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国有基础建设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产生了优胜劣汰,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体制以及经营方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在国有企业中“管理”的地位凸显重要。而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基本知识在新的国际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于促进国有基础建设企业与时俱进、永葆动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阐述这种关系。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国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不断改革完善,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基建市场发展要求,一些弊端逐步凸显出来。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利润稳步增长,加强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精细化管理概念的产生、发展
管理(management)是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史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9版),第七页]。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是适应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促使21世纪50年代的日本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即: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运行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大幅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二战后,日本经济由于受到美国扶持,得到高速发展。日本本身资源严重匮乏,高度依赖原料进口,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发展节约型经济、提高管理水平便成为提高生产效益的突破口。“精细化管理”理论便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形成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精细化管理对于日本经济在50——70年代经济腾飞起了重大作用:一方面其科学的生产规划以及紧密的工序衔接大大节省了资源投入,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对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其细致而严谨的管理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质量优于同类厂家的机械化批量产品,从而为日本产品赢得了“高、精、尖”而优质的口碑,无形中为产品增添了附加产值。日本企业吸取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P即plan,就是计划;D即do,就是执行;A即action,就是行动和改善),并把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因此获得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成功[张虹.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J].石河子大学,2009]。通过精细化管理为其经济带来的“开源节流”效应,使得日本在战后短时间内恢复并强大起来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均产值一度超过美国。
二、當前基础建设行业面临发展的方向与所面临的困境
(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经营的基本形势及未来经营方向
1、当前国际国内基础建设经济形势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给世界金融、债券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自经济危机爆发5年以来,世界经济仍未完全复苏,通货紧缩严重。投资放缓,经济动力不足,基础建设市场萧条。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为了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内需,政府投出四万亿进入基础建设市场,希冀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拉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以克服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四万亿投资进入基础建设市场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发展,同时拉动了第二产业链的刚性需求,使得在经济危机某段时间国内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四万亿的热钱短时间内流入市场却引发了较大程度的通货膨胀,在最近几年内物价涨幅较大,CPI指数飙升。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国家大幅减少对以高铁为首的基建工程的投资,提高银行贷款限制减少资金流入,同时对全国范围内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检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调控,致使部分施工项目纷纷下马,加之铁道部“上必须,保已建,慎投资”的铁路建设策略使得铁路建筑行业发展步履维艰。
2、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方向
①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
改革开放以来,为使沿海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大力倾向沿海地区,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里,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联动的网络结构。公路早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高速公路密集度和人均标准已与发达国家水平接近,高铁建设甚至在速度上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王梦恕.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J].2010.5]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多为地势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对隧道、涵洞、桥梁固有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因为国家长期致力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使得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一定程度上趋于饱和,传统的铁路、公路建设刚性需求不大,经营开发价值相对不高。
②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扩大
