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互助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互助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互助学习的实践,结合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方式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对互助学习的认识
互助学习是把互助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互助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或团队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方法。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互助学习存在的问题
案例:我曾听过《二氧化碳的制取》这节课,教师采用互助学习模式。课堂上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给了很多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互助,共同体验二氧化碳制取的过程。结果实验室里热闹非凡,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看着实验器材不知所措,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不是互相嬉闹,就是看“表演”,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用个别器材体验体验二氧化碳制取的过程,多数连一套装置也没完成。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互助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原因是教师对互助学习不太了解,加上茫然无处借鉴,于是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小组互助讨论,表演,动手操作,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所谓学生的互助学习只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能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小组互助学习只做为适应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必备形式,错误地认为没有小组互助学习就不是课改课,忽略了其实质。
2.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
在互助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很注重自己的课时任务的完成,而较少关心或指导互助学习小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则更少过问。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类似“案例”中学生互助学习的那种状态:忙的瞎忙,闲的很闲,闹的很闹,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教师对互助学习目标认识不足。其次,受传统评价观影响,教师往往把自己置身于互助学习之外,缺乏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索的体验,只对互助学习的结果做评价,这样,教师就很难认识到目标定位、任务分工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参与互助学习,才能对小组互助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3.以群体讨论来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意识。这样的小组互助学习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了对问题思考的权利,导致他们只有静观坐听的份,成了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使教师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热热闹闹的小组互助学习,掩盖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互助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互助学习。
三、促成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助学习的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地组建互助学习小组
老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中需挑选一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互助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方法,完成小组学习任务,遇到互助学习时,只要前排同学转过身,即可和另外三人构成圈状分布,讨论极为方便,从而提高互助实效。
2.互助学习的内容选取和目标确定要合适
互助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互助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活动前要对小组在活动时提出具体要求,对小组成员的发言做好记录,这样就使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始终在教师的掌握和调控中,突出了实效性。
3.及时、合理地对小组互助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互助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比如在批改作业、小测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预习情况、作业情况、复习情况、学生质疑情况,以“教师口头表扬“、“小组掌声”、“一只铅笔”“奖状”等进行鼓励。
总之,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能力,给学生较多参与讨论分析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互助,在互助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汲取,在汲取中学会创新,这也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
一、对互助学习的认识
互助学习是把互助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互助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或团队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方法。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互助学习存在的问题
案例:我曾听过《二氧化碳的制取》这节课,教师采用互助学习模式。课堂上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给了很多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互助,共同体验二氧化碳制取的过程。结果实验室里热闹非凡,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看着实验器材不知所措,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不是互相嬉闹,就是看“表演”,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用个别器材体验体验二氧化碳制取的过程,多数连一套装置也没完成。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互助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原因是教师对互助学习不太了解,加上茫然无处借鉴,于是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小组互助讨论,表演,动手操作,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所谓学生的互助学习只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能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小组互助学习只做为适应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必备形式,错误地认为没有小组互助学习就不是课改课,忽略了其实质。
2.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
在互助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很注重自己的课时任务的完成,而较少关心或指导互助学习小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则更少过问。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类似“案例”中学生互助学习的那种状态:忙的瞎忙,闲的很闲,闹的很闹,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教师对互助学习目标认识不足。其次,受传统评价观影响,教师往往把自己置身于互助学习之外,缺乏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索的体验,只对互助学习的结果做评价,这样,教师就很难认识到目标定位、任务分工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参与互助学习,才能对小组互助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3.以群体讨论来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意识。这样的小组互助学习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了对问题思考的权利,导致他们只有静观坐听的份,成了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使教师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热热闹闹的小组互助学习,掩盖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互助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互助学习。
三、促成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助学习的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地组建互助学习小组
老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中需挑选一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互助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方法,完成小组学习任务,遇到互助学习时,只要前排同学转过身,即可和另外三人构成圈状分布,讨论极为方便,从而提高互助实效。
2.互助学习的内容选取和目标确定要合适
互助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互助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活动前要对小组在活动时提出具体要求,对小组成员的发言做好记录,这样就使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始终在教师的掌握和调控中,突出了实效性。
3.及时、合理地对小组互助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互助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比如在批改作业、小测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预习情况、作业情况、复习情况、学生质疑情况,以“教师口头表扬“、“小组掌声”、“一只铅笔”“奖状”等进行鼓励。
总之,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能力,给学生较多参与讨论分析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互助,在互助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汲取,在汲取中学会创新,这也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