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逐渐加剧。为了更好地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获益,文章以中外教育家的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级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及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曹叶秋(1979-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李艳辉(1962- ),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9-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英语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慢慢成为大多数人可以使用的工具,与此同时,社会对专业人士的实用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尝试充分实现理论依据与支撑的分级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首先,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中的扩招,导致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增长的同时,学生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在全国招生的院校中,由于地区差别所产生的英语教学质量的差别现象尤为明显,已经引起了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同是大一新生,有些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为6年,而有些地区为9年,还有些地区来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英语。另外,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个体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其次,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低。社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的要求在逐渐提高,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随之提高,相反,在一部分学生中,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很多学生,即便从幼儿园期间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却并没有培养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最终形成逆反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在进入大学失去家长的监督后变得更加明显。(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生学位证脱钩的政策实施之后,一部分原本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学生更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放弃英语。此外,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的客观现实,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
第三,教材给教学带来的困扰。近几年来,优秀的教材层出不穷,各个学校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仍无法感觉得心应手,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致。再优秀的教材,也无法同时满足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的要求。而同一个教师,也无法在面对同一个课堂,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下,兼顾到高、中、低三类学生的学习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所面临的现实与困境决定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分级教学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个性、年龄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在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一刀切”式的同步教学。其结果是,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有的学生觉得刚刚好,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而还有的学生觉得接受起来困难重重。这种状况也令任课教师疲于应付,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采取折中方法,按照中等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教学方案,其结果往往是忽略了绩优生和绩差生。分级教学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是现代教育对“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精髓的合理诠释。
其次,分级教学的理论在国外教育界也由来已久。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i+1”理论正是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而分级教学也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克拉申强调,在第二语习得过程中,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是人们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语言习得者必须能够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发挥自身的语言学习机制,其语言水平才有可能获得提高。而公式“i+1”所代表的正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其中,字母“i”代表二语习得者目前的水平,数字“1”代表的是比学习者当前水平稍高的语言知识。从“i”到“i+1”的距离正是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与所学习语言之间的合理距离,即学习者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努力更可以获知其余部分,这样,在学习中,学习者既不会心存过多的焦虑,也不会因为所学知识缺乏挑战性而彻底丧失学习兴趣。但如果语言输入超出习得者当前水平过多,即出现“i+2”的现象,那么就会使学习者产生焦虑感,丧失自信,这时的语言输入即为不可理解的输入,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放弃了对语言的学习,从而导致学习以失败告终。此外,如果语言输入的内容低于或过于接近习得者的当前水平,即“i+0”,那么即便习得者可以理解输入的语言,但由于毫无挑战性所引起的兴趣缺失也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由此可见,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认识并重视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安排难易适度的教学方案。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正是对“i+1”理论的有意识的科学应用。
第三,分级教学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认真贯彻和积极探讨。2004年由教育部颁布的这一要求,是大学英语的指导性教学大纲。该大纲除了规定大学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测试方法以外,还明确地提出了大学外语教学的改革组织形式,并提出了分级教学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外语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大纲针对由地区等因素引起的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提出对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之后,我国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于实践方面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中,一般要求可以作为达到或者尚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大一新生所设定的阶段性大学英语学习目标,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则是针对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学习更有兴趣、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高中英语新课标八级或以上的大学新生所设置。分级教学充分符合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贯彻了大纲提倡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此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分级教学也充分尊重了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以及认知能力,并为此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实施分级教学的有效方法
首先,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班,实施动态管理方式。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老师通常以中等生的水平制订教学方案,希望以此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中达到某种平衡,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学生成绩还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针对此情况,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采取分层教学,用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在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下,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分级教学,这样既不会放弃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使基础好的学生缺乏挑战性。
