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应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邀请,我参加了斯德歌尔摩使馆举办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见面会。莫言在瑞典学院回忆母亲的演说让我领略了这位母亲的伟大和智慧,不由得心生敬佩。
故事一莫言小时候由于饥饿无力不小心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打烂了。在那个收音机,缝纫机,热水瓶都算是高档用品的年代这可不是什么小事,于是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听到母亲焦急的呼唤,莫言才敢爬出来。见到惶恐和害怕的莫言,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摸着他的头长叹了几声。由此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慈爱,宽容的女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懂得理解与宽容他人的错误,言教不如身教,而身教不如境教。
故事二让莫言人生当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小时候母亲领他在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人来了,所有人都仓遑逃窜,但他母亲是一位小脚跑不快,被看守人赶上来扇了一耳光,摇晃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那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在集市上,他与母亲看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当年那个看守人,莫言想冲上去报仇,但母亲平静地拉住他的手说:“孩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位睿智和极其善良的母亲,否则可能没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了。
故事三在一个中秋节的中午,莫言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几个。正吃着,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他家,小莫言拿出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老人说:“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在吃饺子,却给我红薯干?”小莫言生气地说:“我们一年只包一两次饺子,每次只能吃个半饱,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莫言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训斥了他,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母亲以身作则教会了莫言善良,仁慈地去对待他人。
故事四莫言十几岁时,母亲患肺病,饥饿、病痛、劳累、困境缠绕着她,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小莫言常有不祥之感,唯恐母亲自寻短见,每次劳动归来就喊母亲,如果听不到回应,就心惊胆颤。一次莫言放学回家,找遍家里四处不见母亲,小莫言大哭。这时母亲正背着一捆柴草回来,看到这一幕,母亲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一点乐趣也没有,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何种困境、何样难事,我们都要选择坚强,生命不休,信念不止。这种精神对莫言的写作之路影响巨大,让他懂得在成为一名大多数人认可的作家之前除了写出好的作品,更需要在没成名前耐得住寂寞,拥有一般人不俱备的信念。
故事五每逢集市,小莫言都喜欢听说书人说故事,有时听入迷了就会忘记母亲分配的活。有一次当母亲在小油灯下赶制家人的棉衣时,小莫言忍不住将白天听说书人说的故事复述了一遍。起初母亲批评他不务正业,但看到小莫言如此执着时,就开始支持他,每逢集市便不安排活儿给儿子,让他尽情地听书。很快小莫言已经不满足复述故事,而是将听到的故事另编故事情节,甚至改变故事结局。如果说这些说书人是莫言的启蒙老师的话,那么母亲便是他的第一位忠实的粉丝与伯乐,是母亲发现了小莫言身上对文学感兴趣的特质并予以鼓励与支持。
故事六 1976年莫言应征入伍,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为他买了四本《中国通史简编》,带着这珍贵的礼物莫言从此走出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位拥有远见的母亲懂得最值得的投资是把钱花在孩子学习上的道理。
这些故事教会了莫言正义与真理,而这两种价值观正是时下许多中国人最缺失的。莫言在瑞典用故事告诉我们仍需坚守这两种做人最基本的底线,同事也让我们认识了这些故事的主角—— 一位朴素的、睿智的母亲。
责编:陈金华
故事一莫言小时候由于饥饿无力不小心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打烂了。在那个收音机,缝纫机,热水瓶都算是高档用品的年代这可不是什么小事,于是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听到母亲焦急的呼唤,莫言才敢爬出来。见到惶恐和害怕的莫言,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摸着他的头长叹了几声。由此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慈爱,宽容的女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懂得理解与宽容他人的错误,言教不如身教,而身教不如境教。
故事二让莫言人生当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小时候母亲领他在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人来了,所有人都仓遑逃窜,但他母亲是一位小脚跑不快,被看守人赶上来扇了一耳光,摇晃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那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在集市上,他与母亲看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当年那个看守人,莫言想冲上去报仇,但母亲平静地拉住他的手说:“孩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位睿智和极其善良的母亲,否则可能没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了。
故事三在一个中秋节的中午,莫言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几个。正吃着,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他家,小莫言拿出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老人说:“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在吃饺子,却给我红薯干?”小莫言生气地说:“我们一年只包一两次饺子,每次只能吃个半饱,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莫言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训斥了他,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母亲以身作则教会了莫言善良,仁慈地去对待他人。
故事四莫言十几岁时,母亲患肺病,饥饿、病痛、劳累、困境缠绕着她,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小莫言常有不祥之感,唯恐母亲自寻短见,每次劳动归来就喊母亲,如果听不到回应,就心惊胆颤。一次莫言放学回家,找遍家里四处不见母亲,小莫言大哭。这时母亲正背着一捆柴草回来,看到这一幕,母亲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一点乐趣也没有,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何种困境、何样难事,我们都要选择坚强,生命不休,信念不止。这种精神对莫言的写作之路影响巨大,让他懂得在成为一名大多数人认可的作家之前除了写出好的作品,更需要在没成名前耐得住寂寞,拥有一般人不俱备的信念。
故事五每逢集市,小莫言都喜欢听说书人说故事,有时听入迷了就会忘记母亲分配的活。有一次当母亲在小油灯下赶制家人的棉衣时,小莫言忍不住将白天听说书人说的故事复述了一遍。起初母亲批评他不务正业,但看到小莫言如此执着时,就开始支持他,每逢集市便不安排活儿给儿子,让他尽情地听书。很快小莫言已经不满足复述故事,而是将听到的故事另编故事情节,甚至改变故事结局。如果说这些说书人是莫言的启蒙老师的话,那么母亲便是他的第一位忠实的粉丝与伯乐,是母亲发现了小莫言身上对文学感兴趣的特质并予以鼓励与支持。
故事六 1976年莫言应征入伍,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为他买了四本《中国通史简编》,带着这珍贵的礼物莫言从此走出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位拥有远见的母亲懂得最值得的投资是把钱花在孩子学习上的道理。
这些故事教会了莫言正义与真理,而这两种价值观正是时下许多中国人最缺失的。莫言在瑞典用故事告诉我们仍需坚守这两种做人最基本的底线,同事也让我们认识了这些故事的主角—— 一位朴素的、睿智的母亲。
责编: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