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源起,提取生活的本质和核心进行艺术创作,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潜移默化中向大众灌输着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风气向好向上。曲艺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曲艺的文化价值与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曲艺艺术发展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与社会价值。本文主要围绕文化自信与曲艺创新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展开探究,指出独脚戏文化自信的艺术源泉与魅力,进而提出新时代独脚戏进行文化创新的方向和建议,助力独脚戏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再进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亦是艺术的发明者和传承者,日常生活中某个不经意的片段或者瞬间便有可能促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独脚戏便是一種从人民群众生活中发源的艺术形式。独脚戏,起初表演者为一人,故称为“独脚戏”,也被称为“独角戏”。在民国时期,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凭借个人的表演才能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在一次演出中“一饰多角”,串接了说笑话、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等多种角色,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表演艺术,并将其称为“独脚戏”,之后杭州江笑笑的“社会滑稽”和刘春山的“潮流滑稽”进一步丰富了“独脚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后人称他们为“滑稽三大家”,这是独脚戏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独脚戏”表演形成剧团规模,表演形式愈发成熟,不再局限于一人,增加了二人或三人合作表演的形式,内容以说唱为主,独脚戏发展至此进入鼎盛时期。
(一)“九腔十八调”的舞台艺术
“九腔十八调”,是独脚戏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有其特有的魅力,讲究的是“讲各地方言,唱各地戏曲”,指的便是凡是歌唱性的东西都要学,并且要能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戏曲唱腔和流派唱腔,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各地方言来增加表演的幽默效果,甚至有时还需要运用英语、日语、韩语等国外语言。如在独脚戏《借红灯》《戏迷》《白相大世界》等曲目中,京剧、越剧、沪剧、扬剧、淮剧、花鼓摊簧等艺术形式都被借用在表演过程中,属于无叙述性事件,整个过程都是依靠演员的才艺表演而取胜,可见独角戏的舞台感染力之强。此外,除了“九腔十八调”的舞台艺术之外,独脚戏的部分曲目还会采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演出服装来进一步增强表演效果和幽默的氛围。
(二)滑稽而机智的表演艺术特点
独脚戏的表演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滑稽而机智的表演艺术特点,在表演中贯穿“说学做唱”四门技艺,取材现实生活中并以幽默的艺术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引人共鸣、令人解颐、促人思考、给人启迪,使观众达到愉悦的审美目的,因此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如在独脚戏《清河桥》中,整个表演都是靠一人分饰三角来完成的,三个角色包括读书的秀才、化缘的和尚、年轻女子,讲的是三人遇雨抢过清河桥的故事,该曲目以说为主,但通过运用“噱”的“卖口”说唱技艺,使得对话出人意表、笑料迭出,语言活泼、俏皮且富有幽默感,具备典型的独脚戏的表演艺术特点。
(三)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艺术载体
独脚戏源于民国,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创作内容,但独脚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发扬,成为如今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原因便在于独脚戏的创作内容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和表达时代情感的平台,是“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艺术载体,这也是独脚戏文化自信与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独脚戏创作的曲目表现的是生活现实和时代现状,代表作品有《绍兴人乘火车》《火烧豆腐店》《十三个人叉麻将》等;抗日战争时期,独脚戏又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展现爱国精神的曲目,包括《汉奸一百另八将》《抗战八年》《五子登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独脚戏又创作了一批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新曲目,包括《调查户口》《普通话与方言》《水淹七军》等,表达人民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曲目无一不证明了独脚戏的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
(一)形成“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时代更新”的创作价值观
从起源到发展,从低潮到鼎盛,独脚戏从民国流传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接受了近代现代思潮和改革开放思想的洗礼,以包容的态度和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精神形成了“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时代更新”的创作价值观,哪里有人民的声音,哪里便有独脚戏文化创新的引子,也正因如此,独脚戏的文化创新与江浙沪一带的文化生态建立了重要的文化生态联系。如在《文明我先行》这一独脚戏中,将杭州人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都表现出来,呼吁人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响应国家爱护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号召,充分展现了以文化塑造文明生态的意识和创作观念。