随着东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此期间,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加之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为主,对隧道、桥梁需求量大,综合以上原因西部大开发虽距今已有十多年,但是西部地区交通基建市场依旧广阔。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且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长度等平均值仍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③城市化发展带来新的市政工程市场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有三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中国城市化特征描述、分析与评价[J].周毅.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进而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提高。[仅从人口方面而言,我国城镇人口自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2-34](数据显示城市增长)而与城市化发展相伴随的,便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轻轨、立交、地下商场、人行天桥、城市改造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在新兴城市或重庆之类重点支持的大城市的市政资金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因为受地方政府支持,往往在资金和政策上较以往铁路项目获得更多的支持。所以,市政工程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④新兴工程——基础建设行业的曙光
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目前在基建行业出现了以地下物资储备库、海底隧道、海底光缆铺设、跨海大桥等新兴工程。
地下物资储备库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生物燃料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这些能源的供应便与国家的经济稳定、国防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建造了许多大型地下物质储备库用于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储备,以应对在突发事件中的能源供应。在这方面,中国起步较晚,随着国力的逐步提高,能源战略储备也逐渐进入决策执行阶段。目前中国许多地方在兴建地下能源储备库,譬如我中铁隧道一处有限公司承建的黄岛LPG项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和日益膨胀的能源消耗量使得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目前中国石油供应主要依赖中东波斯湾地区产油国,通过海运穿过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等高风险地区,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要充分保证经济和国防安全,进行能源战略物资储备将是政府未来重点建设的工程。
海底隧道、海底光缆铺设、跨海大桥等新兴工程。则是随着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94年5月6日,英法之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Eurotunnel)早已贯通,其便捷、舒适的优点打开了海底隧道这一潜在市场。跨海大桥在较短海域之间也是屡见不鲜。譬如澳门的澳凼大桥等。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km,岛屿众多,海底隧道、光缆、跨海大桥将是未来基础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从行业管理角度分析当前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1、经营方式是以粗放地投入大量生产资料为途径
目前国有基建行业效益的获取主要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生产资料投入而取得。在当前国内基础建设行业,由于相对垄断、起步较晚、国家重工业水平较低等原因,生产过程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在过去该类企业效益的获得主要是依托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依靠兴建更多工程、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来实现。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国内人力成本提高等原因,基建行业面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利润逐年下滑的困境。国有企业规模受到有关规定的制约、国内基建市场供需平衡,使得基建企业亦不能依靠无限扩大企业规模来保证利润增长率。
2、基建行业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基建行业因为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原因造成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基建行业受其工作内容的原因,工作地点通常是远离城市的地方,生活条件较差,而且受工程建设调动影响经常变更工作地点,职工无法照顾其家庭。从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而言,基建行业与目前新兴的其他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与城市的服务行业相比较都处于劣势。此外,某些国有基建行业不重视科技,凭经验办事,不尊重人才也是造成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3、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经营思想滞后
在工程项目内部,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一线工人中拔擢担任领导的,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按照经验办事,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低;其次经营思想落后,创造效益不是依靠科学有序的管理而是依靠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
4、传统计划经济遗留的沉疴痼疾
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国有企业,往往缺乏竞争意识。在建设机构基层单位中仍旧存在搭便车效益[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这种行为在国有企业中主要体现为吃“大锅饭”行为。]。更有甚者,部分管理者在与协作方工作中存在“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这些桎梏极大地约束了国有基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对当前形势下国有基建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精细化管理,建设集约型经济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之路
如前文所述,当前生产资料与人类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基建行业利润变薄。传统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依靠偷工减料等违法犯罪手段获取利润的方式以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要获得经济效益,使企业长足有效发展必须依靠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要求将生产分解为一个个细微的、可以量化并顺利实施的过程,再通过紧密的过程衔接,科学的规划安排加以整合。这样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无效操作,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精细化管理的深化应用,便于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交底应用,促进企业经营面扩大。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精细化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要依靠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细化分解管理目标,减少资源消耗和人力成本,进而达到资源节约、效益提高的目的。对于国有基建企业而言,精细化管理减少能耗体现了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依靠提高收益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又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自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国有企业,在竞争力方面始终是个短板。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近年来竞争越来越大,突出体现中央基建企业与地方基建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国有基建企业内部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其生存之道,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国有基建企业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基建行业生产现状中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
