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2年。
56岁的约翰·康斯太勃尔带着他的作品《滑铁卢桥开放》参加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画展。此时康斯太勃尔在画坛也算是举足轻重。和他同样参加此次画展的,还有大他一岁的、才华横溢、与他差不多地位的威廉·透纳。他们俩同为风景画画家,而且年龄相仿,却一直在互相较劲。这次,他们的参展画作被放到了一起……
2014年。
妈妈在我的百般央求下,终于同意带我去英国。于是,我终于得以站在泰特美术馆里,亲眼看看当年康斯太勃尔和透纳的参展画作《滑铁卢桥开放》和《海勒富特斯勒斯》。美术馆将这两幅画像当年那样相邻并挂,十分遵从历史。我走到这两幅画前,以一个舒服的姿势站着,托着双肘,保持着一定恰当的适宜的距离,仔细端详起这两幅画。我先看《滑铁卢桥开放》。遮掉画大半部分的云充分表现了康斯太勃尔在画云彩上的高超技艺,画面左侧的树木则运用了康斯太勃尔的独门绝技——“康斯太勃尔的雪花“,也就是在叶子上点上些许白点,营造出树叶在光大照射下熠熠生辉的样子。整体上,画看上去有种”康斯太勃尔式“的恬静。
我又将视线转向透纳的《海勒富特斯勒斯》。透纳与康斯太勃尔一样,也使用了自己颇有特色的笔触。他在这幅画里,运用了他惯用的大自然与人类的对比,用人类的渺小,衬托出大自然的狂野。他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微波泛起的海。
如将这两幅画分开来看,实在分不出胜负。每幅画都有它独树一帜的地方,同样之美,又同样之野,正因此而难以比较。
可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呢?
我往后走了几小步,得以将两幅画在不移动身体的情况下,一览无遗。我将两者在一起比较,就再也无法客观地分析了,因为,我不仅第一感觉透纳的画远胜于康斯太勃尔的,而且左看右看,换了好几个角度看,都只有一个结论——透纳的画远胜于康斯太勃尔的画。
我闭上眼,将脸埋到掌心里,又抬起头,深呼吸了几下,使自己冷静下来。我又将视线移回了画作。
两幅画的布局十分相似,画面里又都有船和海,两者笔触一样细腻和老练……我绕进了一个思维的死胡同。于是我便转念一想:西方画家——特别是风景画家和印象派——擅长画光与色彩,通常,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物体,只要与画面四周的色调严重不符时,就对画的灵活性与生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顺着这个思路,在透纳的《海勒富特斯勒斯》的下部发现了一个红色的小浮标。我用手腾空遮掉这个浮标,两幅画就不相上下了。而就是这个浮标,使透纳的画一下子生动起来,使《滑铁卢桥开放》变得老套而笨拙。
1832年。
透纳在画作展出前,来到画馆。在康斯太勃尔的画前伫立良久,举起画笔,沾上红色颜料,在自己的画上加上一个浮标,随后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没过多久,康斯太勃尔也进来了。他走到自己画前,嘴唇颤抖起来,眼睛紧盯着透纳画上那还未干透的崭新的红色浮标。
颤抖的嘴唇里吐出一句话:“他来过了。”随后又加了一句:
“他还放了一枪。”
2014年。
我仍然站在两幅画去,恍惚间,似乎还看得到透纳自若的微笑,和康斯太勃尔惊愕的神情。
56岁的约翰·康斯太勃尔带着他的作品《滑铁卢桥开放》参加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画展。此时康斯太勃尔在画坛也算是举足轻重。和他同样参加此次画展的,还有大他一岁的、才华横溢、与他差不多地位的威廉·透纳。他们俩同为风景画画家,而且年龄相仿,却一直在互相较劲。这次,他们的参展画作被放到了一起……
2014年。
妈妈在我的百般央求下,终于同意带我去英国。于是,我终于得以站在泰特美术馆里,亲眼看看当年康斯太勃尔和透纳的参展画作《滑铁卢桥开放》和《海勒富特斯勒斯》。美术馆将这两幅画像当年那样相邻并挂,十分遵从历史。我走到这两幅画前,以一个舒服的姿势站着,托着双肘,保持着一定恰当的适宜的距离,仔细端详起这两幅画。我先看《滑铁卢桥开放》。遮掉画大半部分的云充分表现了康斯太勃尔在画云彩上的高超技艺,画面左侧的树木则运用了康斯太勃尔的独门绝技——“康斯太勃尔的雪花“,也就是在叶子上点上些许白点,营造出树叶在光大照射下熠熠生辉的样子。整体上,画看上去有种”康斯太勃尔式“的恬静。
我又将视线转向透纳的《海勒富特斯勒斯》。透纳与康斯太勃尔一样,也使用了自己颇有特色的笔触。他在这幅画里,运用了他惯用的大自然与人类的对比,用人类的渺小,衬托出大自然的狂野。他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微波泛起的海。
如将这两幅画分开来看,实在分不出胜负。每幅画都有它独树一帜的地方,同样之美,又同样之野,正因此而难以比较。
可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呢?
我往后走了几小步,得以将两幅画在不移动身体的情况下,一览无遗。我将两者在一起比较,就再也无法客观地分析了,因为,我不仅第一感觉透纳的画远胜于康斯太勃尔的,而且左看右看,换了好几个角度看,都只有一个结论——透纳的画远胜于康斯太勃尔的画。
我闭上眼,将脸埋到掌心里,又抬起头,深呼吸了几下,使自己冷静下来。我又将视线移回了画作。
两幅画的布局十分相似,画面里又都有船和海,两者笔触一样细腻和老练……我绕进了一个思维的死胡同。于是我便转念一想:西方画家——特别是风景画家和印象派——擅长画光与色彩,通常,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物体,只要与画面四周的色调严重不符时,就对画的灵活性与生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顺着这个思路,在透纳的《海勒富特斯勒斯》的下部发现了一个红色的小浮标。我用手腾空遮掉这个浮标,两幅画就不相上下了。而就是这个浮标,使透纳的画一下子生动起来,使《滑铁卢桥开放》变得老套而笨拙。
1832年。
透纳在画作展出前,来到画馆。在康斯太勃尔的画前伫立良久,举起画笔,沾上红色颜料,在自己的画上加上一个浮标,随后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没过多久,康斯太勃尔也进来了。他走到自己画前,嘴唇颤抖起来,眼睛紧盯着透纳画上那还未干透的崭新的红色浮标。
颤抖的嘴唇里吐出一句话:“他来过了。”随后又加了一句:
“他还放了一枪。”
2014年。
我仍然站在两幅画去,恍惚间,似乎还看得到透纳自若的微笑,和康斯太勃尔惊愕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