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朗读;掌握语言;审美教育;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重写作偏朗读训练的现象。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如教学《竹深处人家》,通过朗读描写竹景的句子,当风吹过竹海时,“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用了“推”“涌”“暗浪”等词语,表现竹海的“深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这种精彩、细致描绘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济南的冬天》一文,老舍先生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十分可爱。如把济南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城外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济南的水面、天空比作整块“空灵的蓝水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将景物拟人化,更令人感到亲切。如写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温情脉脉,非常动人。再如将山坡上缤纷的色彩,说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山腰的薄雪“忽然害了羞”,岸边垂柳还要在水中“照个影儿”通过朗读,品味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似乎情意绵绵、情态可掬的山水景物,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勇气》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美国伞兵第一次到法国妇女家避难时,就使得妇女的丈夫遭受德国兵的枪杀。当美国伞兵第二次逃跑在紧急关头重新回到法国妇女的家里,“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上看上一眼”她的行动同样快捷“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她一点没有想到自己的危险,想象“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的高大形象。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她面对这个给自己全家带来不幸与灾难的美国伞兵的第二次求救,她没有犹豫,回答的语言与第一次“哦,当然啦”。只多了一个字:“哦,当然啦。快!”语言越是简洁,就越能显出她的勇敢坚强,这种对正义事业表现出来的无私的支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对战争的痛恨中,在必胜的信念中得以升华的法国妇女的勇气显得更加美丽与高尚。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对法国妇女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同时,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和剖析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叮当,叮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使学生的感情与书本知识达到融合,并在朗读气氛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在教学中,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2005年5月第9次印刷
[2]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五期
[4]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二期
[5] 《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
收稿日期:2009-1-17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朗读;掌握语言;审美教育;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重写作偏朗读训练的现象。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如教学《竹深处人家》,通过朗读描写竹景的句子,当风吹过竹海时,“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用了“推”“涌”“暗浪”等词语,表现竹海的“深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这种精彩、细致描绘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济南的冬天》一文,老舍先生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十分可爱。如把济南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城外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济南的水面、天空比作整块“空灵的蓝水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将景物拟人化,更令人感到亲切。如写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温情脉脉,非常动人。再如将山坡上缤纷的色彩,说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山腰的薄雪“忽然害了羞”,岸边垂柳还要在水中“照个影儿”通过朗读,品味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似乎情意绵绵、情态可掬的山水景物,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勇气》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美国伞兵第一次到法国妇女家避难时,就使得妇女的丈夫遭受德国兵的枪杀。当美国伞兵第二次逃跑在紧急关头重新回到法国妇女的家里,“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上看上一眼”她的行动同样快捷“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她一点没有想到自己的危险,想象“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的高大形象。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她面对这个给自己全家带来不幸与灾难的美国伞兵的第二次求救,她没有犹豫,回答的语言与第一次“哦,当然啦”。只多了一个字:“哦,当然啦。快!”语言越是简洁,就越能显出她的勇敢坚强,这种对正义事业表现出来的无私的支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对战争的痛恨中,在必胜的信念中得以升华的法国妇女的勇气显得更加美丽与高尚。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对法国妇女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同时,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和剖析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叮当,叮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使学生的感情与书本知识达到融合,并在朗读气氛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在教学中,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2005年5月第9次印刷
[2] 《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五期
[4]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二期
[5] 《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
收稿日期:20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