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嘉兴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探索,并在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关键词:应用能力培养;隐性教学环节
嘉兴学院是一所2000年新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03级学生起,通过设置隐性教学环节,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系统建立了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面向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面向实验室的开放方案等在内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本文主要介绍我校在探索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一、创新地方院校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1.地方院校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运行与保障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面对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在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尚不坚实。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快构建与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培养适应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对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嘉兴学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平台+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并实施“产学研结合,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鉴于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存在许多共性,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基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对于同类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创新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分析,从2005年起,学校在200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隐性教学环节必修学分制度,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运行和保障机制(见图1)。
1.设计并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将隐性教学环节必修学分纳入整体教学环节
学校从2003级本科生开始,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学习等隐性教学环节,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学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拿到相应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建立了一套面向全体学生的隐性学分实施方案,为学生获得隐性环节学分提供保障
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包括“经典阅读学分”、“学术讲座学分”、“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等在内的隐性学分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得隐性学分的途径,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隐性学分要求,也使得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1)设立“经典阅读学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2002年起,我校就开始在专业课教学中布置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做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随后在短学期学年论文写作中,也以原著阅读为主,要求按照论文格式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此后,读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周末读书小组活动已经坚持了多年。
在学校的倡导和支持下,原著阅读活动逐渐辐射和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生。围绕“大学精神、责任和荣誉、人生意义、青春与爱情、生存与勇气”等主题,组织专家选定了45部人文类、343部专业经典著作,作为首批推荐书目。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订学习细则,列出专业必读书目。随着系列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撰写的各类读书笔记达10万余篇。
(2)设立“学术讲座学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学校2005年设立“名人名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校友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制度化。近年共举办各类讲座375场次,听讲学生达5万余人次。2007年设立的“省身讲堂”系列讲座,是学校为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彰显大学精神,演绎和展现学术魅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开设的高层次人文讲坛。遵循“人文性、学术性、开放性”的原则,融科学于人文,汇旧学于新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高地。自2007年9月第一讲开讲以来,先后有14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作客“省身讲堂”,听讲师生达7000多人次。
(3)设立“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省级10个重要学科竞赛为基础,组建了学生科技社团,集聚了一批学生科技竞赛积极分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与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孵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新苗计划项目等省级学生科研项目一起,形成搭配合理的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宽广的平台。
(4)设立“技能学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去向,推荐了一批相关的专业任职资格证书目录,鼓励有意向的学生报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对取得合格证书者,给予一定的学分。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参加各类职业任职资格证书考核,增强了应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
3.建立了一套学生隐性学分考核方案,保证了隐性学分的认定规范有序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培训活动,学校出台了《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并设计了《大学生隐性学分登记手册》,学生入学时人手一册。借助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对学生获得的隐性学分适时进行登记,教务处、各学院负责进行认定。毕业审核时,根据隐性学分登记手册进行隐性学分的最终认定,只有达到最低要求才能毕业。对超出最低要求的隐性学分,也设计了学分替代方案。
4.建立了一套面向教师的考核方案,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隐性教学环节的指导
在隐性环节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的大力指导和辛勤投入。为此,学 校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明确了导师的条件、职责和考核等内容。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指导方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人事分配制度中,设立非教学工作量,对教师在正常教学计划之外,从事面向学生教育教学的工作,给予工作量认定。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竞赛等方面的奖励力度,给予科研积分奖励。通过一系列措施,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师积极从事学生隐性教学环节指导。与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相关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过程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列为2005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
5.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开放方案,保证了隐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条件的需求
学校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出台了《嘉兴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设立了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各实验室都先后制定开放细则,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网上实验预约系统,面向学生开放。面向部分优秀学生开放选做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面向学科竞赛、面向大学生研究训练(SRT)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项目开放,为隐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条件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创新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学校2003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隐性教学环节,规定隐性学分为必修学分,并从2003级学生开始执行至今,已有5届1.5万名学生实施该方案。其中在2007、2008两届2906名本科毕业生中已进行学分审核,全部达到了隐性学分规定要求。累计获得隐性学分9909学分,平均为3.41学分,最高的学生拿到了11学分。学生获得各类技能证书1214份,主持完成SRT资助项目52项。
1.通过隐性学分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学习等隐性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学分中,把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全校隐性教学环节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参与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同时,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需要。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拓展,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了他们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位于浙江省同类院校前列。
2.通过隐性学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风建设
“名人名家进校园”和“省身讲堂”等系列学术讲座的开设,必读书目制度和阅读经典原著活动的开展,学生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实验、科技社团等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动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风建设。
3.构建了一套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完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系统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隐性教学环节实施计划、考核机制,面向教师的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面向实验室的开放方案等,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之路,解决了隐性学分难考核、教师指导难保证、实验条件难保障等阻碍第二课堂顺利实施的难题,因而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关键词:应用能力培养;隐性教学环节
