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门堡是一座明代军堡,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北的大梁山顶上。一个风和日暖的冬日,我同一群长城爱好者旅友一起,探访了桦门堡。
汽车在一个叫做老爷庙隧道口的沟边停了下来,我们跳下车来,沿着山沟积冰向沟内纵深走去,大约走出一华里路程后,远远地望见一座城堡置于山顶,那就是桦门堡。
在向着荒山深一脚浅一脚的攀爬了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山上的小道。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条小道不是自然踩出来的,而是人工修出来的,在路的外侧还砌有显得很陈旧的石头。我立刻意识到,我们已经走在几百年前明代将士修筑并且反复走过的路上了。抬头仰望桦门堡,已经棱角分明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此时的桦门堡,已经呈虎踞之势,感觉出它的威严高大了。
半小时后,我与桦门堡零距离接触。
这是一座在几百年前就已废弃了的军堡,早已无人居住。大概除了像我们这样的探访者外,是很少有人来的。城堡呈矩形,正面窄,两边长。它的坐向有点特别,即非传统上的坐北朝南,也非坐西向东,而是依山势呈西北、东南坐向。门开东南方向,呈拱形。在它的西面,长城由南蜿蜒北去。
冬天的桦门堡是一副写意画,严寒和山风带走了所有的细节,只剩下粗壮的线条。没有了萋萋荒草的遮掩,荒堡愈加显示出其厚重的历史感来。
应当说,桦门堡是我见过的保持最好的一座军堡,四面堡墙都在,没有人工重新修缮,绝对原滋原味。并且由于山路陡险,距离村庄较远,军堡的堡墙除少数几处豁口外,它的外包砖几乎没有被人为拆毁。
只是,它的西北墙、西南墙、东北墙上,有着大量的坑坑洼洼。那是几百年来强劲山风侵蚀的结果。据说有的坑洞里面还住有鹰隼。
这些坑洼将墙面剥蚀成了花面,因而当地人也将桦门堡称做化面城、花面墙。我觉得,这是桦门堡最耐看的地方:历史的沧桑全写在这花面墙上了。
堡内是枯死了的荒草,四周是内层土墙圮坍的土堆,没有别的细节。而细节,则要从历史深处去发掘。
桦门堡筑于明万历九年,是明代大同镇所筑的最后两座军堡之一。也是明代大同镇七十二座城堡中唯一一座筑于高山顶上的军堡。《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款后万历九年始设,十九年砖包之。高三丈九尺八寸,周七分有奇。设防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九十七名,马仅六匹。分边沿长九里三分,边墩一十八座,火路墩二座。”
这里的“款”是指“款塞”,即叩塞门。意思是曾经敌对的外族,来到边界关塞主动请求归顺通好。“款后”则是指“隆庆义和”之后。
“隆庆议和”是发生在明朝与北方蒙古势力之间的一次重大事件,时间是在明隆庆四年(1570)。这年秋,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与其爷爷俺答汗发生矛盾,率其妻奴八人在大同款塞归顺明朝。借此机会,明朝与俺答汗议和,结束了近两百年来双方兵戎相见的局面,达成和解,实现了边贸互市。
从隆庆四年议和,到万历九年(1581),明朝已经与北方蒙古部族和睦相處了十一年,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在这高山顶上建置军堡呢?我觉得,这里面有战略的考量,也有局部的需要。
应当说,边境的长治久安不是仅靠怀柔和边贸就可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做支撑。这一点,无论是在把汉那吉事件中力主和议的首辅大学士高拱,还是后来的张居正,都是十分清楚的。
和议的初衷,原为缓兵。通过缓兵,腾出时间来加强军备和国防建设,这一点高拱说的很清楚:“但得三五年宁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当是时也,彼若寻盟,我仍示羁縻之义;彼若背约,我遂兴问罪之师,伸缩进退,自有余地。虏狂故态,必难再逞,而中国可享无穷之安。”“若能仰承庙谟,实心修举,使边事日胜一日,是为长治之基。”而在册封互市完成后,高拱紧接着便上《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一疏,建议明廷加强边防建设。此后,一直到万历朝前期,修边和加固缘边军堡,成为明廷大修边政的重要措施。明代大同镇的许多城堡,都是在议和之后的万历年间包砖加固的。
