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之旅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徽州是个神秘的地方——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叱咤风云的红顶商人……她如同梦一般的奇幻,总是游离在我的思绪里,勾引、撩拨着我这颗被现实生活挤压得快要喘不过气的心。“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想起逝去文人墨客的几多感怀,我加快了揭开此梦的步伐。六月初,我选择了“古徽州探源之旅”,目的地就是被称为“徽商之源”的渔梁。
  


  从浙江淳安千岛湖码头乘船逆流而上,四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安徽歙县的深渡码头。吃完中餐,转乘中巴车约行半小时即到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渔梁。渔梁位于古徽州府歙县的徽城镇,距离歙县县城东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顷,人口1770人。该村在唐代即已具雏形,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遗留,整体格局保存完整。
  时过正午,烈日仍挥洒着热情把大地照得惨白,走进渔梁即强烈地感受到与都市喧嚣生活的巨大反差。没有钢筋水泥的砌裹,没有广告霓虹的诱惑,没有人头攒动的繁华和车水马龙的喧嚣,青山绿水边一排错落有致的黛瓦白墙,勾勒出一幅祥和的田园风光。如此的清新自然,使大伙儿一下子从昏昏欲睡的慵懒中精神起来。走在通往古村的小路上,路边灌木丛中刺耳的蝉鸣声非但不让人觉得讨厌,反而有种遇到久违故人般的亲切之感。
  来到村口,一条仅有三四米宽、东西走向的老街呈现在眼前。街上空无一人,可能村民都在午休,只有我们一行人的欣喜雀跃和高谈阔论声,打破了古村的宁静。老街顺着临江的小山坡蜿蜒而上,放眼望去,曲折悠长。街道是用长条形鹅卵石以鱼鳞状规整铺就的。漫步其上,不免想用脚尖狠狠地踮地面,似乎想证实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身处其中。卵石已被磨得溜圆发光,有的地方还有残缺,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几百年来多少徽人曾经从它们的身上踏过,贫贱的、富贵的、追梦的、失意的……徽商崛起的艰辛,荣归故里的豪迈,凄凉惨淡的落败……都被它们见证。
  街两侧的徽派民居高低不平,错落有致。整体色调无非就是黑、白、灰,然而就是这三种经典色彩的简单搭配,却把老街装点得韵味十足。究其缘由,我想古人读书是离不开笔、墨、纸的,这不正和徽派建筑的三色调相吻合吗?而徽商的特质又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因此他们把对文化的崇尚,自然地体现在建筑风格中。高高的马头墙,片片黝黑的小青瓦,户户飞翘的大门檐,静静沉睡的硬石鼓……一切都那么静谧。岁月的沧桑刻印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变得斑驳和厚朴,甚至让现代人觉得他们有些陈旧和迂腐。但他们曾经是那么的荣耀,那么的不可一世。我不忍惊扰他们,甚至不忍直视他们,就像不忍嬉笑面对一位曾经驰骋沙场、骁勇无敌,如今垂老乏力的勇士。仰望苍穹,两排耸立的屋脊上只留下窄窄的一线天,还是那么蓝。
  


