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应听取群众声音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地电教中心去年制作了一批课件,题材涉及典型人物事迹、乡土实用技术等,号召群众着重收看点播。在今年的一次基层调研中,电教中心向群众问卷了解对这些片子的看法,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群众竟不知道电教中心都拍了什么片子,更说不出他们具体喜欢哪一部。为什么会这样?电教中心大惑不解。为了探明真相,电教中心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发现,原因在于他们的制片工作长期以来忽视了群众声音。
  忽视群众声音,这不是制片工作中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首先,我们目前的制片工作一直存在一个视角受限问题,很多课件都是在计划型环境下产生的,市场型制片严重不足。其次,我们在选材上存在着诸多的想当然,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合适的、应该推广的一股脑拍出来介绍给群众,制片思维是填鸭式的,而缺少开放式的。其三,我们在制片工作评价和经验积累上也更多地体现为自娱自乐,自己拍的自己评,对群众怎么看缺乏足够重视。这些原因造成我们的制片工作孤芳自赏,甚至言路不通,不重视群众声音,不表达群众意愿,甚至不符合群众需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所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样也是制片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制片工作要真正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转换视角、创新模式,倾听群众声音,对接群众需求。
  首先,群众想看啥,我们制作啥。我们在制片工作中的视角错位经常表现为:不顾实际、盲目推广,明明内容过时、水土不服,硬是要制成片子给群众看;不问群众、却问上级,明明片子是给群众看的,题目却由上级定。这些现象确实有着现实的理由,是由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决定的。但是我们也要有一种兼顾意识,毕竟我们除了要教育党员外还要服务群众,所以在选材时,我们应多向群众征集意见。平时,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诸如展开网上调查、汇总站点播放记录等,搜集群众意愿,了解他们最需要看、喜欢看哪一类片子,在确立选题方向时加以参考;确立选题方向后,应尽可能在同一范围内策划多个具体选题,然后让群众评选,看他们更喜欢哪一个,参考其意见进行取舍。
  其次,让群众参与,听群众意见。我们在制片工作中的想当然经常表现为:追求高大上,没有亲和力,明明群众看不懂,偏偏这么拍;为了摆成绩,忽视可看性,明明知道这么拍不好看,还要这么拍。当然,拍片的是我们,群众只是观众,要让群众决定我们该怎么来拍是不现实的,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拍片子。不过,我们要把群众意愿当成我们的现实指导,并在实际制作中尽可能体现群众意愿。在制片前,我们应尽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来征求群众意见,比如有群众参与的选题会,让群众提供素材和线索;在制片中,应扩大采访面,在采访上更多地倾向普通群众;在剪辑时,更应像白居易作诗,拿与村妇野老听。
  其三,片子好不好,还得问群众。我们在制片工作中的自娱自乐经常表现为:我们认为好,那就一定好,不管群众看不看,专家说行就是行;拍前没想法,拍后想拿奖,只要拿了奖就行,群众说啥不关心。近年来有些地方在观摩评比方式上竭力改进,开始增设群众评分、网络评分等评分项目,尽可能摆脱自娱自乐式的制片评价机制,这应是制片评价工作今后的重要走向。我们还应竭力扩展这一创新的内涵,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比如通过问卷请群众打分,通过汇总站点播放记录给课件评分。除此外我们还要重新定位评价机制的内涵,评价不是为了自我表彰,而是为了总结制作经验,所以要多汇总反映了群众看法的评价结果,从而总结出群众的收看需求和喜好,为今后的制片工作提供方向指引。
  总之,在制片前,我们要明确片子拍出来给谁看、谁爱看;在制片中,我们要考虑怎么拍群众才看得懂、学得会;在制片后,我们要调查什么样的片子群众能点赞、会叫好。总之,要使我们的片子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他文献
某市启动了远程教育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本以为非公企业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会太“热情”,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这些企业对于党建工作和远教工作的需求大大超出了组织部门的预期。面对这种“意外”情况,该市组织部门内部就“如何应对”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远教进非公无论是对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是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情,因此组织部门应借此机会迅速拓展远教覆盖面,这样有助于产生更多学用成果;另一种观
