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时间的累积,不起眼的“因子”也会发生质变,对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前一阵有一篇文章很火,标题叫《小学二年级男孩自己理财2年存2万 网友:让我哭一会儿》。文章写道:过完春节,孩子们肯定收到不少压岁钱,作为父母,该怎样处理这笔原本属于孩子的财富呢?在此之前,有媒体专门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压岁钱的最终去向有三种:一是担心孩子太小乱花钱,所以帮忙存起来;二是别看收进来的红包是孩子的,发出去的红包可是大人的,所以统统充公;三是由爸妈管理,用于孩子的日常开销,包括购买学习用品、交学费等。总而言之,爸妈就是不放心把压岁钱交给孩子自己打理。
不过,有网友用她和儿子的故事现身说法,还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望月”的儿子彤彤从一年级就开始自己打理自己的“财产”,才过去不到两年,奇迹出现了,彤彤出门不再买零食和小玩具,消费也学会了有计划。他甚至用自己的钱给妈妈买了个生日蛋糕,请外公外婆看电影,过年的时候还给外公外婆各包了200元的红包……
我仔细读完这篇文章,不得不感叹,这位母亲的确教子有方!
这个母亲核心的财商教育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和儿子签一份“理财协议”,约定给儿子定期发零花钱和礼物费若干,到年底根据儿子结余的零花钱金额翻倍付利息。利用人性天然逐利的本能,激发孩子乐于储蓄,精于比较,延迟消费的逆向冲动。
第二,为能留下相关证据以发放利息,儿子必须每天记账。记账这事对成年人来说是为了发现“拿铁因子”,对小学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这样的流水账不但可以发现“拿铁因子”,而且还可以学写字、练字、练算数,这些都是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最需要学习的知识。
这里来解释一下何谓“拿铁因子”。“拿铁因子”一词是美国一位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首先提出的,源于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费,30年累积算下来花钱竟达到了70万。
此后,“拿铁因子”被引申为一个理财名词,指的是生活中的非必要开销。例如每天中午饭后的一杯咖啡,逛街口渴时5元的奶茶,每天一包香烟,路边摊上好看但是不实用的小物件,商场促销时买的牛仔裤,跨行提款的两元手续费,早上起床晚了20元的打车费,付了钱却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这些东西看上去并不昂贵,也似乎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开销,但是长时间的累积,这些不起眼的“因子”也会发生质变,对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拿铁因子”如同伸向钱包的怪手,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我们的钱。如何拒绝“拿铁因子”的诱惑,是一门很讲究的事情,完全杜绝了,生活也许变得单调少了很多乐趣;若是一直放纵,也容易成为“月光族”。
第三,严格区分生活必要开支和非必要开支。基本的衣食住行学费文具都由父母负担,而孩子的零花钱和礼物费则用于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看电影,打游戏,还有忘戴红领巾需要在校门口小卖部买,这属于由于自身过失造成的额外开支,都必须由自己的小金库买单。这样就不会出现孩子要买玩具死活哭闹不肯走的囧境。反正我就这点钱,这个月买多了买贵了,下个月就没钱买玩具了,孩子就会自己权衡取舍,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购物选择。
第四,压岁钱平时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比如一家人出门旅游,这属于非必要的享受型开支,去哪里旅游也会征询儿子意见,所以儿子那部分旅行开支就由儿子的压岁钱出。
这么约法三章的实行结果是,最开始孩子不懂,放学后也是各种零食乱买,结果很快发现钱不够了。为了不做“月光族”,慢慢开始学会省钱。到第一年年底老妈给了翻倍的利息,进一步刺激他的存款意愿,越发舍不得轻易花钱,买啥都会精打细算了。
但是要避免孩子从一个极端(“月光族”)走向另一个极端(吝啬鬼),就需要爸妈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对自己可以节俭,对别人绝对不能太小气,该花钱的地方还是要花,该奉献的地方还是要奉献,这是做人的道理。比如这孩子会主动请外公外婆看电影,给妈妈买生日蛋糕,今年春节还主动给外公外婆一人包了200元红包,这些都是孩子有孝心、明事理的表現,并没有“一心钻到钱眼里”。
这样的财商教育方法不知道您咋看,反正我是非常佩服这位母亲的。我相信如果这样的教育能坚持下去(这位母亲说,孩子再大一点还要教他学会买理财产品),这孩子长大了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在钱的问题上一定会处理得井井有条,这辈子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让自己生活变得一团糟。
前一阵有一篇文章很火,标题叫《小学二年级男孩自己理财2年存2万 网友:让我哭一会儿》。文章写道:过完春节,孩子们肯定收到不少压岁钱,作为父母,该怎样处理这笔原本属于孩子的财富呢?在此之前,有媒体专门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压岁钱的最终去向有三种:一是担心孩子太小乱花钱,所以帮忙存起来;二是别看收进来的红包是孩子的,发出去的红包可是大人的,所以统统充公;三是由爸妈管理,用于孩子的日常开销,包括购买学习用品、交学费等。总而言之,爸妈就是不放心把压岁钱交给孩子自己打理。
不过,有网友用她和儿子的故事现身说法,还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望月”的儿子彤彤从一年级就开始自己打理自己的“财产”,才过去不到两年,奇迹出现了,彤彤出门不再买零食和小玩具,消费也学会了有计划。他甚至用自己的钱给妈妈买了个生日蛋糕,请外公外婆看电影,过年的时候还给外公外婆各包了200元的红包……
我仔细读完这篇文章,不得不感叹,这位母亲的确教子有方!