受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受到资金因素的影响愈来愈大。业主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在宏观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之后,国家调整了基建市场的政策,一方面减少了对基建工程的投资,另一方面限制了银行贷款。业主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使得在建项目生产资金严重匮乏,基层项目部往往拖欠了大量的工程款、劳务费,造成了一系列的法律诉讼风险;业主融资受到制约,便在基建市场广泛应用BT模式[BT是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更加剧了国有基建企业资金短缺。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获得更大的使用效益,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细化到每道工序、每个资金使用环节。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国有基建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并不断保持竞争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加强对基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教育,促使其转变思想,提高精细化管理意识
生产力三要素包括: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劳动者素质。物质决定意识,先进的、科学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精细化管理意识,而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建立,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基建企业管理者普遍知识水平匮乏,因此便应该一方面由人力资源部多组织培训、再教育,提高学历、持证津贴待遇,鼓励业余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各级管理人员开展精细化管理相关课程学习,提高其对精细化管理的知识和觉悟。只有提高了各級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生产过程实处。
转变基层管理人员传统创利意识。由于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加上基础建设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家对基建项目审计、安全质量监督存在较大漏洞,采用偷工减料曾经是创利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对安全质量要求的意识逐渐提高,加上近年来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愈发频繁,国家对安质的标准、监管力度大幅提高,严厉打击偷工减料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培训、再教育,促进其经营意识转变。
2、重视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做好安抚工作,避免人才流失
基建行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与新兴产业的差距,很容易导致人才流失。企业生存发展的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人才。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工作:
①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基层工作中注重对新到岗学生的培养、安置工作,使他们能够在基层工作岗位找到归属感。同时指定负责任的、道德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扎实过硬的老员工担任其导师,教导其工作,促进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完善劳务工转正、定职、提高待遇相关工作
扩大劳务工正式工群体,逐步放宽其限制,对优秀的技术人员要做好转正、定职相关工作,提高其待遇。
③不断推进基层负责人优胜劣汰制度
在基层岗位负责人中实行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推行优胜劣汰制度,一方面敢于裁汰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水平浅薄、道德品行欠缺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敢于启用新人,促进其发展。
④不断进行人员任用体制改革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加强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落实有重大作用。随着基建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质量、审计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风险因素会对基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为了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实现精细化管理,基建企业应从加强内部管理体系的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战略(strategy)是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正确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基本导向,对于精细化管理有效地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丰富完善企业文化内涵,加强企业内控凝聚力,是精细化管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内控管理文化要融入企业的整体文化构建中,与人力资源的薪酬、岗位制度有机结合。
最后,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精细化管理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企业的内控系统建设中,有利于实现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化的事情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摘自Yintl(长松咨询)精细化管理方法。]。
(三)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风险
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风险是精细化管理中重要的方面。在基建企业尤其是其基层项目的生产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分包合同管理长期存在,而且也是造成基建企业诉讼风险的主要来源。由于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以及认识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诸多合同管理上的法律风险,因此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必须做好合同管理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1、各级领导尤其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关于分包合同的法律法规,才能避免在与分包方的合同管理上处于不利地位。要懂得如何制定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要求与充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合同内容;采用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合同签订手段;懂得在相对方违约的情况下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在不触及法律的前提下如何变通而为企业获取更多收益等。
