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耶路撒冷的山丘总是给人一种君临天下的幻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会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的原因。在今天,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或者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一个解不开的结:以色列人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原本的和永远的首都,而巴勒斯坦人称这座城市为“古德斯”(意为“圣城”),亦将这座城的中心视为未来国家的首都。双方都不肯,也几乎不可能从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退让半步。
分隔与纷争
耶路撒冷的分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的。中央商务区表面上一片和谐,在商店和咖啡馆里,既有戴面纱的阿拉伯女子、留大胡子的犹太教士,也有穿着前卫的时尚青年,他们共处一堂,相安无事。
在蔚蓝的天空下,古老的耶路撒冷好像光影闪烁的海市蜃楼:历史悠久的老城、绵延起伏的城墙、作为全城制高点的圣殿山及山顶著名的圆顶清真寺,这是一幅符合黄金分割原则的和谐的画面。但是如果从更高的视角仔细分辨,又会觉得这座拥有180个社区的城市好像一幅错落杂乱、东西失衡的马赛克拼图:西部山丘上的犹太区建筑稠密,绿树如茵,东部阿拉伯区的山丘却是光秃秃的,布满阿拉伯花体字的小巷和圆形新住宅区都被炙热的太阳直晒着。事实上,西耶路撒冷的基础设施比东耶路撒冷好得多,据统计,西区的邮局相当于东耶路撒冷的5倍,运动场相当于东区的15倍,有街心公园和大公园1000处,而东耶路撒冷只有45处。这只是这座城市分裂与失衡的一个最明显的表征。
在古犹太语中,“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可是它恐怕是世界上最缺少和平的城市。历史上这座城市经历过118次巷战,23次被围困,44次被占领。2000多年间,犹太人、十字军骑士、穆斯林先后来到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由犹太人占据1000余年,由基督徒占据400年,而穆斯林占据的时间为1300年。
这是一座由追寻圣迹的移居者组成的城市,是一座多少世纪以来都在为每一寸土地而争斗不已的城市。圣殿山脚下是举世闻名的犹太人圣地哭墙,周围密集的宗教圣地分属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三种宗教的信徒占整个人类的一半。
在具有极端民族意识的犹太人心目中,耶路撒冷只属于犹太人,而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其他民族只是外来入侵者,至少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但是对于穆斯林世界来说,耶路撒冷是继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因为先知穆罕默德是从这里凌空而去邀游七重天并与古代的诸先知会晤的,圣殿山顶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也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许多世纪以来,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不同族群彼此隔绝,为获得靠近圣迹的居住权而争斗不已。时至今日,这座迷宫般的城市中依然每天都在发生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为建房的权利、为制定共同生活准则的权利而战,为一些人能否将另一些人从他们住惯了的地方赶走而争执不下;法庭、建筑工地、学校都是战场,而战争的胜负攸关以色列的未来以及中东能否实现和平的前景。至少到目前为止,这里居住的50万犹太人和25万阿拉伯人,仍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他们共同的家园和平共处。
诡谲坎坷的历史命运使得耶路撒冷成了一个炸药桶,使耶路撒冷人成了世界上最果断和心肠最硬的人。专家们认为,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政治分裂最为严重的城市,这座“和平之城”被重重围墙、路障以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界限分割得七零八落。
公元7年的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古城墙之外兴建多层建筑是1860年以后的事,此前的200O多年间,耶路撒冷一直没有越过古城墙的范围。不夸张地说,就是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在这片山丘起伏的布景之下,演绎过一幕又一幕关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大戏。就是在这里,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差点杀了他的头生儿子以撒向耶和华献祭——后来因为他的诚心经受住了考验,上帝用一只羊代替了以撒,犹太血脉才得以存续;也是在这里,耶稣与他的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之后,出城到一个园子独自祈祷等待被捕,从那里走向十字架;还是在这里,先知穆罕默德骑上他的宝马腾空而去,在天上会见古代的先知,而后回到世上继续传播伊斯兰教的事业。
2000年前,每到夜幕降临,耶路撒冷城门关闭,晚归者只能冒着遭抢的危险在城下徘徊,虽然也可以通过“针眼儿”——城门旁城墙上的窄缝——钻进城去,但是货物、武器、骆驼不得不留在城外。耶稣关于富人进入天堂难于骆驼钻过针眼的话就源于此。
