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专利制度是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以专利数量激增为现实问题出发点,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地区的专利数据进行面板分析,考查专利制度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推动作用,专利不同类别对经济增长是否形成差异化的影响效应,得出如下结论:专利授权数量激增条件下经济增长效应却呈递减趋势,专利授权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间差别,发明专利的作用效果在滞后期对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递增效应,而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却呈递减效应。基于结论提出应对策略四原则:世界接轨与国情特色相结合、总体统一导向与地区差异发展相结合、政策激励与市场价值相结合、整体布局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关键词:专利数量;面板数据;经济增长;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2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1.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20年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这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利制度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动机,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利制度的创新驱动下,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表明了创新行为的活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专利数量呈激增态势。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科技部联合发文,针对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由此看出,对于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弊端已经引发注意。
事实上,对于专利数量激增态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已有诸多学者给予关注。其中“温室效应”说认为,急速增长的趋势可能引发“温室效应”,从而阻碍技术创新[1];“专利丛林”说认为,在公有领域授予太多专利,对资源有效开发产生阻滞效应,从而影响技术创新[2]。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专利制度激励了专利数量激增,但是否转化成了与制度创设初衷相匹配的创新绩效?温军等[3]认为单纯专利数量增长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仍存在争议;叶阿忠等[4]通过对长三角专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专利数量增长背后潜伏着专利经济效应尚显不足的结论;亦有学者分别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尝试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专利数量激增的缘由,研究结论均表明各类政府资助政策是造成专利“泡沫”的核心因素,因而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起提升专利质量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专利激增的根本途径[5-7]。现行专利政策的执行效果所引发的问题激发深入分析在创新型国家建立过程中专利制度可能存在的偏差。
本研究基于此宏观政策环境,通过对全国和东中西部专利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专利数量激增态势是否如专利制度创立初衷仍旧推动生产力前行,以期为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1中国专利制度作用下专利数量的事实描述与分析
本文借鉴曾昭法等[8]的观点,选用专利授权量作为专利制度的替代指标,因为相较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的数量与质量更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水平,也更受到专利制度的作用影响。本部分从全国专利授权总量和省域专利授权量比较两个方面对中国专利发展情况做事实描述与分析,从中期望获得中国专利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价值启示。
1.1 1997—2018年中国专利授权量描述与分析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专利授权量是1997年的50.3倍。透过数量猛增表象,二十多年间政府相关部门对专利授权所提供的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授权量激增的主要内在因素。除了掌握专利授权总量的变化趋势之外,精准把握三种专利分别变化趋势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专利授权总量增长的内部结构。
观察分析图2与图3可得:其一,从1997—2018年,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专利授权总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呈现递增趋势,这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间跨度内略有波动,但总体增长趋势未改。其二,东部地区专利授权总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中部地区专利授权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均较西部地区要高,但优势不明显。其三,三个地区专利授权总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经历2013—2014年的回落调整后,在2015年出现急速增加,其中东部地区的反应尤其明显。
除了进行地域间专利授权量比较分析之外,国际上也使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接下来对东中西区域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①分别进行统计。 依图4所示,2018年全国东中西三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差距明显。东部地区以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0.20件占据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中部略优于西部地区,但优势不显著。
国家“十三五”规划要实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2018年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5件,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还任重道远。
通过对全国及东中西部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专利授权总量及不同专利授权类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以发现和分析现行专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具体介绍如表1。
3.2稳健性检验
本文的数据稳健性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的方法来实现。
3.2.1单位根检验
巴尔塔基关于单位根检验的论述为,“对于较大N和较长T的宏观面板数据非平衡性是应该受到重视的”[15]。所以基于本文的N值较大T值较长,所以有必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防止出现“伪回归”,保障序列的平衡性,确保结果真实有效。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选择上使用IPS、ADF及LLC三种,每种方法的变量只要有一种拒绝原假设,即强烈拒绝面板包含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面板为平稳过程。从表3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至少有一种拒绝原假设,那么可认为面板数据不含有单位根。
3.2.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分别对模型一和模型二进行Kao和Per检验,从表4可以看出两个模型均在1%的基础上显著拒绝原假设,也即两个模型均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回归,且回归结果准确有效。
世界接轨与国情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面向国际,借鉴先进。当前世界诸多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都突出了对发明专利的扶持,而实用新型专利因为其创新力不足、授予门槛较低在有些国家甚至被取消授予。而我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现行专利制度下,还获得了较高的授权数量,这也是造成我国专利授权量与实际创新力不相匹配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问题,我们要改革现行专利制度与世界接轨但也要保持国情特色,加大对发明专利的支持与保护力量,优化专利结构,以前瞻性、高视角对专利进行合理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专利聚集群。同时,也依据国情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门槛,以尽可能授予具有现实显著创新力的专利,摈弃片面追求数量的授权方式。
