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战略的有益实践
(一)实施“工业兴市”与“环境立市”协调发展战略,打造和谐创业的“天堂硅谷”和“休闲之都”
杭州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否要发展工业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杭州市在处理上述两难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通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方针。具体体现在实施“工业兴市”与“环境立市”的协调发展战略。在提出“工业兴市”的同时,还提出了与“工业兴市”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环境立市”、“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战略。
(二)培育弘扬和谐创业的企业家文化和社会氛围,推进生活与创业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杭州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为“创业”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含义,即认为创业不仅仅是通过投资来创办企业,而是要将最广大的岗位劳动者纳入创业者范畴。“和谐创业”蕴涵两重含义:一是以和谐的方式进行创业,强调创业者、企业、行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创业;二是“和谐+创业”,追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
卓越的企业家队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杭州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由一大批企业家构成的企业家群体逐步创造了以和谐创业为特色的企业家文化。杭州利用自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天堂硅谷”与“休闲之都”的统一,抓住知识型创业的主线和休闲产业的同步发展,吸引广泛的人才资源,汇聚杭州生活和创业。同时,注重塑造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为杭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良好企业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加快政府体制创新,打造服务型政府,形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间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
杭州围绕“九大环境”和“二十项举措”建设,以推进“满意不满意活动”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九大环境”工程:(1)改善人文环境,提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2)改善体制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服务体系。(3)改善硬件环境,为杭州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4)改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非公产权保护制度,给其以平等的法律地位。(5)改善治安环境。杭州市通过加快“平安杭州”建设,逐步健全了“打、防、控、疏、强、责”一体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平安杭州”建设不仅仅立足于“打”,而是试图建立和谐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与整合机制,如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对话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办法,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事件预警体系等。(6)改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院校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与机制。(7)改善政务环境。杭州以开展满意单位和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完善“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96666”投诉电话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和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8)改善人居环境,为和谐创业提供了社会保障。(9)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改进杭州市的自然生态尤其是经济生态、产业生态。
(四)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突破口,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众多的社会事业中,杭州的社会保障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杭州全市和市区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1/3。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行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6年起,杭州市就开始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以法规形式将广大的农村居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面实现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和农村低保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杭州市还建立了以“春风行动”为代表的一整套困难救助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财政基金与社会募集为资金来源,以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构成的四级救助圈为实施机制,以助困、助医、助学、助房等内容组成的救助体系。
二、杭州“和谐创业”模式的启示
(一)“和谐创业”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鲜活实践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长期发展实践中认识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各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探索。和谐创业是立足生活、以人为本的创业,是创造力、融合力和竞争力相统一的创业,其内涵体现在“五大和谐”上,即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
(二)杭州的“和谐创业”之所以取得了不俗的发展绩效,关键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几大关系
一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秉承和发扬丰厚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业理念和企业家文化。杭州企业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在企业内部,重视人与事的和谐,员工与管理者、股东三者之间的和谐。在企业外部,杭州企业家则努力实现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和谐。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四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群众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五是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内部发展的关系,坚持共同发展,以外促内的引资方针,增加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从总体上看,杭州走的是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实践中,杭州的经济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其综合发展水平却居于全国前列。10多年来,杭州一直稳步发展,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面临转型时,杭州模式显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另外,杭州将创业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
(三)杭州今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资源与基础设施对发展的制约比较突出
第一,近几年杭州房地产平均价格上升较快,存在泡沫破裂的风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导致杭州的商务成本上升,对其他行业也造成冲击。第二,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紧缺。长期经济增长快于电力供给增长导致电力供给的紧张,而全国经济过热的宏观环境则进一步加重了紧张的程度。第三,受土地资源约束特别是建设用地稀缺的困扰,杭州市获取的土地出让金可能出现大幅下降,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减缓,从而影响到杭州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导地位的充分发挥。
从长远发展来说,杭州市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各种利益补偿机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样,为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更进一步探索环保生态补偿的问题,确保杭州具有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尽管杭州市的政府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变走在全国前列,但离真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还有相当距离,继续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科研局)