耶稣诞生后的第7个年头,按照犹太历是耶和华创世的第3768年。秋天,照例有成千上万的朝觐者长途跋涉前往他们心中的圣城,罗马帝国境内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耶路撒冷,在这里庆祝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住棚节。这是耶路撒冷每年一度的盛事。
住棚节的由来与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段历史有关。根据《旧约》记载,以色列民族形成之后曾迁徙到埃及生活,后因不堪当地统治者的苛政,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返回故乡迦南(即巴勒斯坦),后建立犹太国家,并于公元前1003年在大卫王带领下夺取锡安古城,改名耶路撒冷,定为国都。住棚节是为纪念犹太人出埃及返回迦南途中风餐露宿的生活而设的节日,同时也有为丰收感谢耶和华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
公元7年,距大卫王时代已过去1000年之久,此间犹太民族国家以及耶路撒冷城都饱经变乱,大卫王之子所罗门所建圣殿于公元前6世纪被毁又重建,史称“第二圣殿”。到公元前64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占领,整个巴勒斯坦也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但耶路撒冷仍是犹太人的圣城。每年秋天收获之后,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从遥远的亚历山大、罗马、雅典、埃塞俄比亚、大马士革、巴比伦,从加利利、犹地亚、撒玛利亚向着耶路撒冷汇聚。朝圣者们带来自己1/10的收成,赶着羊,这些一部分是作为祭品,一部分用于节日期间的盛宴。
住棚节是犹太人最欢快最阔绰的节日,7天节日期间,人们要住在用椰枣树叶、香橼果等四种特定的植物搭建和装饰的草棚中,因此耶路撒冷人习惯于在自家房顶上搭建草棚迎接各地的朝圣者。
此时,耶路撒冷满城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手持青枝香果、兴高采烈的人們讲着三种语言:希腊语、本地的阿拉米语和古犹太语。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古犹太语并不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他们只在会堂研读犹太教经书的时候才有所涉猎。
节日第一天,游行队伍沿着大街小巷向圣殿方向汇集,去参加祭祀。人们先是经过宽阔的圣殿广场,然后进入广场中心高墙围城的内庭,最后来到金碧辉煌的圣殿门前。在这个盛大仪式过程中,罗马帝国的军人一直从圣殿山北侧山崖的城堡中监视着游行的人群。
耶路撒冷圣殿宽阔的内庭同时具有市场和集会场所的功能。它的四周是一圈柱廊,柱廊的拱门之下排列着商铺。游行队伍中的女人要在前庭止步,因为只有男子可以进入圣殿。1800名圣职人员在此迎接他们,接受他们带来的供品,宰杀牲畜,举行祭祀仪式。入夜后,男女老少聚集在圣殿广场,通宵达旦地歌舞欢庆,在此期间,罗马军团的250名哨兵始终从长廊的顶部警惕地监视着这些信仰耶和华的臣民。
罗马帝国与犹太人之间这种脆弱的和平持续到公元66年。是年,在耶路撒冷爆发了反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四年后,罗马军队荡平起义者,犹太人被迫逃离耶路撒冷,流散各地,圣殿再次被毁,只留下圣殿山西面一段由50吨重的大石头垒起的大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哭墙。
分隔与纷争
耶路撒冷的分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的。中央商务区表面上一片和谐,在商店和咖啡馆里,既有戴面纱的阿拉伯女子、留大胡子的犹太教士,也有穿着前卫的时尚青年,他们共处一堂,相安无事。
在蔚蓝的天空下,古老的耶路撒冷好像光影闪烁的海市蜃楼:历史悠久的老城、绵延起伏的城墙、作为全城制高点的圣殿山及山顶著名的圆顶清真寺,这是一幅符合黄金分割原则的和谐的画面。但是如果从更高的视角仔细分辨,又会觉得这座拥有180个社区的城市好像一幅错落杂乱、东西失衡的马赛克拼图:西部山丘上的犹太区建筑稠密,绿树如茵,东部阿拉伯区的山丘却是光秃秃的,布满阿拉伯花体字的小巷和圆形新住宅区都被炙热的太阳直晒着。事实上,西耶路撒冷的基础设施比东耶路撒冷好得多,据统计,西区的邮局相当于东耶路撒冷的5倍,运动场相当于东区的15倍,有街心公园和大公园1000处,而东耶路撒冷只有45处。这只是这座城市分裂与失衡的一个最明显的表征。
在古犹太语中,“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可是它恐怕是世界上最缺少和平的城市。历史上这座城市经历过118次巷战,23次被围困,44次被占领。2000多年间,犹太人、十字军骑士、穆斯林先后来到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由犹太人占据1000余年,由基督徒占据400年,而穆斯林占据的时间为1300年。
这是一座由追寻圣迹的移居者组成的城市,是一座多少世纪以来都在为每一寸土地而争斗不已的城市。圣殿山脚下是举世闻名的犹太人圣地哭墙,周围密集的宗教圣地分属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三种宗教的信徒占整个人类的一半。
在具有极端民族意识的犹太人心目中,耶路撒冷只属于犹太人,而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其他民族只是外来入侵者,至少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但是对于穆斯林世界来说,耶路撒冷是继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因为先知穆罕默德是从这里凌空而去邀游七重天并与古代的诸先知会晤的,圣殿山顶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也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许多世纪以来,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不同族群彼此隔绝,为获得靠近圣迹的居住权而争斗不已。时至今日,这座迷宫般的城市中依然每天都在发生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为建房的权利、为制定共同生活准则的权利而战,为一些人能否将另一些人从他们住惯了的地方赶走而争执不下;法庭、建筑工地、学校都是战场,而战争的胜负攸关以色列的未来以及中东能否实现和平的前景。至少到目前为止,这里居住的50万犹太人和25万阿拉伯人,仍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他们共同的家园和平共处。