总体统一导向与地区差异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创新专利制度的初衷。但是基于我国地域的复杂性,“一刀切”式的制度建设并不适用。鉴于此,应结合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化,精细化制定适宜于该地区发展的专利制度。比如,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提高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标准以提升其授权质量,降低其在专利授权总量中的比重,并大力扶持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明专利的创新,给予其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以从总体上提高专利授权质量,提升地区创新实力。东部地区的着力点是提升发明专利的授权质量,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提升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形成专利的新市场性,推动专利的市场产业转化率。
政策激励与市场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当前专利制度下的各项激励政策是造成专利数量激增的主因,但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更需要的是创新成果的质量。因而,相关激励政策应把握好其作用价值的边界,政策导向从追求数量逐渐向提升质量转变,而专利成果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创新价值。要从制度层面改革相应的政策激励举措,紧紧以市场为导向,将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市场价值高低作为核心标准进行资助、奖励、审查与评估,精准激励方向,严把授权质量关,对于市场价值不高、转化率低的发明创造坚决不予授权。作为创新方,在政策激励的引导下,要紧贴市场需求,做好创新前的实况调研与评估,同时要紧把产业发展脉搏,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创新做出精准判断与合理布局。此外,重视第三方专利评估机构的中介与桥梁作用,将科学化评估方法、专业化应用人才引入专利价值认定中,以提升其精准性。 整體布局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专利授权质量需要在关系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行业、重点领域进行总体把控,以期提升行业或领域的整体竞争力,但是整体中必然要有所侧重,对核心创新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并通过获取专利授权以成为行业技术翘楚。东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地域特色,选取本地域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专利挖掘,形成自身专利优势。华为公司一直在专利申请中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其围绕5G技术的前瞻性开发与专利申请使公司获得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优势,尤其是相关核心技术专利的获得给国际社会以震动。所以,无论是差异化地域还是不同类企业,专利开发与申请都尽量避免分散式、孤立性,而要紧紧围绕核心技术做好总体把握与重点聚焦,以此才能提升专利的核心竞争力,以更高效应、更优质量提升经济增长。
综上,目前专利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还有待提升,因而应该将制度发展导向从形式化的追求数量转向内涵上的质量提升,以此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注释:
①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总人口。"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②在实证分析中,通过两个模型设定,既可以判断专利授权总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也可以测定组成专利的类别各自的作用效果。模型二将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合并,是因为在尝试将它们分别纳入模型时,VIF>10,说明变量间存在着较大的共线性,而将两者之和纳入模型后的检验显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所以本文在模型二中将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共同设定为解释变量之一.
③在对专利滞后经济效应的考察方面,本文侧重比较相同年份中不同类型专利的影响系数。此外,本文通过检测发现专利的影响效应在滞后期大于3时即表现为不显著,所以也遵照Ernst(2001)的做法将滞后期设定为3.
参考文献:
[1]STRAUS S J. Is there a global warming of patents? [J].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8(11): 58-62.
[2]HELLER M A, EISENBERG R S. Can patents deter innovation? The anticomm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J]. Science , 1998, 280(5364): 698-701.
[3]温军,张森.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一个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 2019(8): 152-160.
[4]叶阿忠,陈丛波.长三角专利数量增长的动因及经济效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8): 103-112.
[5]张杰,高德步,夏胤磊.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 2016(1): 83-98.
[6]张杰.中国专利增长之"谜"——来自地方政府政策激励视角的微观经济证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85-103.
[7]赫英淇.唐恒.构建提升专利质量的政策体系研究——从市场需求出发[J].知识产权, 2017(2): 99-103.
[8]曾昭法,聂亚菲.专利与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7): 406-407,414.
[9]潘红玉,贺正楚.专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系统工程, 2017(10): 95-104.
[10]吴轩.中国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
[11]殷青伟,翁磊.江苏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11(15): 36-39.
[12]赵彦云,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4): 34-48.
[13]曾鹏,赵聪.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专利和版权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4): 58-66.
[14]张英.专利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15]巴蒂.H.巴尔塔基.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6]李晓燕.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9(20): 117-120.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Patent System on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7 to 2018
ZHAO Juan,WEI Zhimin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pat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stem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the explosion in the number of patent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practical problems,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panel analysis of patent data in 30 regions across the country, to examine whether the patent system has a continuous role in boosting productivity, and whether different types of patents have differentiate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is decreas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sudde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by the number of patent grants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Basically, all regions showed an increasing effect, while utility models and design patents showed a decreasing effec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four principles of cop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he combination of world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overall unified orien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property rights grants and market value convers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and emphasis.
