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开发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通讯应用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微信处于绝对领先的情况下,无论连我(Line)、易信和还是阿里巴巴的来往都没有获得成功。而要和这些大公司展开竞争,瞬时社交应用秒视创始人周楷雯认为,如果拥有突破性的交互方式,这里或许还存在机会。
这位1992年出生的创业者目前是一名在校学生,他将秒视定位成一款基于熟人社交网络的即时通讯应用,在比如家人、朋友、闺蜜这种维度的圈子里互相晒生活。周楷雯承认,“对于创业团队来说,IM是体积非常庞大的产品,不太适合(创业团队)切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秒视这类新IM类产品的机会或是想象力在于—它可以用新奇的交互模式引发关注,吸引更愿意尝鲜的年轻用户,比如90后和00后群体,而秒视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所宣称的“这是目前点对点分享图片和视频最快的IM应用。”
目前,市场中的图片或是视频分享应用都分几步完成:开始需要点击相机按钮,下一步是滤镜效果选择,接着是打开好友列表,最后点击发送键。即便是Snapchat这类快速分享图片应用,它将用户界面直接设定为一个照片取景器,但仍然需要进行拍照、选择好友姓名、发送3个步骤。
但秒视这类瞬时社交将分享过程缩短为1个步骤。在登录之后,用户界面上部是取景器,下部是最常联系的12个好友圆形头像,没有拍照按钮,点击好友头像就给对方发出照片,长按好友头像多久就会发送同样时长的视频,虽然最长的视频只有15秒。
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更像是一个推送平台,整个界面简单得没有输入键盘和发送框,如果需要更多说明,用户可以在发送照片之前点击添加文字将其呈现在取景器界面上。这个广州初创团队并没有公布目前的用户数量,但是透露用户平均每人每天发送超过30条图片和视频,二者的比例大约在2:1。“这样就变成可以不停发东西,”周楷雯说,“我们自己都会有明显的区别,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会是一本正经的,但在秒视上呈现的内容比较碎碎念,各种废话,聊天形式可以是各种卖萌、装傻、扮囧。”
今年上半年,在阅后即焚、匿名社交、YO通知平台应用之后,“一触即发”的瞬时社交掀起了一股热潮。瞬时社交开始于一款名为Taptalk的应用,由一支德国柏林的4人团队在5月推出。几个月后,Facebook甚至山寨了Taptalk一部分功能,做了自己的新瞬时社交应用Slingshot。这只是开始。随后3个月内,跟风名单还新增了Mirage,这是Yo开发公司Mobli推出的同类产品,国内市场则有Blink、咔嚓和Biu。
在“捧红”了Yo这款社交应用后,Product Hunt创始人Ryan Hoover在Twitter发帖说,Mirage、Slingshot这类瞬时社交应用将会带动新的风潮。
周楷雯承认秒视的交互界面设计和部分功能受到了Taptalk的启发。今年5月在第一次使用Taptalk后,90后的周楷雯对它的交互设计赞不绝口,“像是终于有一个东西让你突然吸了一口气新鲜空气的感觉。”
秒视的第一个版本开发只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当时的团队只有3个人,周楷雯负责产品开发,余下两名员工负责UI设计和市场推广。从大一开始,周楷雯就帮外包公司做应用开发,他本身也独立开发过两款应用,一款名叫Plan的计划整理应用,另一款Catch是基于LBS的真人大富翁社交应用,但都没有进入到商业化尝试,不过Catch项目帮助他获得了广州一位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也是现在秒视的投资者。
在产品的最初形态上,周楷雯希望围绕熟人社交展开,在通过邮箱验证码注册之后,可以从用户手机通讯录和微信好友两种方式邀请联系人,在这个基础上,每一张图片分享会显示发图人所在的地点、附近天气情况和温度,当发图人的手机电量过低时,会在图片上出现一个低电符号。“即使发图的信息量不大,但是知道的信息会很多。”周楷雯说。
相对于其他同类瞬时社交产品,秒视对待信息处理有着严格的时效性—每张图片仅有数秒的查看时间,视频只能看一次,即便是错过查看,这些信息也会自动执行“阅后即焚”。秒视希望还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一般生活中的对话是,我说完了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听的时候才会带着一个更认真的心态去听。”秒视会在所有未查阅信息上出现一个红色勾型的确认符号,视频可以不停地重复播放,一旦用户按下了确认收看,这些查阅过的信息才会消失。
在8月初上线后,以输入邮箱验证码注册的方式就遇到了挑战。一部分用户反馈因为网络延迟不能及时收到验证码,另一部分用户干脆就没有绑定邮箱。
秒视考虑之后改成了邮箱直接注册。另一个被舍去的功能是滑动群发,将发送对象的圆形头像用类似手机锁屏的滑动解码动作串联起来,松开之后便会群发照片,这看上去很酷,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每次群发都要滑动,这让快速发图变得缓慢,而秒视的初衷是要做最快的分享应用。
这类新兴即时通讯应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让更多的新用户知道。寻找种子用户是秒视在上线半年内的另一个重点。对于种子用户的定义,周楷雯认为并不会来自广告或是应用分发渠道带来的用户,缺乏早期的市场教育,这类用户很难真的转化为产品用户。秒视的办公室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内,附近的咖啡厅成为了他们接触用户最常出现的地点。“如果他使用秒视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东西太酷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种子用户。”周楷雯说。
在这个过程中,周楷雯发现种子用户分布特征鲜明,偏向年轻的学生或是老人,中间年纪的职业人士成了相对的顽固派,这个群体常会问他们:“你为什么不像微信那样发图,为什么不像微信那样可以看记录?”