嘉兴学院是一所2000年新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03级学生起,通过设置隐性教学环节,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系统建立了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面向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面向实验室的开放方案等在内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本文主要介绍我校在探索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一、创新地方院校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1.地方院校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运行与保障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面对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在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尚不坚实。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快构建与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培养适应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对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嘉兴学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平台+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并实施“产学研结合,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鉴于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存在许多共性,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基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对于同类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创新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分析,从2005年起,学校在200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隐性教学环节必修学分制度,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运行和保障机制(见图1)。
1.设计并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将隐性教学环节必修学分纳入整体教学环节
学校从2003级本科生开始,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学习等隐性教学环节,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学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拿到相应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建立了一套面向全体学生的隐性学分实施方案,为学生获得隐性环节学分提供保障
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包括“经典阅读学分”、“学术讲座学分”、“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等在内的隐性学分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得隐性学分的途径,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隐性学分要求,也使得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1)设立“经典阅读学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2002年起,我校就开始在专业课教学中布置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做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随后在短学期学年论文写作中,也以原著阅读为主,要求按照论文格式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此后,读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周末读书小组活动已经坚持了多年。
在学校的倡导和支持下,原著阅读活动逐渐辐射和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生。围绕“大学精神、责任和荣誉、人生意义、青春与爱情、生存与勇气”等主题,组织专家选定了45部人文类、343部专业经典著作,作为首批推荐书目。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订学习细则,列出专业必读书目。随着系列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撰写的各类读书笔记达10万余篇。
(2)设立“学术讲座学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学校2005年设立“名人名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校友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制度化。近年共举办各类讲座375场次,听讲学生达5万余人次。2007年设立的“省身讲堂”系列讲座,是学校为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彰显大学精神,演绎和展现学术魅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开设的高层次人文讲坛。遵循“人文性、学术性、开放性”的原则,融科学于人文,汇旧学于新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高地。自2007年9月第一讲开讲以来,先后有14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作客“省身讲堂”,听讲师生达7000多人次。
(3)设立“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省级10个重要学科竞赛为基础,组建了学生科技社团,集聚了一批学生科技竞赛积极分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与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孵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新苗计划项目等省级学生科研项目一起,形成搭配合理的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宽广的平台。
(4)设立“技能学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去向,推荐了一批相关的专业任职资格证书目录,鼓励有意向的学生报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对取得合格证书者,给予一定的学分。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参加各类职业任职资格证书考核,增强了应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
3.建立了一套学生隐性学分考核方案,保证了隐性学分的认定规范有序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培训活动,学校出台了《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并设计了《大学生隐性学分登记手册》,学生入学时人手一册。借助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对学生获得的隐性学分适时进行登记,教务处、各学院负责进行认定。毕业审核时,根据隐性学分登记手册进行隐性学分的最终认定,只有达到最低要求才能毕业。对超出最低要求的隐性学分,也设计了学分替代方案。
4.建立了一套面向教师的考核方案,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隐性教学环节的指导
在隐性环节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的大力指导和辛勤投入。为此,学 校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明确了导师的条件、职责和考核等内容。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指导方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人事分配制度中,设立非教学工作量,对教师在正常教学计划之外,从事面向学生教育教学的工作,给予工作量认定。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竞赛等方面的奖励力度,给予科研积分奖励。通过一系列措施,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师积极从事学生隐性教学环节指导。与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相关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过程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列为2005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
5.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开放方案,保证了隐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条件的需求
学校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出台了《嘉兴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设立了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各实验室都先后制定开放细则,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网上实验预约系统,面向学生开放。面向部分优秀学生开放选做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面向学科竞赛、面向大学生研究训练(SRT)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项目开放,为隐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条件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创新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学校2003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隐性教学环节,规定隐性学分为必修学分,并从2003级学生开始执行至今,已有5届1.5万名学生实施该方案。其中在2007、2008两届2906名本科毕业生中已进行学分审核,全部达到了隐性学分规定要求。累计获得隐性学分9909学分,平均为3.41学分,最高的学生拿到了11学分。学生获得各类技能证书1214份,主持完成SRT资助项目52项。
1.通过隐性学分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学习等隐性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学分中,把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全校隐性教学环节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参与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同时,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需要。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拓展,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了他们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位于浙江省同类院校前列。
2.通过隐性学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风建设
“名人名家进校园”和“省身讲堂”等系列学术讲座的开设,必读书目制度和阅读经典原著活动的开展,学生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实验、科技社团等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动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风建设。
3.构建了一套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完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系统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隐性教学环节实施计划、考核机制,面向教师的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面向实验室的开放方案等,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功之路,解决了隐性学分难考核、教师指导难保证、实验条件难保障等阻碍第二课堂顺利实施的难题,因而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