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原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分班英语考试,之后,结合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分为A班、B班、C班,甚至根据情况递增。实践中,中等成绩学生人数较多,可酌情分为两个平行班级。同时,对已经分好的班级实施动态管理,即所谓的“滚动制”。每学期末,成绩较高者可以升班,而成绩严重下滑者也可能被降班。这样,可以建立良性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行分班之前,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心理辅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级教学所带来的益处,避免由于分入B班或者C班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或者打破A,B,C班分别为优班、中班、差班的固定模式,由大学外语部随机确定其对应关系,以此来消除学生被问及所在班级时的尴尬。此外,由于滚动机制的建立,势必激发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校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兼级听课,即低分班级学生可以兼听中级分段班级的课程,而中级分段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兼听优班的大学英语课程。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一个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立学习者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最终梦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此给出了指导性规定,即“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分级教学的实施,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方案。对于低分段学习者,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并配合适当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做到课上、课后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对于高分段学生,教师应在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充分发挥并发掘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潜能,为学生接受高级英语甚至各领域内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做到传统课堂模式与新时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这就使为学生提供非定时、多地点的学习环境成为可能,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科技化、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方向发展。在分级教学的模式下,各高校可以根据其自身条件,并结合学生情况,设立教师指导下的、以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学习模式为基础的、并借助网络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学生实践自主学习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必备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分级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选编以及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此目标的指导下,以各层次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笔者倾向于给不同级别学习者选用不同的教材。对于高水平学习者,可以选择高于其能力的教材,从而增强学习的挑战性,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
此外,在教材的选编上,可以选择听说内容较多的教材,使高水平学习者的英语素质全面发展。同时,增加高水平学习者的英语阅读量,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影音资料以用于课后的补充学习,再通过学生所进行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单纯的英语教学转化为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文化教学。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习者,由于其单词量较少,语法知识模糊,很多对高中甚至初中学习过的语法知识需要复习或者进一步重复,因此建议使用偏重于基础知识并设有充足课后练习的教材。教师还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为学生适当选择符合其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哪个层次的教材都应该与时俱进,且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
从大学英语的现状及分级教学的强大理论依据不难看出,分级教学已经势在必行。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接纳和使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分级教学,如何对分级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曹叶秋(1979-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李艳辉(1962- ),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9-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英语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慢慢成为大多数人可以使用的工具,与此同时,社会对专业人士的实用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尝试充分实现理论依据与支撑的分级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首先,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中的扩招,导致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增长的同时,学生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在全国招生的院校中,由于地区差别所产生的英语教学质量的差别现象尤为明显,已经引起了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同是大一新生,有些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为6年,而有些地区为9年,还有些地区来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英语。另外,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个体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其次,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低。社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的要求在逐渐提高,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随之提高,相反,在一部分学生中,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很多学生,即便从幼儿园期间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却并没有培养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最终形成逆反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在进入大学失去家长的监督后变得更加明显。(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生学位证脱钩的政策实施之后,一部分原本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学生更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放弃英语。此外,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的客观现实,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
第三,教材给教学带来的困扰。近几年来,优秀的教材层出不穷,各个学校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仍无法感觉得心应手,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致。再优秀的教材,也无法同时满足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的要求。而同一个教师,也无法在面对同一个课堂,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下,兼顾到高、中、低三类学生的学习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所面临的现实与困境决定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分级教学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个性、年龄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在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一刀切”式的同步教学。其结果是,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有的学生觉得刚刚好,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而还有的学生觉得接受起来困难重重。这种状况也令任课教师疲于应付,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采取折中方法,按照中等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教学方案,其结果往往是忽略了绩优生和绩差生。分级教学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是现代教育对“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精髓的合理诠释。