周楷雯觉得这也是在市场早期阶段用户会出现的正常反馈,他们总会试图把新兴IM变成他们熟悉使用的IM。这让周楷雯注意到秒视需要在使用引导上添加更详细的讲解,在改进第3个版本的时候,秒视在使用教程上做了更多提示,但在其他功能上并没有做修改,“我们做的最大决定是不能往后退,变成老的社交工 具。”
今年9月同类型产品Blink获得了1600万美元A轮融资,不过风险投资的青睐并不能说明什么。秒视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大用户基数将决定该公司的最终价值,毕竟以新奇玩法吸引早期用户的成功总是稍纵即逝。各家社交应用在保持用户增长上都困难重重,看看Path的经历就知道了。这款定位在熟人社交的移动应用到了2012年年底发现用户数持续在1000万,当没有办法继续增长后,他们放开了联系人数的限制,允许内容同步转发到Facebook、Twitter这类泛社交平台,加入了阅后即焚,和最初的熟人社交定位渐行渐远。
周楷雯没有透露秒视未来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秒视团队现在仍需将主要精力放在优化产品本身,即将上线的第4个版本,秒视会加入“二度人脉”的推荐功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才是竞争的开 始。
这位1992年出生的创业者目前是一名在校学生,他将秒视定位成一款基于熟人社交网络的即时通讯应用,在比如家人、朋友、闺蜜这种维度的圈子里互相晒生活。周楷雯承认,“对于创业团队来说,IM是体积非常庞大的产品,不太适合(创业团队)切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秒视这类新IM类产品的机会或是想象力在于—它可以用新奇的交互模式引发关注,吸引更愿意尝鲜的年轻用户,比如90后和00后群体,而秒视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所宣称的“这是目前点对点分享图片和视频最快的IM应用。”
目前,市场中的图片或是视频分享应用都分几步完成:开始需要点击相机按钮,下一步是滤镜效果选择,接着是打开好友列表,最后点击发送键。即便是Snapchat这类快速分享图片应用,它将用户界面直接设定为一个照片取景器,但仍然需要进行拍照、选择好友姓名、发送3个步骤。
但秒视这类瞬时社交将分享过程缩短为1个步骤。在登录之后,用户界面上部是取景器,下部是最常联系的12个好友圆形头像,没有拍照按钮,点击好友头像就给对方发出照片,长按好友头像多久就会发送同样时长的视频,虽然最长的视频只有15秒。
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更像是一个推送平台,整个界面简单得没有输入键盘和发送框,如果需要更多说明,用户可以在发送照片之前点击添加文字将其呈现在取景器界面上。这个广州初创团队并没有公布目前的用户数量,但是透露用户平均每人每天发送超过30条图片和视频,二者的比例大约在2:1。“这样就变成可以不停发东西,”周楷雯说,“我们自己都会有明显的区别,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会是一本正经的,但在秒视上呈现的内容比较碎碎念,各种废话,聊天形式可以是各种卖萌、装傻、扮囧。”
今年上半年,在阅后即焚、匿名社交、YO通知平台应用之后,“一触即发”的瞬时社交掀起了一股热潮。瞬时社交开始于一款名为Taptalk的应用,由一支德国柏林的4人团队在5月推出。几个月后,Facebook甚至山寨了Taptalk一部分功能,做了自己的新瞬时社交应用Slingshot。这只是开始。随后3个月内,跟风名单还新增了Mirage,这是Yo开发公司Mobli推出的同类产品,国内市场则有Blink、咔嚓和Biu。
在“捧红”了Yo这款社交应用后,Product Hunt创始人Ryan Hoover在Twitter发帖说,Mirage、Slingshot这类瞬时社交应用将会带动新的风潮。
周楷雯承认秒视的交互界面设计和部分功能受到了Taptalk的启发。今年5月在第一次使用Taptalk后,90后的周楷雯对它的交互设计赞不绝口,“像是终于有一个东西让你突然吸了一口气新鲜空气的感觉。”