2、加强对分包队伍的审核,完善筛选机制
在分包队伍选择及模拟招标阶段,企业合同部必须对拟选定的队伍进行深入调查,充分掌握其内部组织管理模式、诚信度和施工业绩、资质等有关问题,由基层所有引荐分包队伍必须报公司法律事务部、合同部审查评估,由主要领导根据评估的风险进行选择打分,并做好相关记录。企业提高模拟招标透明度,严厉打击分包劣质行为、转包行为和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等不诚信的分包队伍,建立分包准入台账,对不合规范的分包企业登记备案。
3、强化分包过程监管,严厉打击私自变更合同行为、违法拖欠民工工资行为,不断完善分包合同
加强对分包企业履约过程监管,坚决杜绝“以包代管”行为和拖欠民工工资行为。重点监控分包合同履行中的安全质量、履约能力、进度管理、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严格按照招标要求和承诺兑现,及时足额收取履约保证金,嚴格资源验证、审查资信资料、先履行手续后进场施工等原则。对分包过程进行动态监管,杜绝履约中损害企业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私自变更合同内容行为,必要时诉诸法律;监督其对民工工资的发放,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建立“二次支付”制度[“二次支付制度”:如分包方不优先支付劳务工工资,则停止任何款项支付,要求各基层领导高度重视,全面清理,同时对分包方外欠自购材料款、设备租赁费进行动态掌握,防范因分包方欠款对项目带来的风险,如上访、举报、聚众闹事、合同纠纷和诉讼等。]。同时不断完善分包合同,确保其对分包面覆盖完全。采用缺陷淘汰制度,在必要时候裁汰履约能力匮乏的分包方,维护企业权益。
(四)建立法律风险数据库,制定应对措施
法律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是精细化管理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基层法律纠纷数据库,定期收集基层可能产生的诉讼案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基层单位设置专门部门针对其生产工作中的纠纷情况进行汇总,自评事件严重程度、是否有潜在诉讼风险、草拟应对方案上报公司法律事务部,法务部建立风险台账,并针对各基层单位上报问题进行分级整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对于产生诉讼风险的问题重点防控,并做好应诉准备。
2、法务部总结企业常规法律风险问题,提出规范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基层,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贯彻执行
法务部就企业普遍性法律风险制定出工作要求,作为指导意见下发至基层单位,并将贯彻落实情况与其绩效考核机制归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3、法务部建立灵活的法律风险处理方式,多种手段协调解决基建企业法律问题
采用协商处理为主、法律途径为辅的风险处理手段。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化。鉴于建筑行业诉讼后带来影响重大,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因此在面临纠纷时应尽量避免诉讼行为。充分利用与相对方的长效合作机制妥善处理纠纷,实现正和博弈。
五、总结
精细化管理对国有基础建设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在未来的企业规划中,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促进产业更新,适应基础建设市场的发展,是国有基础建设企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史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9版)
[2]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虹.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J] .石河子大学,2009.
[4]王梦恕.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J]. 2010.5
[5]周毅.中国城市化特征描述、分析与评价[J].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
[6]林直道.怎样看日本经济[M].上海.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3.
[7]郑传坤.现代行政管理学[M].重庆.法律出版社,2005.
[8]邓红蒂,田志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J],中国土地勘察规划院,200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国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不断改革完善,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基建市场发展要求,一些弊端逐步凸显出来。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利润稳步增长,加强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精细化管理概念的产生、发展
管理(management)是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史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9版),第七页]。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是适应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促使21世纪50年代的日本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即: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运行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大幅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二战后,日本经济由于受到美国扶持,得到高速发展。日本本身资源严重匮乏,高度依赖原料进口,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发展节约型经济、提高管理水平便成为提高生产效益的突破口。“精细化管理”理论便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形成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精细化管理对于日本经济在50——70年代经济腾飞起了重大作用:一方面其科学的生产规划以及紧密的工序衔接大大节省了资源投入,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对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其细致而严谨的管理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质量优于同类厂家的机械化批量产品,从而为日本产品赢得了“高、精、尖”而优质的口碑,无形中为产品增添了附加产值。日本企业吸取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模式(P即plan,就是计划;D即do,就是执行;A即action,就是行动和改善),并把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因此获得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成功[张虹.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J].石河子大学,2009]。通过精细化管理为其经济带来的“开源节流”效应,使得日本在战后短时间内恢复并强大起来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均产值一度超过美国。
二、當前基础建设行业面临发展的方向与所面临的困境
(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经营的基本形势及未来经营方向
