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智力上的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
学困生 障碍 方法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止困扰着学困生自己,同时也困扰着家长、教师。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以及心理专家都在研究这个热点问题,试图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密钥。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成因大同小异。只有弄清楚学困生的成因,才可以顺藤摸瓜、对症下药,这样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认知障碍
1.观察力差
观察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力。通过观察,领会知识,明确概念,解决问题。而学困生的观察力却很差,且不善于观察。久而久之,仅有的一点观察力也变得模糊、薄弱。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观察力薄弱是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记忆能力差
学困生的记忆方式大都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记忆的时间一般较短,属瞬时和短时记忆。因而其遗忘也快,准确性偏小。如:一首古诗,一般学生三两分钟即可背得滚瓜烂熟,而学困生需很长时间,结果仍记不住或出错。
3.思维的独立性差
学困生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很少去做深层的思考,因而陷入片面性或极端性。于是在学业上,总是跟不上趟。学习与理解也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思维品质也不具广阔性、深刻性和变通性。
总之,学困生在认知系统中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薄弱点或障碍,如:联想、想象能力差等,缺少足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二、心理障碍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而达到其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漫無目的地学习是学困生所具有的共性或倾向,失去目的的学习态度定然决定其学习表现,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对学习态度同时具有一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目的、动机与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2.学习兴趣差
学困生的情绪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其学习兴趣易发生转移,摇摆不定。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学困生的兴趣特征大都不指向一定的对象,兴趣范围狭小、单调、贫乏、不稳定。德国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古今中外,凡是学术上有所造诣,事业上有所建树,乃至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与兴趣结缘。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各类活动都不愿参加,从而失去学习的驱动力。
3.意志品质差
这是学困生的共性倾向,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1)自控力。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别人影响,而学困生就更差了。有时或偶尔地也想好好学习,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夸奖与重视,然而由于自控力差,禁不住外界环境的诱惑,学习成了额外的负担。(2)耐挫力。十年寒窗苦,学习是苦差事。在学习过程中,总有难题出现,老师的爱心再多,也免不了会批评学困生。而学困生呢,一旦遇到难题,被批评、受指责、被同学嘲笑,便垂头丧气,不思学习,精神颓唐,萎靡不振。学困生还有较大的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其意志更不具持久性,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提了。学习完全失去恒心和毅力。偶有好情绪,也只能维持“五分钟热度”,然后又索然无味了。这都是学困生耐挫力差的典型特征。
4.自我评价低
学困生遭受挫折之后,失去了学习的目的、信心,热情更是荡然无存。来自老师、家庭、学生等方面的压力使之厌学、逃学,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5.学习习惯差
习惯铸就人生,是指好习惯。学困生的不良习惯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书籍不能归类摆放,文具盒里总是缺三少四,钢笔没套;小尺半截;课本不是皱皱的,就是没封面,学期不到一半,书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这些表象,也有可能是生活习惯不良而致。
三、具体实施办法
1、教师要多过地关注学困生,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受到老师表扬和同伴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学困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同样具有各方面成功的愿望,教师要过多地关注他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表扬鼓励,并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以他的长处带动他全面发展。
2、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学困生普遍自信心差,学习积极性差。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要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把孩子自己看作是一个学习者和一个能学习的人,进入学习状态,介入学习过程。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生而有之的,也不是独自积累的结果,他是在成长的环境中形成的,儿童对自己就像对别人一样,再开始时并没有清楚地认识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是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老师的反映,由设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与感觉他人的态度,在长时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而成。“重要他人”认为他是有用的,他就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我能行,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如老师说“你真笨”,一开始他可能会反驳,以后老师再说他笨,他就不反驳了,甚至也相信自己笨,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不要用语言虐待学生。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教师在转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转化过程中,还要加强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促使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 障碍 方法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止困扰着学困生自己,同时也困扰着家长、教师。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以及心理专家都在研究这个热点问题,试图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密钥。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成因大同小异。只有弄清楚学困生的成因,才可以顺藤摸瓜、对症下药,这样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认知障碍
1.观察力差
观察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力。通过观察,领会知识,明确概念,解决问题。而学困生的观察力却很差,且不善于观察。久而久之,仅有的一点观察力也变得模糊、薄弱。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观察力薄弱是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记忆能力差
学困生的记忆方式大都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记忆的时间一般较短,属瞬时和短时记忆。因而其遗忘也快,准确性偏小。如:一首古诗,一般学生三两分钟即可背得滚瓜烂熟,而学困生需很长时间,结果仍记不住或出错。
3.思维的独立性差
学困生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很少去做深层的思考,因而陷入片面性或极端性。于是在学业上,总是跟不上趟。学习与理解也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思维品质也不具广阔性、深刻性和变通性。
总之,学困生在认知系统中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薄弱点或障碍,如:联想、想象能力差等,缺少足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二、心理障碍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而达到其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漫無目的地学习是学困生所具有的共性或倾向,失去目的的学习态度定然决定其学习表现,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对学习态度同时具有一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目的、动机与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2.学习兴趣差
学困生的情绪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其学习兴趣易发生转移,摇摆不定。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学困生的兴趣特征大都不指向一定的对象,兴趣范围狭小、单调、贫乏、不稳定。德国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古今中外,凡是学术上有所造诣,事业上有所建树,乃至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与兴趣结缘。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各类活动都不愿参加,从而失去学习的驱动力。
3.意志品质差
这是学困生的共性倾向,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1)自控力。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别人影响,而学困生就更差了。有时或偶尔地也想好好学习,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夸奖与重视,然而由于自控力差,禁不住外界环境的诱惑,学习成了额外的负担。(2)耐挫力。十年寒窗苦,学习是苦差事。在学习过程中,总有难题出现,老师的爱心再多,也免不了会批评学困生。而学困生呢,一旦遇到难题,被批评、受指责、被同学嘲笑,便垂头丧气,不思学习,精神颓唐,萎靡不振。学困生还有较大的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其意志更不具持久性,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提了。学习完全失去恒心和毅力。偶有好情绪,也只能维持“五分钟热度”,然后又索然无味了。这都是学困生耐挫力差的典型特征。
4.自我评价低
学困生遭受挫折之后,失去了学习的目的、信心,热情更是荡然无存。来自老师、家庭、学生等方面的压力使之厌学、逃学,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5.学习习惯差
习惯铸就人生,是指好习惯。学困生的不良习惯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书籍不能归类摆放,文具盒里总是缺三少四,钢笔没套;小尺半截;课本不是皱皱的,就是没封面,学期不到一半,书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这些表象,也有可能是生活习惯不良而致。
三、具体实施办法
1、教师要多过地关注学困生,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受到老师表扬和同伴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学困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同样具有各方面成功的愿望,教师要过多地关注他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表扬鼓励,并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以他的长处带动他全面发展。
2、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学困生普遍自信心差,学习积极性差。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要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把孩子自己看作是一个学习者和一个能学习的人,进入学习状态,介入学习过程。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生而有之的,也不是独自积累的结果,他是在成长的环境中形成的,儿童对自己就像对别人一样,再开始时并没有清楚地认识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是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老师的反映,由设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与感觉他人的态度,在长时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而成。“重要他人”认为他是有用的,他就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我能行,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如老师说“你真笨”,一开始他可能会反驳,以后老师再说他笨,他就不反驳了,甚至也相信自己笨,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不要用语言虐待学生。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教师在转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转化过程中,还要加强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促使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