Keywords: the number of patent ;panel data;economic growth;innovation
关键词:专利数量;面板数据;经济增长;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2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1.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20年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这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利制度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动机,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利制度的创新驱动下,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表明了创新行为的活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专利数量呈激增态势。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科技部联合发文,针对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由此看出,对于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弊端已经引发注意。
事实上,对于专利数量激增态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已有诸多学者给予关注。其中“温室效应”说认为,急速增长的趋势可能引发“温室效应”,从而阻碍技术创新[1];“专利丛林”说认为,在公有领域授予太多专利,对资源有效开发产生阻滞效应,从而影响技术创新[2]。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专利制度激励了专利数量激增,但是否转化成了与制度创设初衷相匹配的创新绩效?温军等[3]认为单纯专利数量增长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仍存在争议;叶阿忠等[4]通过对长三角专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专利数量增长背后潜伏着专利经济效应尚显不足的结论;亦有学者分别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尝试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专利数量激增的缘由,研究结论均表明各类政府资助政策是造成专利“泡沫”的核心因素,因而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起提升专利质量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专利激增的根本途径[5-7]。现行专利政策的执行效果所引发的问题激发深入分析在创新型国家建立过程中专利制度可能存在的偏差。
本研究基于此宏观政策环境,通过对全国和东中西部专利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专利数量激增态势是否如专利制度创立初衷仍旧推动生产力前行,以期为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1中国专利制度作用下专利数量的事实描述与分析
本文借鉴曾昭法等[8]的观点,选用专利授权量作为专利制度的替代指标,因为相较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的数量与质量更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水平,也更受到专利制度的作用影响。本部分从全国专利授权总量和省域专利授权量比较两个方面对中国专利发展情况做事实描述与分析,从中期望获得中国专利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价值启示。
1.1 1997—2018年中国专利授权量描述与分析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专利授权量是1997年的50.3倍。透过数量猛增表象,二十多年间政府相关部门对专利授权所提供的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授权量激增的主要内在因素。除了掌握专利授权总量的变化趋势之外,精准把握三种专利分别变化趋势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专利授权总量增长的内部结构。

观察分析图2与图3可得:其一,从1997—2018年,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专利授权总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呈现递增趋势,这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间跨度内略有波动,但总体增长趋势未改。其二,东部地区专利授权总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中部地区专利授权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均较西部地区要高,但优势不明显。其三,三个地区专利授权总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经历2013—2014年的回落调整后,在2015年出现急速增加,其中东部地区的反应尤其明显。
除了进行地域间专利授权量比较分析之外,国际上也使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接下来对东中西区域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①分别进行统计。 依图4所示,2018年全国东中西三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差距明显。东部地区以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0.20件占据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中部略优于西部地区,但优势不显著。
国家“十三五”规划要实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2018年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5件,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还任重道远。

通过对全国及东中西部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专利授权总量及不同专利授权类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以发现和分析现行专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具体介绍如表1。

3.2稳健性检验
本文的数据稳健性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的方法来实现。
3.2.1单位根检验
巴尔塔基关于单位根检验的论述为,“对于较大N和较长T的宏观面板数据非平衡性是应该受到重视的”[15]。所以基于本文的N值较大T值较长,所以有必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防止出现“伪回归”,保障序列的平衡性,确保结果真实有效。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选择上使用IPS、ADF及LLC三种,每种方法的变量只要有一种拒绝原假设,即强烈拒绝面板包含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面板为平稳过程。从表3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至少有一种拒绝原假设,那么可认为面板数据不含有单位根。
3.2.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分别对模型一和模型二进行Kao和Per检验,从表4可以看出两个模型均在1%的基础上显著拒绝原假设,也即两个模型均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回归,且回归结果准确有效。


世界接轨与国情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面向国际,借鉴先进。当前世界诸多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都突出了对发明专利的扶持,而实用新型专利因为其创新力不足、授予门槛较低在有些国家甚至被取消授予。而我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现行专利制度下,还获得了较高的授权数量,这也是造成我国专利授权量与实际创新力不相匹配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问题,我们要改革现行专利制度与世界接轨但也要保持国情特色,加大对发明专利的支持与保护力量,优化专利结构,以前瞻性、高视角对专利进行合理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专利聚集群。同时,也依据国情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门槛,以尽可能授予具有现实显著创新力的专利,摈弃片面追求数量的授权方式。
总体统一导向与地区差异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创新专利制度的初衷。但是基于我国地域的复杂性,“一刀切”式的制度建设并不适用。鉴于此,应结合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化,精细化制定适宜于该地区发展的专利制度。比如,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提高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标准以提升其授权质量,降低其在专利授权总量中的比重,并大力扶持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明专利的创新,给予其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以从总体上提高专利授权质量,提升地区创新实力。东部地区的着力点是提升发明专利的授权质量,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提升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形成专利的新市场性,推动专利的市场产业转化率。

