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名著?是为了出去聊天的时候多些底气,还是为了汲取做人的道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为了“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很多学生甚至坦白地说:“我就没有干过比读经典名著更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的确,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拼命挣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负担。
其实,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是行之有效的阅读行为。读经典名著,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凭着一份诚挚与兴趣、和着慢慢升华的知识与感悟,与学生一起欣赏文学,而后领略与完善人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善用教材设疑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智取生辰纲》,我从杨志和林冲打斗开始,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又从杨志误杀泼皮牛二,讲到带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更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将何去何从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便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学《杨修之死》,我这样引导学生:有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罪于曹操,说是曹操疾贤妒能,有人说杨修之死是自己恃才傲物的结果。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找出充分的理由,下节课我们举行辩论赛。一听说辩论赛,学生主动分工合作,查找资料,交流看法。辩论赛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最多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
教学《香菱学诗》,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林黛玉吗?举两件事,说说你喜欢或讨厌她的理由。”教学《范进中举》,启发学生:不管道路多么艰难曲折,范进最终还是中了举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范进是落榜的。落榜的范进会是什么命运呢?让我们去《儒林外史》中关注一下这些人的命运吧……
在名著的教学中,我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教学活动贴近原著,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原著。
二、活用影视资源开渠引流
许多经典名著的电视剧相继热播,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中所学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的确,要了解名著,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比起一部厚厚的名著,来得更轻松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但看了那些电视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那些不喜欢读名著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同学,看了一些名著电视剧以后,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人物和故事。
有人会说,学生看电视的效果比不上看原著。这话不假。问题是,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原著,如果再不看电视,不是更糟糕吗?这些学生从电视中了解名著,不是也好吗?而对于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看了电视剧后,就更能激发他们读名著的愿望。特别是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本来学生的阅读障碍就是原著中有很多人名难认难记,但看过电视后,大大提高了名著阅读的效率。
三、巧用生活素材广种博收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名著的外延和生活外延也相等。其实,只要留心,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名著的影子。比如一些民间俗语“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等,都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经常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名著的各种信息,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滋润名著的田园。
另外,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动漫、连环画中也有很多是对名著的戏说。什么《大话三国》《大话西游》《大话红楼》,什么《水浒外传》《后西游记》,什么《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些作品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究其原因,无非是作品轻松调侃的笔调,幽默有趣的情节,令学生在紧张学习的闲暇之余,捧腹大笑,消除烦恼。大多数学生把这些作品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但我认为,如果引导得当,就可以把这种作品变作学生阅读名著的钥匙。
一次课间休息,我无意间看到一大群学生在听一位男生眉飞色舞的讲述,就站在后面倾听:话说张飞在公交车上丢了手机,对着小偷大吼一声:把手机拿出来!结果全车人吓得都把手机拿了出来,张飞挑了一部最好的,扬长而去。诸葛亮丢了手机,伤心之余,写了一篇《丢机表》,没想到在全国获得了大奖,奖励5000元奖金,外加一部最新款手机,因祸得福。刘备丢了手机,居然大哭,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自己的手机送给了他。曹操丢了手机后呢,他气急败坏,自言自语说,宁可我负天下,不叫天下负我,我要去抢!结果抢了十部手机回来……听到这里,我不禁带头鼓起掌来,还顺势启发学生:故事虽然荒诞,但对三国人物的性格刻画确实入木三分。刘备爱哭,张飞的嗓门吓人,诸葛亮的文笔好,关云长讲义气,曹操确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但他们都不会为丢一部手机而斤斤计较。他们做的,都是经天纬地的大事,这样编排他们,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接下来我给他们讲了一些三国人物的故事,建议他们去读读《三国演义》。
因为我不反对学生读这些QQ版名著,许多学生就带到学校来看,有疑难之处,还来问我。后来他们越读越有趣,靠着这种好奇心读了很多名著。