1、当前国际国内基础建设经济形势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给世界金融、债券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自经济危机爆发5年以来,世界经济仍未完全复苏,通货紧缩严重。投资放缓,经济动力不足,基础建设市场萧条。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为了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内需,政府投出四万亿进入基础建设市场,希冀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拉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以克服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四万亿投资进入基础建设市场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发展,同时拉动了第二产业链的刚性需求,使得在经济危机某段时间国内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四万亿的热钱短时间内流入市场却引发了较大程度的通货膨胀,在最近几年内物价涨幅较大,CPI指数飙升。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国家大幅减少对以高铁为首的基建工程的投资,提高银行贷款限制减少资金流入,同时对全国范围内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检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调控,致使部分施工项目纷纷下马,加之铁道部“上必须,保已建,慎投资”的铁路建设策略使得铁路建筑行业发展步履维艰。
2、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方向
①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
改革开放以来,为使沿海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大力倾向沿海地区,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里,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联动的网络结构。公路早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高速公路密集度和人均标准已与发达国家水平接近,高铁建设甚至在速度上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王梦恕.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J].2010.5]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多为地势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对隧道、涵洞、桥梁固有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因为国家长期致力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使得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一定程度上趋于饱和,传统的铁路、公路建设刚性需求不大,经营开发价值相对不高。
②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扩大
随着东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此期间,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加之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为主,对隧道、桥梁需求量大,综合以上原因西部大开发虽距今已有十多年,但是西部地区交通基建市场依旧广阔。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且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长度等平均值仍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③城市化发展带来新的市政工程市场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有三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中国城市化特征描述、分析与评价[J].周毅.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进而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提高。[仅从人口方面而言,我国城镇人口自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2-34](数据显示城市增长)而与城市化发展相伴随的,便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轻轨、立交、地下商场、人行天桥、城市改造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在新兴城市或重庆之类重点支持的大城市的市政资金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因为受地方政府支持,往往在资金和政策上较以往铁路项目获得更多的支持。所以,市政工程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④新兴工程——基础建设行业的曙光
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目前在基建行业出现了以地下物资储备库、海底隧道、海底光缆铺设、跨海大桥等新兴工程。
地下物资储备库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生物燃料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这些能源的供应便与国家的经济稳定、国防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建造了许多大型地下物质储备库用于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储备,以应对在突发事件中的能源供应。在这方面,中国起步较晚,随着国力的逐步提高,能源战略储备也逐渐进入决策执行阶段。目前中国许多地方在兴建地下能源储备库,譬如我中铁隧道一处有限公司承建的黄岛LPG项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和日益膨胀的能源消耗量使得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目前中国石油供应主要依赖中东波斯湾地区产油国,通过海运穿过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等高风险地区,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要充分保证经济和国防安全,进行能源战略物资储备将是政府未来重点建设的工程。
海底隧道、海底光缆铺设、跨海大桥等新兴工程。则是随着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94年5月6日,英法之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Eurotunnel)早已贯通,其便捷、舒适的优点打开了海底隧道这一潜在市场。跨海大桥在较短海域之间也是屡见不鲜。譬如澳门的澳凼大桥等。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km,岛屿众多,海底隧道、光缆、跨海大桥将是未来基础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从行业管理角度分析当前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1、经营方式是以粗放地投入大量生产资料为途径
目前国有基建行业效益的获取主要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生产资料投入而取得。在当前国内基础建设行业,由于相对垄断、起步较晚、国家重工业水平较低等原因,生产过程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在过去该类企业效益的获得主要是依托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依靠兴建更多工程、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来实现。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国内人力成本提高等原因,基建行业面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利润逐年下滑的困境。国有企业规模受到有关规定的制约、国内基建市场供需平衡,使得基建企业亦不能依靠无限扩大企业规模来保证利润增长率。