这个母亲核心的财商教育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和儿子签一份“理财协议”,约定给儿子定期发零花钱和礼物费若干,到年底根据儿子结余的零花钱金额翻倍付利息。利用人性天然逐利的本能,激发孩子乐于储蓄,精于比较,延迟消费的逆向冲动。
第二,为能留下相关证据以发放利息,儿子必须每天记账。记账这事对成年人来说是为了发现“拿铁因子”,对小学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这样的流水账不但可以发现“拿铁因子”,而且还可以学写字、练字、练算数,这些都是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最需要学习的知识。
这里来解释一下何谓“拿铁因子”。“拿铁因子”一词是美国一位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首先提出的,源于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费,30年累积算下来花钱竟达到了70万。
此后,“拿铁因子”被引申为一个理财名词,指的是生活中的非必要开销。例如每天中午饭后的一杯咖啡,逛街口渴时5元的奶茶,每天一包香烟,路边摊上好看但是不实用的小物件,商场促销时买的牛仔裤,跨行提款的两元手续费,早上起床晚了20元的打车费,付了钱却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这些东西看上去并不昂贵,也似乎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开销,但是长时间的累积,这些不起眼的“因子”也会发生质变,对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拿铁因子”如同伸向钱包的怪手,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我们的钱。如何拒绝“拿铁因子”的诱惑,是一门很讲究的事情,完全杜绝了,生活也许变得单调少了很多乐趣;若是一直放纵,也容易成为“月光族”。
第三,严格区分生活必要开支和非必要开支。基本的衣食住行学费文具都由父母负担,而孩子的零花钱和礼物费则用于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看电影,打游戏,还有忘戴红领巾需要在校门口小卖部买,这属于由于自身过失造成的额外开支,都必须由自己的小金库买单。这样就不会出现孩子要买玩具死活哭闹不肯走的囧境。反正我就这点钱,这个月买多了买贵了,下个月就没钱买玩具了,孩子就会自己权衡取舍,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购物选择。
第四,压岁钱平时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比如一家人出门旅游,这属于非必要的享受型开支,去哪里旅游也会征询儿子意见,所以儿子那部分旅行开支就由儿子的压岁钱出。
这么约法三章的实行结果是,最开始孩子不懂,放学后也是各种零食乱买,结果很快发现钱不够了。为了不做“月光族”,慢慢开始学会省钱。到第一年年底老妈给了翻倍的利息,进一步刺激他的存款意愿,越发舍不得轻易花钱,买啥都会精打细算了。
但是要避免孩子从一个极端(“月光族”)走向另一个极端(吝啬鬼),就需要爸妈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对自己可以节俭,对别人绝对不能太小气,该花钱的地方还是要花,该奉献的地方还是要奉献,这是做人的道理。比如这孩子会主动请外公外婆看电影,给妈妈买生日蛋糕,今年春节还主动给外公外婆一人包了200元红包,这些都是孩子有孝心、明事理的表現,并没有“一心钻到钱眼里”。
这样的财商教育方法不知道您咋看,反正我是非常佩服这位母亲的。我相信如果这样的教育能坚持下去(这位母亲说,孩子再大一点还要教他学会买理财产品),这孩子长大了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在钱的问题上一定会处理得井井有条,这辈子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让自己生活变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