(二)创作要进一步扎根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
人民群众的生活永远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也是艺术形式转化为生命情感的重要保障,因此独脚戏在新时代下进行文化创新,要坚定不移将内容创作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在剧本和台词中反复推敲,贴合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要能打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唯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延续力的时代佳作。如在《为我喝彩》这一独脚戏中,以当前非常主流的“青春选秀”这一场景为基础进行创作,在节目中将群众对于选秀的看法和观点用戏弄文学的台本表现出来,使其既贴合生活又富有幽默感,因此获得了极大欢迎。
(三)坚定“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与文化传承价值目标
艺术工作者是独脚戏的人才支撑和传承保障,唯有具备一批高素质、才能佳、有思想的艺术创作人才才能永葆独脚戏的文化魅力与文化自信,这也是新时代发展下实现独脚戏文化创新的关键。为此需要一方面收集和整理与独脚戏相关的艺术资料,为独脚戏扩大影响、留存史料、提供传承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向全社会加强独脚戏的宣传,吸引和聚拢一批对独脚戏文化有兴趣、有信心并且自身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的青年演员,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努力建设和培养出一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们,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的价值目标。
在现代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冲击下,独脚戏虽然有其特定的观众和文化基础,但是现在却鲜有观众关心独角戏的生存和发展,独角戏的部分演员也因为生存的窘态与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创作的耐心与信心,依靠传统经典名段赖以生存,独脚戏的明天究竟在何处?目前,独角戏在各种晚会与戏剧表演中仍然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但是光芒掩盖不了背后的暗淡,独脚戏要想走出困境,还需要演员自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念与信心,不断创作出可以与传统经典并驾齐驱的彰显现代文明精神观念和价值内核的现代作品。这很难,但“铁杵亦能成针”!
独脚戏作为从民国流传下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传承,将其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独脚戏艺术形式的肯定,也是对其最好的保护,因此对待独脚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艺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站在时代的潮头,深层次挖掘独脚戏的文化魅力与核心价值,实现艺术表演形式与曲目文本内容上的双重创新,进而丰富独脚戏的表演内涵,最终实现新的艺术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丽芬,王爱松:《民间戏剧与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以滑稽戏为例》,戏剧文学》,2013年第1期。
[2]万成凤:《我演吴阿芳——浅谈表演滑稽戏的几点体会》,《剧影月报》 ,2012年第2期。
[3]蔡景新:《滑稽戏中有趣的方言》,《上海戏剧》 ,1991年第4期。
(作者单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邓科)
一、独脚戏的缘起与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亦是艺术的发明者和传承者,日常生活中某个不经意的片段或者瞬间便有可能促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独脚戏便是一種从人民群众生活中发源的艺术形式。独脚戏,起初表演者为一人,故称为“独脚戏”,也被称为“独角戏”。在民国时期,上海文明戏艺人王无能凭借个人的表演才能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在一次演出中“一饰多角”,串接了说笑话、讲故事、唱京戏、学方言等多种角色,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表演艺术,并将其称为“独脚戏”,之后杭州江笑笑的“社会滑稽”和刘春山的“潮流滑稽”进一步丰富了“独脚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后人称他们为“滑稽三大家”,这是独脚戏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独脚戏”表演形成剧团规模,表演形式愈发成熟,不再局限于一人,增加了二人或三人合作表演的形式,内容以说唱为主,独脚戏发展至此进入鼎盛时期。
二、独脚戏文化自信的艺术源泉与魅力
(一)“九腔十八调”的舞台艺术
“九腔十八调”,是独脚戏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有其特有的魅力,讲究的是“讲各地方言,唱各地戏曲”,指的便是凡是歌唱性的东西都要学,并且要能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戏曲唱腔和流派唱腔,还要能灵活地运用各地方言来增加表演的幽默效果,甚至有时还需要运用英语、日语、韩语等国外语言。如在独脚戏《借红灯》《戏迷》《白相大世界》等曲目中,京剧、越剧、沪剧、扬剧、淮剧、花鼓摊簧等艺术形式都被借用在表演过程中,属于无叙述性事件,整个过程都是依靠演员的才艺表演而取胜,可见独角戏的舞台感染力之强。此外,除了“九腔十八调”的舞台艺术之外,独脚戏的部分曲目还会采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演出服装来进一步增强表演效果和幽默的氛围。
(二)滑稽而机智的表演艺术特点
独脚戏的表演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滑稽而机智的表演艺术特点,在表演中贯穿“说学做唱”四门技艺,取材现实生活中并以幽默的艺术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引人共鸣、令人解颐、促人思考、给人启迪,使观众达到愉悦的审美目的,因此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如在独脚戏《清河桥》中,整个表演都是靠一人分饰三角来完成的,三个角色包括读书的秀才、化缘的和尚、年轻女子,讲的是三人遇雨抢过清河桥的故事,该曲目以说为主,但通过运用“噱”的“卖口”说唱技艺,使得对话出人意表、笑料迭出,语言活泼、俏皮且富有幽默感,具备典型的独脚戏的表演艺术特点。