2、基建行业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基建行业因为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原因造成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基建行业受其工作内容的原因,工作地点通常是远离城市的地方,生活条件较差,而且受工程建设调动影响经常变更工作地点,职工无法照顾其家庭。从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而言,基建行业与目前新兴的其他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与城市的服务行业相比较都处于劣势。此外,某些国有基建行业不重视科技,凭经验办事,不尊重人才也是造成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3、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经营思想滞后
在工程项目内部,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一线工人中拔擢担任领导的,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按照经验办事,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低;其次经营思想落后,创造效益不是依靠科学有序的管理而是依靠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
4、传统计划经济遗留的沉疴痼疾
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国有企业,往往缺乏竞争意识。在建设机构基层单位中仍旧存在搭便车效益[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这种行为在国有企业中主要体现为吃“大锅饭”行为。]。更有甚者,部分管理者在与协作方工作中存在“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这些桎梏极大地约束了国有基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对当前形势下国有基建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精细化管理,建设集约型经济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之路
如前文所述,当前生产资料与人类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基建行业利润变薄。传统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依靠偷工减料等违法犯罪手段获取利润的方式以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要获得经济效益,使企业长足有效发展必须依靠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要求将生产分解为一个个细微的、可以量化并顺利实施的过程,再通过紧密的过程衔接,科学的规划安排加以整合。这样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无效操作,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精细化管理的深化应用,便于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交底应用,促进企业经营面扩大。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精细化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要依靠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细化分解管理目标,减少资源消耗和人力成本,进而达到资源节约、效益提高的目的。对于国有基建企业而言,精细化管理减少能耗体现了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依靠提高收益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又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自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国有企业,在竞争力方面始终是个短板。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近年来竞争越来越大,突出体现中央基建企业与地方基建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国有基建企业内部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其生存之道,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国有基建企业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基建行业生产现状中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
受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受到资金因素的影响愈来愈大。业主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在宏观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之后,国家调整了基建市场的政策,一方面减少了对基建工程的投资,另一方面限制了银行贷款。业主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使得在建项目生产资金严重匮乏,基层项目部往往拖欠了大量的工程款、劳务费,造成了一系列的法律诉讼风险;业主融资受到制约,便在基建市场广泛应用BT模式[BT是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更加剧了国有基建企业资金短缺。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获得更大的使用效益,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细化到每道工序、每个资金使用环节。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国有基建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并不断保持竞争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加强对基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教育,促使其转变思想,提高精细化管理意识
生产力三要素包括: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劳动者素质。物质决定意识,先进的、科学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精细化管理意识,而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建立,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基建企业管理者普遍知识水平匮乏,因此便应该一方面由人力资源部多组织培训、再教育,提高学历、持证津贴待遇,鼓励业余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各级管理人员开展精细化管理相关课程学习,提高其对精细化管理的知识和觉悟。只有提高了各級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生产过程实处。
转变基层管理人员传统创利意识。由于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加上基础建设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家对基建项目审计、安全质量监督存在较大漏洞,采用偷工减料曾经是创利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对安全质量要求的意识逐渐提高,加上近年来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愈发频繁,国家对安质的标准、监管力度大幅提高,严厉打击偷工减料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培训、再教育,促进其经营意识转变。
2、重视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做好安抚工作,避免人才流失
基建行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与新兴产业的差距,很容易导致人才流失。企业生存发展的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人才。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工作:
①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基层工作中注重对新到岗学生的培养、安置工作,使他们能够在基层工作岗位找到归属感。同时指定负责任的、道德水平较高的、技术水平扎实过硬的老员工担任其导师,教导其工作,促进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完善劳务工转正、定职、提高待遇相关工作
扩大劳务工正式工群体,逐步放宽其限制,对优秀的技术人员要做好转正、定职相关工作,提高其待遇。