(一)实施“工业兴市”与“环境立市”协调发展战略,打造和谐创业的“天堂硅谷”和“休闲之都”
杭州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否要发展工业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杭州市在处理上述两难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通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方针。具体体现在实施“工业兴市”与“环境立市”的协调发展战略。在提出“工业兴市”的同时,还提出了与“工业兴市”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环境立市”、“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战略。
(二)培育弘扬和谐创业的企业家文化和社会氛围,推进生活与创业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杭州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为“创业”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含义,即认为创业不仅仅是通过投资来创办企业,而是要将最广大的岗位劳动者纳入创业者范畴。“和谐创业”蕴涵两重含义:一是以和谐的方式进行创业,强调创业者、企业、行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创业;二是“和谐+创业”,追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
卓越的企业家队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杭州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由一大批企业家构成的企业家群体逐步创造了以和谐创业为特色的企业家文化。杭州利用自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天堂硅谷”与“休闲之都”的统一,抓住知识型创业的主线和休闲产业的同步发展,吸引广泛的人才资源,汇聚杭州生活和创业。同时,注重塑造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为杭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良好企业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加快政府体制创新,打造服务型政府,形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间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
杭州围绕“九大环境”和“二十项举措”建设,以推进“满意不满意活动”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九大环境”工程:(1)改善人文环境,提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2)改善体制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服务体系。(3)改善硬件环境,为杭州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4)改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非公产权保护制度,给其以平等的法律地位。(5)改善治安环境。杭州市通过加快“平安杭州”建设,逐步健全了“打、防、控、疏、强、责”一体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平安杭州”建设不仅仅立足于“打”,而是试图建立和谐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与整合机制,如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对话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办法,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事件预警体系等。(6)改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院校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与机制。(7)改善政务环境。杭州以开展满意单位和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完善“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96666”投诉电话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和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8)改善人居环境,为和谐创业提供了社会保障。(9)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改进杭州市的自然生态尤其是经济生态、产业生态。
(四)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突破口,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众多的社会事业中,杭州的社会保障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杭州全市和市区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1/3。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行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6年起,杭州市就开始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以法规形式将广大的农村居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面实现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和农村低保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杭州市还建立了以“春风行动”为代表的一整套困难救助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财政基金与社会募集为资金来源,以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构成的四级救助圈为实施机制,以助困、助医、助学、助房等内容组成的救助体系。
二、杭州“和谐创业”模式的启示
(一)“和谐创业”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鲜活实践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长期发展实践中认识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各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探索。和谐创业是立足生活、以人为本的创业,是创造力、融合力和竞争力相统一的创业,其内涵体现在“五大和谐”上,即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
(二)杭州的“和谐创业”之所以取得了不俗的发展绩效,关键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几大关系
一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秉承和发扬丰厚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业理念和企业家文化。杭州企业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在企业内部,重视人与事的和谐,员工与管理者、股东三者之间的和谐。在企业外部,杭州企业家则努力实现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和谐。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四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群众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五是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内部发展的关系,坚持共同发展,以外促内的引资方针,增加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从总体上看,杭州走的是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实践中,杭州的经济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其综合发展水平却居于全国前列。10多年来,杭州一直稳步发展,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面临转型时,杭州模式显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另外,杭州将创业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
(三)杭州今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资源与基础设施对发展的制约比较突出
第一,近几年杭州房地产平均价格上升较快,存在泡沫破裂的风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导致杭州的商务成本上升,对其他行业也造成冲击。第二,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紧缺。长期经济增长快于电力供给增长导致电力供给的紧张,而全国经济过热的宏观环境则进一步加重了紧张的程度。第三,受土地资源约束特别是建设用地稀缺的困扰,杭州市获取的土地出让金可能出现大幅下降,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减缓,从而影响到杭州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导地位的充分发挥。
从长远发展来说,杭州市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各种利益补偿机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样,为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更进一步探索环保生态补偿的问题,确保杭州具有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尽管杭州市的政府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变走在全国前列,但离真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还有相当距离,继续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科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