期刊
每周一次的远程教育课堂又如期开课了,安徽省寿县安丰镇石集街道的远教播放室里坐满了前来“取经”的党员群众。人群中有一个纤瘦的身影忙个不停,一边紧盯课件播放进度,一边端茶送水、递纸递笔。她就是街道的大学生村官、党总支第一书记兼站点管理员张传莉。2012年8月,怀着青春的热情和梦想,张传莉来到石集街道任职,从此踏上了用远教服务农民群众的新征程。  远程教育专业性、技术性强,虽然张传莉操作起电脑来没啥问题
期刊
世上的声音有很多种,有丝竹管弦之悦耳,有海啸山崩之澎湃。不过,于我而言,最动听的声音是我从事远教工作后那片热土的润物之声,它是我工作上的警醒之音,是丰收九月劳作后的幸福之音,更是这片大地亘古不变的哺育之音。  有一种指引叫“方向”  2011年,我大学毕业。与我的同学不同的是,我选择了家乡的土地。都市里的灯红酒绿对我这个刚出象牙塔的人来说的确很有诱惑力,可就在我即将毕业对未来无限迷茫时,村里老支书
期刊
一提起“三大员”“五大员”啥的,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然而在黑龙江省依兰县,这个因“坐井观天”之古迹而闻名天下的小县城,有两个远教人可没坐井观天,而是积极在党教制片上创新,也当起了新时期的“三大员”。那就让我们看看年轻人是怎样当好“三大员”的吧!  策划研究员  撰写文字脚本,从字幕到旁白,都要一行行地精推细敲;拟订拍摄计划,从镜头到机位,必须一条条地深思熟虑;考虑创新元素,从剧
期刊
剪辑点就是两个相邻剪辑画面的衔接点。剪辑点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及节目的叙事要求。如果剪辑点选择得不恰当,电视画面就会产生跳动,造成观众视觉上的不适,甚至导致节目内容的逻辑关系出现混乱。因此,准确掌握镜头的剪辑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  剪辑点跳动的原因  导致剪辑点跳动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因操作
期刊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出镜记者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语言表述,非语言符号对于清晰、准确、恰当地传达现场信息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对表情、着装、动作、姿态等非语言符号的分析,探究出镜记者的信息传递渠道。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指出镜记者结合现场氛围和状况调动身体而产生的动作,比如手势、姿态、步伐、眼
期刊
有一个争论了许久的话题最近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专业纪录片制作者到普通观众,大家都在关注一部叫《敦煌》的纪录片。该片从年初起在央视一套首播,共有十集。《敦煌》每一集都设置了中心人物和故事,以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串联起了敦煌的大历史。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再现了英国探险者、道士、雕塑家、画家、村民、舞女、寡妇等人。据导演周兵介绍说,这些人物有些有史可依,有些则是根据历史的合理推断,将历史赋予在
期刊
4. 画面的虚实  在采访中,虚实结合是常用手法,虚化背景,能够使主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如,我们采访领导干部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即,以市委院里的松树为虚化背景进行采访。怎样虚化背景、突出主体呢?可采用三种手法。运用长焦距镜头,突出主体。镜头焦距的长短会影响画面的透视效果,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得到的画面主体越清晰,背景虚化,被虚化的背景与景深范围内的主体形成鲜明的对照。当观众观看到这种画面时,视线
期刊
背景导读:《让党旗在流动中生辉》是由安徽省定远县拍摄的一部人物专题片,记述了时任定远县驻太仓市流动党支部书记的单军坚守在异乡、为外出务工党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笔者在太仓拍摄期间,与单军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了那段难忘的日子。现将记忆犹深的那些点滴记录下来,希望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单军那份坚守的情怀。  他本可以在家乡过着简单而安逸的日子,本可以不需要面对那么多困难和挑战。但当组织发出召唤时,他义无反
期刊
常伟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的远程办主任,因为他的名字与“常委”同音,所以经常会受到一些“意外的礼遇”。当然,他“霸气”的名字给他带来更多的还是朋友的调侃。常伟在熟悉他的人眼里,是穆棱组工系统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穆棱市8个乡镇127个行政村的每一条街道几乎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路终究是有尽头的,但对于一位行者来说,前路漫漫,并无疆域。  八面通里的“八面通”  穆棱市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