③不断推进基层负责人优胜劣汰制度
在基层岗位负责人中实行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推行优胜劣汰制度,一方面敢于裁汰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水平浅薄、道德品行欠缺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敢于启用新人,促进其发展。
④不断进行人员任用体制改革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加强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落实有重大作用。随着基建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质量、审计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风险因素会对基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为了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实现精细化管理,基建企业应从加强内部管理体系的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战略(strategy)是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正确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基本导向,对于精细化管理有效地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丰富完善企业文化内涵,加强企业内控凝聚力,是精细化管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内控管理文化要融入企业的整体文化构建中,与人力资源的薪酬、岗位制度有机结合。
最后,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精细化管理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企业的内控系统建设中,有利于实现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化的事情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摘自Yintl(长松咨询)精细化管理方法。]。
(三)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风险
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风险是精细化管理中重要的方面。在基建企业尤其是其基层项目的生产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分包合同管理长期存在,而且也是造成基建企业诉讼风险的主要来源。由于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以及认识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诸多合同管理上的法律风险,因此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必须做好合同管理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1、各级领导尤其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关于分包合同的法律法规,才能避免在与分包方的合同管理上处于不利地位。要懂得如何制定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要求与充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合同内容;采用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合同签订手段;懂得在相对方违约的情况下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在不触及法律的前提下如何变通而为企业获取更多收益等。
2、加强对分包队伍的审核,完善筛选机制
在分包队伍选择及模拟招标阶段,企业合同部必须对拟选定的队伍进行深入调查,充分掌握其内部组织管理模式、诚信度和施工业绩、资质等有关问题,由基层所有引荐分包队伍必须报公司法律事务部、合同部审查评估,由主要领导根据评估的风险进行选择打分,并做好相关记录。企业提高模拟招标透明度,严厉打击分包劣质行为、转包行为和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等不诚信的分包队伍,建立分包准入台账,对不合规范的分包企业登记备案。
3、强化分包过程监管,严厉打击私自变更合同行为、违法拖欠民工工资行为,不断完善分包合同
加强对分包企业履约过程监管,坚决杜绝“以包代管”行为和拖欠民工工资行为。重点监控分包合同履行中的安全质量、履约能力、进度管理、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严格按照招标要求和承诺兑现,及时足额收取履约保证金,嚴格资源验证、审查资信资料、先履行手续后进场施工等原则。对分包过程进行动态监管,杜绝履约中损害企业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私自变更合同内容行为,必要时诉诸法律;监督其对民工工资的发放,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建立“二次支付”制度[“二次支付制度”:如分包方不优先支付劳务工工资,则停止任何款项支付,要求各基层领导高度重视,全面清理,同时对分包方外欠自购材料款、设备租赁费进行动态掌握,防范因分包方欠款对项目带来的风险,如上访、举报、聚众闹事、合同纠纷和诉讼等。]。同时不断完善分包合同,确保其对分包面覆盖完全。采用缺陷淘汰制度,在必要时候裁汰履约能力匮乏的分包方,维护企业权益。
(四)建立法律风险数据库,制定应对措施
法律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是精细化管理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基层法律纠纷数据库,定期收集基层可能产生的诉讼案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基层单位设置专门部门针对其生产工作中的纠纷情况进行汇总,自评事件严重程度、是否有潜在诉讼风险、草拟应对方案上报公司法律事务部,法务部建立风险台账,并针对各基层单位上报问题进行分级整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对于产生诉讼风险的问题重点防控,并做好应诉准备。
2、法务部总结企业常规法律风险问题,提出规范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基层,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贯彻执行
法务部就企业普遍性法律风险制定出工作要求,作为指导意见下发至基层单位,并将贯彻落实情况与其绩效考核机制归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3、法务部建立灵活的法律风险处理方式,多种手段协调解决基建企业法律问题
采用协商处理为主、法律途径为辅的风险处理手段。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化。鉴于建筑行业诉讼后带来影响重大,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因此在面临纠纷时应尽量避免诉讼行为。充分利用与相对方的长效合作机制妥善处理纠纷,实现正和博弈。
五、总结
精细化管理对国有基础建设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在未来的企业规划中,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促进产业更新,适应基础建设市场的发展,是国有基础建设企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史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9版)
[2]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虹.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J] .石河子大学,2009.
[4]王梦恕.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J]. 2010.5
[5]周毅.中国城市化特征描述、分析与评价[J].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
[6]林直道.怎样看日本经济[M].上海.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3.
[7]郑传坤.现代行政管理学[M].重庆.法律出版社,2005.
[8]邓红蒂,田志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J],中国土地勘察规划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