秒视的第一个版本开发只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当时的团队只有3个人,周楷雯负责产品开发,余下两名员工负责UI设计和市场推广。从大一开始,周楷雯就帮外包公司做应用开发,他本身也独立开发过两款应用,一款名叫Plan的计划整理应用,另一款Catch是基于LBS的真人大富翁社交应用,但都没有进入到商业化尝试,不过Catch项目帮助他获得了广州一位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也是现在秒视的投资者。
在产品的最初形态上,周楷雯希望围绕熟人社交展开,在通过邮箱验证码注册之后,可以从用户手机通讯录和微信好友两种方式邀请联系人,在这个基础上,每一张图片分享会显示发图人所在的地点、附近天气情况和温度,当发图人的手机电量过低时,会在图片上出现一个低电符号。“即使发图的信息量不大,但是知道的信息会很多。”周楷雯说。
相对于其他同类瞬时社交产品,秒视对待信息处理有着严格的时效性—每张图片仅有数秒的查看时间,视频只能看一次,即便是错过查看,这些信息也会自动执行“阅后即焚”。秒视希望还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一般生活中的对话是,我说完了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听的时候才会带着一个更认真的心态去听。”秒视会在所有未查阅信息上出现一个红色勾型的确认符号,视频可以不停地重复播放,一旦用户按下了确认收看,这些查阅过的信息才会消失。
在8月初上线后,以输入邮箱验证码注册的方式就遇到了挑战。一部分用户反馈因为网络延迟不能及时收到验证码,另一部分用户干脆就没有绑定邮箱。
秒视考虑之后改成了邮箱直接注册。另一个被舍去的功能是滑动群发,将发送对象的圆形头像用类似手机锁屏的滑动解码动作串联起来,松开之后便会群发照片,这看上去很酷,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每次群发都要滑动,这让快速发图变得缓慢,而秒视的初衷是要做最快的分享应用。
这类新兴即时通讯应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让更多的新用户知道。寻找种子用户是秒视在上线半年内的另一个重点。对于种子用户的定义,周楷雯认为并不会来自广告或是应用分发渠道带来的用户,缺乏早期的市场教育,这类用户很难真的转化为产品用户。秒视的办公室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内,附近的咖啡厅成为了他们接触用户最常出现的地点。“如果他使用秒视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东西太酷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种子用户。”周楷雯说。
在这个过程中,周楷雯发现种子用户分布特征鲜明,偏向年轻的学生或是老人,中间年纪的职业人士成了相对的顽固派,这个群体常会问他们:“你为什么不像微信那样发图,为什么不像微信那样可以看记录?”
周楷雯觉得这也是在市场早期阶段用户会出现的正常反馈,他们总会试图把新兴IM变成他们熟悉使用的IM。这让周楷雯注意到秒视需要在使用引导上添加更详细的讲解,在改进第3个版本的时候,秒视在使用教程上做了更多提示,但在其他功能上并没有做修改,“我们做的最大决定是不能往后退,变成老的社交工 具。”
今年9月同类型产品Blink获得了1600万美元A轮融资,不过风险投资的青睐并不能说明什么。秒视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大用户基数将决定该公司的最终价值,毕竟以新奇玩法吸引早期用户的成功总是稍纵即逝。各家社交应用在保持用户增长上都困难重重,看看Path的经历就知道了。这款定位在熟人社交的移动应用到了2012年年底发现用户数持续在1000万,当没有办法继续增长后,他们放开了联系人数的限制,允许内容同步转发到Facebook、Twitter这类泛社交平台,加入了阅后即焚,和最初的熟人社交定位渐行渐远。
周楷雯没有透露秒视未来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秒视团队现在仍需将主要精力放在优化产品本身,即将上线的第4个版本,秒视会加入“二度人脉”的推荐功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才是竞争的开 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