政策激励与市场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当前专利制度下的各项激励政策是造成专利数量激增的主因,但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更需要的是创新成果的质量。因而,相关激励政策应把握好其作用价值的边界,政策导向从追求数量逐渐向提升质量转变,而专利成果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创新价值。要从制度层面改革相应的政策激励举措,紧紧以市场为导向,将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市场价值高低作为核心标准进行资助、奖励、审查与评估,精准激励方向,严把授权质量关,对于市场价值不高、转化率低的发明创造坚决不予授权。作为创新方,在政策激励的引导下,要紧贴市场需求,做好创新前的实况调研与评估,同时要紧把产业发展脉搏,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创新做出精准判断与合理布局。此外,重视第三方专利评估机构的中介与桥梁作用,将科学化评估方法、专业化应用人才引入专利价值认定中,以提升其精准性。 整體布局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提升专利授权质量需要在关系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行业、重点领域进行总体把控,以期提升行业或领域的整体竞争力,但是整体中必然要有所侧重,对核心创新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并通过获取专利授权以成为行业技术翘楚。东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地域特色,选取本地域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专利挖掘,形成自身专利优势。华为公司一直在专利申请中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其围绕5G技术的前瞻性开发与专利申请使公司获得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优势,尤其是相关核心技术专利的获得给国际社会以震动。所以,无论是差异化地域还是不同类企业,专利开发与申请都尽量避免分散式、孤立性,而要紧紧围绕核心技术做好总体把握与重点聚焦,以此才能提升专利的核心竞争力,以更高效应、更优质量提升经济增长。

综上,目前专利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还有待提升,因而应该将制度发展导向从形式化的追求数量转向内涵上的质量提升,以此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注释:
①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总人口。"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②在实证分析中,通过两个模型设定,既可以判断专利授权总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也可以测定组成专利的类别各自的作用效果。模型二将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合并,是因为在尝试将它们分别纳入模型时,VIF>10,说明变量间存在着较大的共线性,而将两者之和纳入模型后的检验显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所以本文在模型二中将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共同设定为解释变量之一.
③在对专利滞后经济效应的考察方面,本文侧重比较相同年份中不同类型专利的影响系数。此外,本文通过检测发现专利的影响效应在滞后期大于3时即表现为不显著,所以也遵照Ernst(2001)的做法将滞后期设定为3.
参考文献:
[1]STRAUS S J. Is there a global warming of patents? [J].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8(11): 58-62.
[2]HELLER M A, EISENBERG R S. Can patents deter innovation? The anticomm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J]. Science , 1998, 280(5364): 698-701.
[3]温军,张森.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一个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 2019(8): 152-160.
[4]叶阿忠,陈丛波.长三角专利数量增长的动因及经济效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8): 103-112.
[5]张杰,高德步,夏胤磊.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 2016(1): 83-98.
[6]张杰.中国专利增长之"谜"——来自地方政府政策激励视角的微观经济证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85-103.
[7]赫英淇.唐恒.构建提升专利质量的政策体系研究——从市场需求出发[J].知识产权, 2017(2): 99-103.
[8]曾昭法,聂亚菲.专利与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7): 406-407,414.
[9]潘红玉,贺正楚.专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系统工程, 2017(10): 95-104.
[10]吴轩.中国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
[11]殷青伟,翁磊.江苏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11(15): 36-39.
[12]赵彦云,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4): 34-48.
[13]曾鹏,赵聪.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专利和版权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4): 58-66.
[14]张英.专利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15]巴蒂.H.巴尔塔基.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6]李晓燕.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9(20): 117-120.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Patent System on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7 to 2018
ZHAO Juan,WEI Zhimin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pat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stem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the explosion in the number of patent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practical problems,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panel analysis of patent data in 30 regions across the country, to examine whether the patent system has a continuous role in boosting productivity, and whether different types of patents have differentiate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is decreas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sudde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by the number of patent grants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Basically, all regions showed an increasing effect, while utility models and design patents showed a decreasing effec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four principles of cop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he combination of world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overall unified orien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property rights grants and market value convers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and emphasis.
Keywords: the number of patent ;panel data;economic growth;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