从局部来说,议和之后,俺答汗向明廷俯首称臣,被封顺义王,明廷在缘边开设马市。此后,俺答下属部落亦开始近边驻牧。而个别部落不顾大局,侵入边内抢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桦门堡的北面是保平堡和新平堡,南面是瓦窑口堡。该地段长城在未设堡前,是值守薄弱区,时有蒙古部落越过长城,侵入瓦窑口等地进行掳掠。“然自此堡设后,戍守有人,斥候有警。虏遂不敢南下牧马,亦扼险之要地云。”
告别桦门堡后,我们沿山脊向西南走去,那里有桦门堡所在山的最高峰,称作桦岭。从名字推测,这座山在明代一定林木葱葱,且以桦树居多。而桦门堡的堡门也一定是就地取材,选用桦木。这大概也是桦门堡堡名的来历吧。
站在桦岭看长城,格外壮观。只见群山如海,翻波涌浪。长城如同巨龙,在波峰浪谷间腾跃。在跃上桦岭后,长城分别向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延伸。东南通向瓦窑口、李二口方向;西北通往保平堡、新平堡。我们选择了新平堡方向,这个方向段的长城也恰好由桦门堡分守。
该段长城距离桦门堡最近处,垂直距离大约一公里左右,但在这一公里的距离间却隔着山梁沟壑,想要到达就需要翻山越岭。期间曲折距离恐怕两公里也不止。可以想见当年在这里驻守的将士的艰辛。
此时,我突然对五百年前在这里驻守的明代将士心生出敬意来。和平是需要保卫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站在长城眺望,桦门堡如积木一般,置于山间高岗,远处是风力发电厂,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做了非常完美的对接。
时在寒冬,无论远景还是近景,色彩都非常单调,并且显得有些苍凉。但这单调的色彩并非没有内容,而是如同一副写意画,形简而意丰,其深刻的内容蕴含在简单的勾勒中。需要我们去细心品读。
汽车在一个叫做老爷庙隧道口的沟边停了下来,我们跳下车来,沿着山沟积冰向沟内纵深走去,大约走出一华里路程后,远远地望见一座城堡置于山顶,那就是桦门堡。
在向着荒山深一脚浅一脚的攀爬了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山上的小道。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条小道不是自然踩出来的,而是人工修出来的,在路的外侧还砌有显得很陈旧的石头。我立刻意识到,我们已经走在几百年前明代将士修筑并且反复走过的路上了。抬头仰望桦门堡,已经棱角分明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此时的桦门堡,已经呈虎踞之势,感觉出它的威严高大了。
半小时后,我与桦门堡零距离接触。
这是一座在几百年前就已废弃了的军堡,早已无人居住。大概除了像我们这样的探访者外,是很少有人来的。城堡呈矩形,正面窄,两边长。它的坐向有点特别,即非传统上的坐北朝南,也非坐西向东,而是依山势呈西北、东南坐向。门开东南方向,呈拱形。在它的西面,长城由南蜿蜒北去。
冬天的桦门堡是一副写意画,严寒和山风带走了所有的细节,只剩下粗壮的线条。没有了萋萋荒草的遮掩,荒堡愈加显示出其厚重的历史感来。
应当说,桦门堡是我见过的保持最好的一座军堡,四面堡墙都在,没有人工重新修缮,绝对原滋原味。并且由于山路陡险,距离村庄较远,军堡的堡墙除少数几处豁口外,它的外包砖几乎没有被人为拆毁。
只是,它的西北墙、西南墙、东北墙上,有着大量的坑坑洼洼。那是几百年来强劲山风侵蚀的结果。据说有的坑洞里面还住有鹰隼。
这些坑洼将墙面剥蚀成了花面,因而当地人也将桦门堡称做化面城、花面墙。我觉得,这是桦门堡最耐看的地方:历史的沧桑全写在这花面墙上了。
堡内是枯死了的荒草,四周是内层土墙圮坍的土堆,没有别的细节。而细节,则要从历史深处去发掘。