其次,分级教学的理论在国外教育界也由来已久。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i+1”理论正是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而分级教学也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克拉申强调,在第二语习得过程中,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是人们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语言习得者必须能够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发挥自身的语言学习机制,其语言水平才有可能获得提高。而公式“i+1”所代表的正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其中,字母“i”代表二语习得者目前的水平,数字“1”代表的是比学习者当前水平稍高的语言知识。从“i”到“i+1”的距离正是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与所学习语言之间的合理距离,即学习者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努力更可以获知其余部分,这样,在学习中,学习者既不会心存过多的焦虑,也不会因为所学知识缺乏挑战性而彻底丧失学习兴趣。但如果语言输入超出习得者当前水平过多,即出现“i+2”的现象,那么就会使学习者产生焦虑感,丧失自信,这时的语言输入即为不可理解的输入,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放弃了对语言的学习,从而导致学习以失败告终。此外,如果语言输入的内容低于或过于接近习得者的当前水平,即“i+0”,那么即便习得者可以理解输入的语言,但由于毫无挑战性所引起的兴趣缺失也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由此可见,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认识并重视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安排难易适度的教学方案。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正是对“i+1”理论的有意识的科学应用。
第三,分级教学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认真贯彻和积极探讨。2004年由教育部颁布的这一要求,是大学英语的指导性教学大纲。该大纲除了规定大学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测试方法以外,还明确地提出了大学外语教学的改革组织形式,并提出了分级教学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外语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大纲针对由地区等因素引起的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提出对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之后,我国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于实践方面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中,一般要求可以作为达到或者尚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大一新生所设定的阶段性大学英语学习目标,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则是针对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学习更有兴趣、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高中英语新课标八级或以上的大学新生所设置。分级教学充分符合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贯彻了大纲提倡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此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分级教学也充分尊重了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以及认知能力,并为此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实施分级教学的有效方法
首先,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班,实施动态管理方式。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老师通常以中等生的水平制订教学方案,希望以此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中达到某种平衡,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学生成绩还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针对此情况,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采取分层教学,用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在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下,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分级教学,这样既不会放弃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使基础好的学生缺乏挑战性。
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原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分班英语考试,之后,结合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分为A班、B班、C班,甚至根据情况递增。实践中,中等成绩学生人数较多,可酌情分为两个平行班级。同时,对已经分好的班级实施动态管理,即所谓的“滚动制”。每学期末,成绩较高者可以升班,而成绩严重下滑者也可能被降班。这样,可以建立良性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行分班之前,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心理辅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级教学所带来的益处,避免由于分入B班或者C班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或者打破A,B,C班分别为优班、中班、差班的固定模式,由大学外语部随机确定其对应关系,以此来消除学生被问及所在班级时的尴尬。此外,由于滚动机制的建立,势必激发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校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兼级听课,即低分班级学生可以兼听中级分段班级的课程,而中级分段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兼听优班的大学英语课程。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一个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立学习者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最终梦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此给出了指导性规定,即“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分级教学的实施,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方案。对于低分段学习者,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并配合适当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做到课上、课后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对于高分段学生,教师应在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充分发挥并发掘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潜能,为学生接受高级英语甚至各领域内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做到传统课堂模式与新时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这就使为学生提供非定时、多地点的学习环境成为可能,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科技化、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方向发展。在分级教学的模式下,各高校可以根据其自身条件,并结合学生情况,设立教师指导下的、以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学习模式为基础的、并借助网络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学生实践自主学习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必备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分级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选编以及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此目标的指导下,以各层次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笔者倾向于给不同级别学习者选用不同的教材。对于高水平学习者,可以选择高于其能力的教材,从而增强学习的挑战性,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
此外,在教材的选编上,可以选择听说内容较多的教材,使高水平学习者的英语素质全面发展。同时,增加高水平学习者的英语阅读量,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影音资料以用于课后的补充学习,再通过学生所进行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单纯的英语教学转化为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文化教学。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习者,由于其单词量较少,语法知识模糊,很多对高中甚至初中学习过的语法知识需要复习或者进一步重复,因此建议使用偏重于基础知识并设有充足课后练习的教材。教师还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为学生适当选择符合其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哪个层次的教材都应该与时俱进,且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
从大学英语的现状及分级教学的强大理论依据不难看出,分级教学已经势在必行。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接纳和使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分级教学,如何对分级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