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的探讨,揭示出了老子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出生世界,长养万物的母体。而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沉溺于世俗的利欲,智巧诈伪,离道越来越远。基于对人世的洞察,老子提出了他清静无为的修道观。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修道观
  一、“道”的内涵
  (一)“道”的别名
  在《道德经》中,“道”字总共出现了七十多次。在原文中,“道”还以其他不同的名称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老子对“道”的另一种形式的描述。概言之,“玄”,“常”,“一”,“大”,“朴”,“玄同”,“谷神”,“大象”,“无极”等,皆是“道”之别名。
  (二)“道”的内涵
  老子从本体论角度来讲“道”,藉以阐明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修养方法。他认为“道”无形无象,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生化都是源于道的运动和变化。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有两种表现形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本体,老子称其为“无”;由道本体衍生出的生化万物的功用,老子称其为“有”。关于“道”的具体描述,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道先天地而存在,它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条件而独立长存,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而不衰竭。万物都是由道的往复运行而产生,但是我们对道却不能有一种完全的认识,而只能勉强地把它称作是“道”。
  二、为道日损的修道观
  关于如何认识“道”,并最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经》以“为道日损”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学修体系。其总的原则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
  “为道”,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做。老子所说的“为道”是对“道”有了一定的体悟之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去执行,有行为准则的意思。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修养,以达到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没有得道的人,老子大开方便之门,在“为道日损”的总原则下,详细地规定了其他更为细致的行为准则。概括地说,这些行为准则总共有七条,分别是清静无为,质朴,少欲知足,不争,守柔处下,知止,慈而不害。
  第一,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清静无为的,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却为物欲所染,以至于本性被遮蔽不显。修道的人如果想要复归本性的话,就必须要克服后天的智巧奸诈,回归宁静与无为。具体方法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如果能够做到以无为处事,就能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就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理想境地。
  第二,质朴。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的。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可能会有些迂腐,但这也正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如老子所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得道之人死守善道,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在红尘俗世里随波逐流。如果有所追求的话,他们也只是向往简单真诚的生活,“为腹不为目”。在他们看来,只有最朴素的东西才是最接近大道的,也最能让人自在快活。
  第三,少欲知足。老子生活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战争是由人的欲望引发的。从个体角度而言,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产生痛苦和烦恼,进而可能引起伤己害人的事情发生。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当一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之时,战争就会爆发。人类一切的行为,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原本朴素的行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却被严重扭曲。因此,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为了避免人们被各种欲望所奴役,老子提出了少欲知足的生存理念。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不会被欲望带进危险的深渊。同时,老子进一步指出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三十八章)。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满足最本质的需求即可,而不应有其他附加的华而不实的追求。
  第四,不争。老子认为在诸多的欲望之中,贪欲是最为严重的,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老子提出了其“不争”的命题。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老子认为在众多的事物之中,只有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它总是处在最低,最脏,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它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更不会争名夺利。所以做人要有如水一般的德性。“道”即是这样的,它生化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这就是“道”的德性,就是“玄德”。所以,学道之人首先就要具备不争的品质。正是因为没有要争的心态,天下所有的人才都不能与其相争,所有的事也都能“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七十三章)。
  第五,守柔处下。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赞扬水德。水的特点是柔弱处下,它的功能却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水的至柔与处下反而成就了它的至强与至上,学道之人要善于学习水的这种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第六,知止。老子一直都是用相对的态度来看问题,所以他认为无论是做什么事,都应该为所当为,但更重要的是要适可而止。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好的事行人们都能很快发现并及时纠正。然而对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容易为贪欲所驱使,汲汲追求,丧失底线。最终物极必反,引致一些不好的结果。老子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劝解我们应当具备“知止”的能力,要适可而止。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十五章)。“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坏的会变好,好的也会变坏。惟有知时、“知止”的人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不造作、不妄为,发挥出生命无限的潜能。
  第七,慈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虽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可是天道总会慈济普天之下的善良之人。为道之人要学习天道慈济不害的精神,随缘利济天下苍生。这也是老子给为道之人开出的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看来,只有不因私欲而减损道德,且能怀一颗善心利益天下的人,才能最终学道有成。
  作者简介:姬生豪,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藏传佛教哲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也屡创新高.当人患病之后,尤其是实施了外
从《罗马假日》与《山楂树之恋》分别是东西方在不同年代拍摄的优秀的爱情影片,从这两部优秀的爱情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在爱情上的一些相似之处:爱情都是不知从何而起,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的78例,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39例)以及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效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观察组中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1.2
在整个管乐器吹奏艺术中,吹奏者吹奏时应用的呼吸形式对乐器发声的准确、连贯以及音色的优美都具有密切的关联,这些呼吸形式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下意识的生理运动,而是一种需要
摘要:语言变异是文艺语体中的常见现象,歌曲作为文艺语体的一种,语言变异在歌词中的表现极为突出。大陆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歌词中较为严谨的语言,是考察歌词中语言变异的典型代表。本文旨在讨论大陆流行歌曲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并对其分类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以推动语言健康、活泼发展。  关键词:大陆流行歌曲;歌词;语言变异;规范化  上古时期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与音乐相配合的歌词就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效果好,操作简单.但其并发症较多,应引起重视.断流术后再出血率达10%,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代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三种,即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非定指用法、人称代词的变换用法。  【关键词】代词 特殊用法 非疑问用法 非定指用法 变换用法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2-00-01    代词根据作用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每一类代词都有其常规用法和特殊用法。代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三种,即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