(三)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艺术载体
独脚戏源于民国,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创作内容,但独脚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发扬,成为如今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原因便在于独脚戏的创作内容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和表达时代情感的平台,是“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艺术载体,这也是独脚戏文化自信与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独脚戏创作的曲目表现的是生活现实和时代现状,代表作品有《绍兴人乘火车》《火烧豆腐店》《十三个人叉麻将》等;抗日战争时期,独脚戏又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展现爱国精神的曲目,包括《汉奸一百另八将》《抗战八年》《五子登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应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独脚戏又创作了一批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新曲目,包括《调查户口》《普通话与方言》《水淹七军》等,表达人民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曲目无一不证明了独脚戏的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
三、独脚戏文化创新的核心与方向
(一)形成“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时代更新”的创作价值观
从起源到发展,从低潮到鼎盛,独脚戏从民国流传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接受了近代现代思潮和改革开放思想的洗礼,以包容的态度和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精神形成了“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时代更新”的创作价值观,哪里有人民的声音,哪里便有独脚戏文化创新的引子,也正因如此,独脚戏的文化创新与江浙沪一带的文化生态建立了重要的文化生态联系。如在《文明我先行》这一独脚戏中,将杭州人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都表现出来,呼吁人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响应国家爱护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号召,充分展现了以文化塑造文明生态的意识和创作观念。
(二)创作要进一步扎根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
人民群众的生活永远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也是艺术形式转化为生命情感的重要保障,因此独脚戏在新时代下进行文化创新,要坚定不移将内容创作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在剧本和台词中反复推敲,贴合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要能打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唯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延续力的时代佳作。如在《为我喝彩》这一独脚戏中,以当前非常主流的“青春选秀”这一场景为基础进行创作,在节目中将群众对于选秀的看法和观点用戏弄文学的台本表现出来,使其既贴合生活又富有幽默感,因此获得了极大欢迎。
(三)坚定“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与文化传承价值目标
艺术工作者是独脚戏的人才支撑和传承保障,唯有具备一批高素质、才能佳、有思想的艺术创作人才才能永葆独脚戏的文化魅力与文化自信,这也是新时代发展下实现独脚戏文化创新的关键。为此需要一方面收集和整理与独脚戏相关的艺术资料,为独脚戏扩大影响、留存史料、提供传承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向全社会加强独脚戏的宣传,吸引和聚拢一批对独脚戏文化有兴趣、有信心并且自身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的青年演员,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努力建设和培养出一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们,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的价值目标。
四、独脚戏文化反思
在现代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冲击下,独脚戏虽然有其特定的观众和文化基础,但是现在却鲜有观众关心独角戏的生存和发展,独角戏的部分演员也因为生存的窘态与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创作的耐心与信心,依靠传统经典名段赖以生存,独脚戏的明天究竟在何处?目前,独角戏在各种晚会与戏剧表演中仍然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但是光芒掩盖不了背后的暗淡,独脚戏要想走出困境,还需要演员自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念与信心,不断创作出可以与传统经典并驾齐驱的彰显现代文明精神观念和价值内核的现代作品。这很难,但“铁杵亦能成针”!
独脚戏作为从民国流传下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传承,将其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独脚戏艺术形式的肯定,也是对其最好的保护,因此对待独脚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艺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站在时代的潮头,深层次挖掘独脚戏的文化魅力与核心价值,实现艺术表演形式与曲目文本内容上的双重创新,进而丰富独脚戏的表演内涵,最终实现新的艺术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丽芬,王爱松:《民间戏剧与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以滑稽戏为例》,戏剧文学》,2013年第1期。
[2]万成凤:《我演吴阿芳——浅谈表演滑稽戏的几点体会》,《剧影月报》 ,2012年第2期。
[3]蔡景新:《滑稽戏中有趣的方言》,《上海戏剧》 ,1991年第4期。
(作者单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