新课标对名著的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教师之幸,学子之福。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为虽然读名著的好处有目共睹,但读名著之路却漫长而曲折。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著的阅读也不例外,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绍兴县湖塘中学)
其实,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是行之有效的阅读行为。读经典名著,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凭着一份诚挚与兴趣、和着慢慢升华的知识与感悟,与学生一起欣赏文学,而后领略与完善人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善用教材设疑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智取生辰纲》,我从杨志和林冲打斗开始,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又从杨志误杀泼皮牛二,讲到带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更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将何去何从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便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学《杨修之死》,我这样引导学生:有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罪于曹操,说是曹操疾贤妒能,有人说杨修之死是自己恃才傲物的结果。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找出充分的理由,下节课我们举行辩论赛。一听说辩论赛,学生主动分工合作,查找资料,交流看法。辩论赛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最多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
教学《香菱学诗》,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林黛玉吗?举两件事,说说你喜欢或讨厌她的理由。”教学《范进中举》,启发学生:不管道路多么艰难曲折,范进最终还是中了举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范进是落榜的。落榜的范进会是什么命运呢?让我们去《儒林外史》中关注一下这些人的命运吧……
在名著的教学中,我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教学活动贴近原著,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原著。
二、活用影视资源开渠引流
许多经典名著的电视剧相继热播,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中所学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的确,要了解名著,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比起一部厚厚的名著,来得更轻松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但看了那些电视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那些不喜欢读名著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同学,看了一些名著电视剧以后,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人物和故事。
有人会说,学生看电视的效果比不上看原著。这话不假。问题是,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原著,如果再不看电视,不是更糟糕吗?这些学生从电视中了解名著,不是也好吗?而对于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看了电视剧后,就更能激发他们读名著的愿望。特别是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本来学生的阅读障碍就是原著中有很多人名难认难记,但看过电视后,大大提高了名著阅读的效率。
三、巧用生活素材广种博收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名著的外延和生活外延也相等。其实,只要留心,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名著的影子。比如一些民间俗语“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等,都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经常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名著的各种信息,让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滋润名著的田园。
另外,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动漫、连环画中也有很多是对名著的戏说。什么《大话三国》《大话西游》《大话红楼》,什么《水浒外传》《后西游记》,什么《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些作品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究其原因,无非是作品轻松调侃的笔调,幽默有趣的情节,令学生在紧张学习的闲暇之余,捧腹大笑,消除烦恼。大多数学生把这些作品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但我认为,如果引导得当,就可以把这种作品变作学生阅读名著的钥匙。
一次课间休息,我无意间看到一大群学生在听一位男生眉飞色舞的讲述,就站在后面倾听:话说张飞在公交车上丢了手机,对着小偷大吼一声:把手机拿出来!结果全车人吓得都把手机拿了出来,张飞挑了一部最好的,扬长而去。诸葛亮丢了手机,伤心之余,写了一篇《丢机表》,没想到在全国获得了大奖,奖励5000元奖金,外加一部最新款手机,因祸得福。刘备丢了手机,居然大哭,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自己的手机送给了他。曹操丢了手机后呢,他气急败坏,自言自语说,宁可我负天下,不叫天下负我,我要去抢!结果抢了十部手机回来……听到这里,我不禁带头鼓起掌来,还顺势启发学生:故事虽然荒诞,但对三国人物的性格刻画确实入木三分。刘备爱哭,张飞的嗓门吓人,诸葛亮的文笔好,关云长讲义气,曹操确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但他们都不会为丢一部手机而斤斤计较。他们做的,都是经天纬地的大事,这样编排他们,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接下来我给他们讲了一些三国人物的故事,建议他们去读读《三国演义》。
因为我不反对学生读这些QQ版名著,许多学生就带到学校来看,有疑难之处,还来问我。后来他们越读越有趣,靠着这种好奇心读了很多名著。
新课标对名著的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教师之幸,学子之福。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为虽然读名著的好处有目共睹,但读名著之路却漫长而曲折。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著的阅读也不例外,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绍兴县湖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