诡谲坎坷的历史命运使得耶路撒冷成了一个炸药桶,使耶路撒冷人成了世界上最果断和心肠最硬的人。专家们认为,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政治分裂最为严重的城市,这座“和平之城”被重重围墙、路障以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界限分割得七零八落。
公元7年的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古城墙之外兴建多层建筑是1860年以后的事,此前的200O多年间,耶路撒冷一直没有越过古城墙的范围。不夸张地说,就是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在这片山丘起伏的布景之下,演绎过一幕又一幕关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大戏。就是在这里,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差点杀了他的头生儿子以撒向耶和华献祭——后来因为他的诚心经受住了考验,上帝用一只羊代替了以撒,犹太血脉才得以存续;也是在这里,耶稣与他的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之后,出城到一个园子独自祈祷等待被捕,从那里走向十字架;还是在这里,先知穆罕默德骑上他的宝马腾空而去,在天上会见古代的先知,而后回到世上继续传播伊斯兰教的事业。
2000年前,每到夜幕降临,耶路撒冷城门关闭,晚归者只能冒着遭抢的危险在城下徘徊,虽然也可以通过“针眼儿”——城门旁城墙上的窄缝——钻进城去,但是货物、武器、骆驼不得不留在城外。耶稣关于富人进入天堂难于骆驼钻过针眼的话就源于此。
耶稣诞生后的第7个年头,按照犹太历是耶和华创世的第3768年。秋天,照例有成千上万的朝觐者长途跋涉前往他们心中的圣城,罗马帝国境内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耶路撒冷,在这里庆祝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住棚节。这是耶路撒冷每年一度的盛事。
住棚节的由来与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段历史有关。根据《旧约》记载,以色列民族形成之后曾迁徙到埃及生活,后因不堪当地统治者的苛政,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返回故乡迦南(即巴勒斯坦),后建立犹太国家,并于公元前1003年在大卫王带领下夺取锡安古城,改名耶路撒冷,定为国都。住棚节是为纪念犹太人出埃及返回迦南途中风餐露宿的生活而设的节日,同时也有为丰收感谢耶和华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
公元7年,距大卫王时代已过去1000年之久,此间犹太民族国家以及耶路撒冷城都饱经变乱,大卫王之子所罗门所建圣殿于公元前6世纪被毁又重建,史称“第二圣殿”。到公元前64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占领,整个巴勒斯坦也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但耶路撒冷仍是犹太人的圣城。每年秋天收获之后,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从遥远的亚历山大、罗马、雅典、埃塞俄比亚、大马士革、巴比伦,从加利利、犹地亚、撒玛利亚向着耶路撒冷汇聚。朝圣者们带来自己1/10的收成,赶着羊,这些一部分是作为祭品,一部分用于节日期间的盛宴。
住棚节是犹太人最欢快最阔绰的节日,7天节日期间,人们要住在用椰枣树叶、香橼果等四种特定的植物搭建和装饰的草棚中,因此耶路撒冷人习惯于在自家房顶上搭建草棚迎接各地的朝圣者。
此时,耶路撒冷满城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手持青枝香果、兴高采烈的人們讲着三种语言:希腊语、本地的阿拉米语和古犹太语。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古犹太语并不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他们只在会堂研读犹太教经书的时候才有所涉猎。
节日第一天,游行队伍沿着大街小巷向圣殿方向汇集,去参加祭祀。人们先是经过宽阔的圣殿广场,然后进入广场中心高墙围城的内庭,最后来到金碧辉煌的圣殿门前。在这个盛大仪式过程中,罗马帝国的军人一直从圣殿山北侧山崖的城堡中监视着游行的人群。
耶路撒冷圣殿宽阔的内庭同时具有市场和集会场所的功能。它的四周是一圈柱廊,柱廊的拱门之下排列着商铺。游行队伍中的女人要在前庭止步,因为只有男子可以进入圣殿。1800名圣职人员在此迎接他们,接受他们带来的供品,宰杀牲畜,举行祭祀仪式。入夜后,男女老少聚集在圣殿广场,通宵达旦地歌舞欢庆,在此期间,罗马军团的250名哨兵始终从长廊的顶部警惕地监视着这些信仰耶和华的臣民。
罗马帝国与犹太人之间这种脆弱的和平持续到公元66年。是年,在耶路撒冷爆发了反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四年后,罗马军队荡平起义者,犹太人被迫逃离耶路撒冷,流散各地,圣殿再次被毁,只留下圣殿山西面一段由50吨重的大石头垒起的大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哭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