桦门堡筑于明万历九年,是明代大同镇所筑的最后两座军堡之一。也是明代大同镇七十二座城堡中唯一一座筑于高山顶上的军堡。《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款后万历九年始设,十九年砖包之。高三丈九尺八寸,周七分有奇。设防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九十七名,马仅六匹。分边沿长九里三分,边墩一十八座,火路墩二座。”
这里的“款”是指“款塞”,即叩塞门。意思是曾经敌对的外族,来到边界关塞主动请求归顺通好。“款后”则是指“隆庆义和”之后。
“隆庆议和”是发生在明朝与北方蒙古势力之间的一次重大事件,时间是在明隆庆四年(1570)。这年秋,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与其爷爷俺答汗发生矛盾,率其妻奴八人在大同款塞归顺明朝。借此机会,明朝与俺答汗议和,结束了近两百年来双方兵戎相见的局面,达成和解,实现了边贸互市。
从隆庆四年议和,到万历九年(1581),明朝已经与北方蒙古部族和睦相處了十一年,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在这高山顶上建置军堡呢?我觉得,这里面有战略的考量,也有局部的需要。
应当说,边境的长治久安不是仅靠怀柔和边贸就可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做支撑。这一点,无论是在把汉那吉事件中力主和议的首辅大学士高拱,还是后来的张居正,都是十分清楚的。
和议的初衷,原为缓兵。通过缓兵,腾出时间来加强军备和国防建设,这一点高拱说的很清楚:“但得三五年宁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当是时也,彼若寻盟,我仍示羁縻之义;彼若背约,我遂兴问罪之师,伸缩进退,自有余地。虏狂故态,必难再逞,而中国可享无穷之安。”“若能仰承庙谟,实心修举,使边事日胜一日,是为长治之基。”而在册封互市完成后,高拱紧接着便上《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一疏,建议明廷加强边防建设。此后,一直到万历朝前期,修边和加固缘边军堡,成为明廷大修边政的重要措施。明代大同镇的许多城堡,都是在议和之后的万历年间包砖加固的。
从局部来说,议和之后,俺答汗向明廷俯首称臣,被封顺义王,明廷在缘边开设马市。此后,俺答下属部落亦开始近边驻牧。而个别部落不顾大局,侵入边内抢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桦门堡的北面是保平堡和新平堡,南面是瓦窑口堡。该地段长城在未设堡前,是值守薄弱区,时有蒙古部落越过长城,侵入瓦窑口等地进行掳掠。“然自此堡设后,戍守有人,斥候有警。虏遂不敢南下牧马,亦扼险之要地云。”
告别桦门堡后,我们沿山脊向西南走去,那里有桦门堡所在山的最高峰,称作桦岭。从名字推测,这座山在明代一定林木葱葱,且以桦树居多。而桦门堡的堡门也一定是就地取材,选用桦木。这大概也是桦门堡堡名的来历吧。
站在桦岭看长城,格外壮观。只见群山如海,翻波涌浪。长城如同巨龙,在波峰浪谷间腾跃。在跃上桦岭后,长城分别向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延伸。东南通向瓦窑口、李二口方向;西北通往保平堡、新平堡。我们选择了新平堡方向,这个方向段的长城也恰好由桦门堡分守。
该段长城距离桦门堡最近处,垂直距离大约一公里左右,但在这一公里的距离间却隔着山梁沟壑,想要到达就需要翻山越岭。期间曲折距离恐怕两公里也不止。可以想见当年在这里驻守的将士的艰辛。
此时,我突然对五百年前在这里驻守的明代将士心生出敬意来。和平是需要保卫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站在长城眺望,桦门堡如积木一般,置于山间高岗,远处是风力发电厂,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做了非常完美的对接。
时在寒冬,无论远景还是近景,色彩都非常单调,并且显得有些苍凉。但这单调的色彩并非没有内容,而是如同一副写意画,形简而意丰,其深刻的内容蕴含在简单的勾勒中。需要我们去细心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