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向全体师生全面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生本课堂是教育教学研究大势所趋,但在生本理念转化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引发了许多质疑,我们在构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生本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收获和意义。
【关键词】 师本教育 生本教育 教育教学
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就是师本教育,即以师为本,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学生以分数定成败,以试卷论英雄。课堂教学上永远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做听众,老师在讲台上唱什么,学生就在台下听什么,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现的欲望在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中因受到局限而难以得到拓展。他们对知识的获取通常限制在教师那四十五分钟的“满堂灌”中,在这四十五分钟里,我们的老师常常只是“授之以鱼”,这个“鱼”就是我们常说的课文知识,即教师直接传授课本知识。他们往往扮演“一桶水”的角色,这“一桶水”倒下去,学生能装多少算多少。我们难以解决这样一个局面:学生喝完了装来的水怎么办?或一点都装不到水怎么办?还继续灌下去吗?想来想去,有些老师还是干脆“授之以渔”吧,这个“渔”是指捕鱼的方法,直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饿死”了。但这种教学方法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吗?
我就生本教育结合英语教学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以上一节英语课为例,教师把书本知识一点不漏地灌输给学生,教他们解决重点、难点,然后进行机械操练,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句型、语法、词汇等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也使学生以为自己似乎学会了英语。实践证明,这种“满堂灌”的以师为本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率的,很多学生并没有消化吸收,因此我们体会到学生在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所学的其实是一种聋哑英语,也就是说,他们既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他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笔试过关罢了。
我在认真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认为“授之以渔”的方法仍然是不够完善的,它体现在教学中仍然是师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理论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在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他们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或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学生的活动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故这种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脱轨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课改应与时俱进,体现“生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生本教育”理论同时认为,课堂教学要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一切依靠学生,反对空洞的理论说教,注重学生的自我内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去升华。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尽量做到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畅所欲言,并通过讨论竞争向上。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课题实验一年以来,我与其他同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有关著作、方法。同时也听了不少其他学校的课题实验课。虽然期间曾有过疑惑,但总的来说,课题实验既带给我们欢乐又增长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我深深地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应该彼此信任、互助互爱。对他们的长处,我们应表现出无比的欣赏,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应给予提醒、关怀、激励,使他们在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老师和老师的课堂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以后,我不断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课堂上不再以我为中心,不再一开始就给学生找出文章的语言点,教他们读每个单元的新单词、新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等等,而是尽量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促教,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立4人的学习小组(全班共有14个小组),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本内容找重点、难点、提问题,放手让他们之间进行Interview(采访)、Discuss(讨论)、Solve(解决)、Match(比赛),有时,我甚至鼓励学生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死读书、读死书转变成为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竞赛比优,同时,我还让学生对各学习小组的活动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小结,从而在提高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即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我觉得我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我不再感觉自己是在空洞地说教,而是在迫不及待地分享同学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虽然同学们个个争着发言,观点大相径庭,有的也许语无伦次,但我知道他们都是认真的,在积极的思考,在争论中得到启发。这一切,都是生本教育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收获。
一年来,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改革,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上英语课没有以前那种枯燥乏味、无精打采的感觉了,代替的是寓教于乐,趣味无穷。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实验与研究在我校的深入和发展,我对新形势下的“生本教育”发展的认识和体会越来越深刻,收获也越来越大:我体会到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钱琳. 浅谈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 [J]. 基础教育研究, 2006.
[2] 郭思乐. 生本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关键词】 师本教育 生本教育 教育教学
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就是师本教育,即以师为本,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学生以分数定成败,以试卷论英雄。课堂教学上永远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做听众,老师在讲台上唱什么,学生就在台下听什么,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现的欲望在这样课堂教学氛围中因受到局限而难以得到拓展。他们对知识的获取通常限制在教师那四十五分钟的“满堂灌”中,在这四十五分钟里,我们的老师常常只是“授之以鱼”,这个“鱼”就是我们常说的课文知识,即教师直接传授课本知识。他们往往扮演“一桶水”的角色,这“一桶水”倒下去,学生能装多少算多少。我们难以解决这样一个局面:学生喝完了装来的水怎么办?或一点都装不到水怎么办?还继续灌下去吗?想来想去,有些老师还是干脆“授之以渔”吧,这个“渔”是指捕鱼的方法,直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饿死”了。但这种教学方法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吗?
我就生本教育结合英语教学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以上一节英语课为例,教师把书本知识一点不漏地灌输给学生,教他们解决重点、难点,然后进行机械操练,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句型、语法、词汇等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也使学生以为自己似乎学会了英语。实践证明,这种“满堂灌”的以师为本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率的,很多学生并没有消化吸收,因此我们体会到学生在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所学的其实是一种聋哑英语,也就是说,他们既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他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笔试过关罢了。
我在认真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认为“授之以渔”的方法仍然是不够完善的,它体现在教学中仍然是师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理论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在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他们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或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学生的活动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故这种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脱轨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课改应与时俱进,体现“生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生本教育”理论同时认为,课堂教学要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一切依靠学生,反对空洞的理论说教,注重学生的自我内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去升华。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尽量做到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畅所欲言,并通过讨论竞争向上。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课题实验一年以来,我与其他同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有关著作、方法。同时也听了不少其他学校的课题实验课。虽然期间曾有过疑惑,但总的来说,课题实验既带给我们欢乐又增长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大胆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我深深地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应该彼此信任、互助互爱。对他们的长处,我们应表现出无比的欣赏,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应给予提醒、关怀、激励,使他们在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老师和老师的课堂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以后,我不断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课堂上不再以我为中心,不再一开始就给学生找出文章的语言点,教他们读每个单元的新单词、新课文并找出问题的答案等等,而是尽量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促教,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立4人的学习小组(全班共有14个小组),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本内容找重点、难点、提问题,放手让他们之间进行Interview(采访)、Discuss(讨论)、Solve(解决)、Match(比赛),有时,我甚至鼓励学生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死读书、读死书转变成为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竞赛比优,同时,我还让学生对各学习小组的活动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小结,从而在提高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即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我觉得我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我不再感觉自己是在空洞地说教,而是在迫不及待地分享同学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虽然同学们个个争着发言,观点大相径庭,有的也许语无伦次,但我知道他们都是认真的,在积极的思考,在争论中得到启发。这一切,都是生本教育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收获。
一年来,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改革,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上英语课没有以前那种枯燥乏味、无精打采的感觉了,代替的是寓教于乐,趣味无穷。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实验与研究在我校的深入和发展,我对新形势下的“生本教育”发展的认识和体会越来越深刻,收获也越来越大:我体会到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钱琳. 浅谈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 [J]. 基础教育研究, 2006.
[2] 郭思乐. 生本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