista如此吸引我,不论咖啡界在技术层面是日风当道还是美风盛行,能营造一种熟悉的本土体验,我想是京城文化独特性的一种延续。

其他文献
上个月整理衣柜,打算收拾捐掉很多青少年时期余留的衣物,为我现穿的种种腾出空间。没想到在我大肆地翻整中,这件小红坎儿还安静整齐地叠放在各种衣物之中,重入我的眼帘。  离家许多年,她是我回忆的锁,触摸一下便能释放很多过去,一帧帧的画面、一句句的声音,其实每个人的衣物几乎都有这样的魔力,只不过她对我来说特别鲜活,仿若有心跳一样。  这次我从前兜儿里还莫名其妙地掏出了一小截儿粉笔,可能因为衣服洗过沾了水,
期刊
正是秋高气爽好时候,低吟浅唱,小聚欢歌,养生老师说:“恬然如心中藏小美。”赏一幅年代久远的波普画,傻傻又专注的脸庞令人唏嘘当下的浮躁。当个学生吧,去学习经典,然后依旧保持年轻,保持迷茫。让皮裙的荷叶边微微荡起秋风和涟漪,让夸张的色彩停留在易逝的15分钟里。让蒙德里安式几何线条的简单纯净,唤醒对美的偏执。让裤脚不规则,保持一点叛逆。让和平的小鸽子,在胸前温柔振翅,让大裙摆,继续鼓荡心中的小幻想。  
期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用此来形容了这个世界的无穷性。这组简单的照片,源于日常生活的痕迹。那些看起来类似宇宙图示的图像,是拍摄一些意想不到之物。在细微、不经意之处,很多似乎突然静止的瞬间却总被忽略,因而我们被训练得只能由一个角度去观测到非常有限的局面。宏大与微小本就无法成为尺度去做比较,微渺的尘埃也能将一个无量宇宙容纳其中。因此当宏观与微观都不再成为刻意的标尺,现实的经验被推翻,在规模对比与虚实
期刊
享受生活和美是奢侈品的核心,因此,奢侈品牌一般都会回避灾难和痛苦。  而纪梵希今年非常勇敢地接受在9月11日在纽约做纽约时装秀的开场秀。作为一个曾经在纽约居住过的人,9·11的意义对纽约人来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而纽约,特别是纽约人也因此而改变——9·11以后,入境美国的外籍人员都要按手印;9·11以后所有办公楼都增加了安全检查,并要求出示身份证明。9·11以后,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头一次开始全方位地排
期刊
怎么看都觉得 Prada 2016 SS 男装秀的现场倒悬着一个亚克力的纽约曼哈顿模型,似乎这些楼的轮廓就倒挂在你脑袋上面,看你心态如何,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  2016早春的Prada 男女系列都是都市感十足的服装,不管男女,都流露了工业文化的痕迹——高速上的荧光黄,蓝领工人工装的标志和符号,没有功能的功能主义者在T台上演绎着各种新面料和新裁剪方式,Prada 肯定是最潮的。这季会大卖的一定是配
期刊
那一年,初三,我与姐姐同在九(2)班,与另外两对姐弟构成班里的三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在同班的组合,政治老师在班里公开猜测家里好吃的都给了我,因为姐姐瘦,我呢,政治老师的说法是吃得“肉肉”的……  那一年,中考后,我与姐姐考入同一所高中,姐姐在(110)班,我在(111)班。一度被同一办公室里我们不同的或是相同的老师发现,这俩同姓同辈不同名的同学竟然是亲姐妹,数学都很棒,还被我们都不认识的老师在我们都
期刊
每天早晨起床后,当我走到窗边,拉开厚厚的窗帘,推开窗子呼吸着凉凉的空气,这些“小小”的石膏摆件仿佛在向我问好,于是崭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学过画画的朋友都知道,这些石膏像是素描绘画的基础和敲门砖。小时候学画,面对一幅有限的画纸,在脑子里安排画面布局,紧张、兴奋、纠结,不断酝酿着各种情绪;那时的“我”就像一名在大海中航行的水手,沉浸在这种“从无到有”的气氛中,快乐成长。  而多年后的今天,刚刚有了自
期刊
一开始这家店的名字就让我有点儿犯糊涂,我把朋友说的“汪爹爹的一米铺”听成了“汪爹爹的米铺”,据说这家店的卤味很正宗、很扎实,做卤味的是汪婆婆。所以我理解的是这样一家店,老公是卖米的,老婆卖卤味。去之前搜一下大众点评是常识,出来的却是“汪婆婆卤味和烤虾”,彻底没汪爹爹什么事儿了。这个疑惑在我从北新桥B出口出来往左一望就豁然开朗。那一排小平房,最醒目的是黄色招牌上的黑插画,画着一个做菜的婆婆和一个爹爹
期刊
拥有177年历史的法国手工艺品牌爱马仕累积到如今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件奢侈品而已,它是品牌一直在倡导的高品质生活——这便是来到“爱马仕之家”的感受。时间飞逝, 在刚刚过去的9月17日我们已经为坐落于淮海中路的全球第五座“爱马仕之家”举办一周年庆典奇幻丝舞派对。去年9月续巴黎,历经纽约、东京、首尔的梦想之家后的第五家上海“爱马仕之家”的开幕,是爱马仕在中国奠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家”本就是一种
期刊
威士忌是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酒的品类,即使未曾尝过,可能也对其浓烈的风味有所耳闻。单一麦芽威士忌作为威士忌中特立独行的一支,对于并非饕餮酒客的我们来说,较为陌生,最多听到身边某个格调略高的懂酒的朋友说过。那么单一麦芽威士忌到底怎样特别?制作工艺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想要了解它的我们又该如何下手?或许“麦圈”可以给我们答案。“麦圈”是一个专门为单一麦芽威士忌爱好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很多想要了解单一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