  老街的中部有一座三进二层四个天井的老宅,是典型的徽式富家建筑。门楣上挂着一个黑色的木质牌匾,一看就知道是现代的手工工艺,与两旁镂空雕刻的精美青石门套相比,其做工很是粗糙。但上面的几个行楷字倒也算隽秀——“巴慰祖故居博物馆”,也就是巴氏的故居,现由其后裔改为博物馆。与其说是博物馆,不如说是纪念馆,因为除了建筑本身,里面的文物实在是不多。巴慰祖生于乾隆九年,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巴家是一个世代以盐业和行医为主的家族,巴慰祖年少时就很聪颖,爱好广泛,擅长书、画、印。巴慰祖曾被没落的清政府授予“候补中书”的虚衔,然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都活动,又曾在武汉居留,也都与盐务有关。老宅里悬挂有康熙皇帝送给巴慰祖的“莲淑长春”匾额,还有乾隆皇帝赐予巴慰祖的“星璨南天”匾额,彰显了当年宅主人的尊贵。时过境迁,老宅留给后人的只有追慕。
  老宅的斜对面是一座“前店后宅”的木板屋,名“巴道夫运输过塘行”。据说是当时较大的一家商行,主要经营茶叶。老屋前堂摆放着呈凹字形的木制宽柜台,后院是两层阁楼的仓库和居室。柜台已经有些腐烂,据说这个柜台的位置百余年都没挪动过。黝黑油滑的地面高低不平,踏得锃亮的木门槛,中间部位已呈半月状,一定是被当年穿梭前堂后院的伙计和纷沓而至客商的脚步所磨成的。我也只能从这些物证中,浮想以往门庭若市的情景。
  老街上遍织着许多的巷弄,屏气凝思,恍惚中仿佛时光倒流,多少欢声笑语飘至耳旁。光阴荏苒,物是人非,一切都已匆匆而过,老街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曾经的光鲜与繁华已不复存在,雄霸明清商界三百余年的大戏已经无奈地谢幕!
  渔梁村边环绕着一条小江,名练江。因为正是枯水期,所以水不是很深,江面也不是很宽。所谓的江,看上去倒像一条大河。一侧的青山和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使得练江的水碧绿碧绿的,如同一条绿带无尽地向东蜿蜒伸展。远处两位村姑正在江边洗衣,几只鸬鹚悠闲地站在突出水面的小石块上。在这个酷热的盛夏,这种景象带给我们一丝珍贵的凉意。这条水路直通钱塘,下达扬州、南京、上海等地,是古徽州人通达四方的唯一“黄金水路”。有水就有码头,徽州的古码头很多,渔梁便是其中一个。因为它坐落在古徽州府边上,地理位置较为便利,所以古徽州商人大多从此往返,同时也造就了渔梁村昔日的昌盛。
  横卧在练江上,有一座水坝。远远望去如同一块灰白色的土布斜挂在水面上,大坝因村名而称作“渔梁坝”。据说始建于晋代,改建于明代,整修于清代,是我国现存少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有“千年古坝”之称。走近一看,水坝全部采用大小一致的花岗岩条石做基材,条石与条石之间用石榫铆锁,十分的严合,让人惊叹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大坝虽历经千百年江水的冲刷,却岿然不动,至今仍发挥着蓄水和泻洪的功效,的确不负“江南都江堰”的美誉。
  


  坝边只有几条游船,游客也很少。见到我们的到来,船工们赶紧上前张罗。听船工说,当年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商人、船夫、挑夫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处,江面帆樯如林,老街市声如潮,昼夜不息,各类货物从这里中转到全国各地。确实有诗为证——“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足以让人确信并用想象勾画出当年岸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江中渔火点点、穿梭往来的盛况了。
  泛舟江上,南岸被文竹裹得青翠的紫阳山和北岸一字排开的青砖黑瓦房相映成趣。紫阳山曾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父亲朱松隐居之地。现在已找不到“紫阳书院”的半点遗痕,更听不到“之乎者也”的读书声,有的只是偶尔能听得到的几声鸟鸣。北岸有几条从后院直通江边的窄长石街,那是当时的商贾大户和达官贵人的私家码头。用如今的眼光看,算不上多么豪华壮观。然而在当时,拥有一个小小的私家码头是多少人追逐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多少古徽人前仆后继,要么远走他乡辛酸地学艺经商,要么挑灯夜读煎熬十年寒窗。
  当地有句民谣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古时的徽州,由于地处山区,人多地少,人们生活状况十分窘迫,为了生存只能把儿女送到外地闯荡。而出行的唯一通道,就是眼前的这个水路码头。在这练江边,不知上演过多少次生死离别的悲泣往事。
  练江的水还是一如既往的绿,不过这只是假象,走到近前就会有一股股腥臭味夹杂在热浪中扑鼻而来。水中长满了长长的水草,随着船桨荡起的波浪在水中左摇右晃,仿佛水怪的魔爪在舞动。难道它们在向世人传递着曾经的冤屈和不平?想到这,不免毛骨悚然。
  建国后,歙县修建了通往杭州的公路,千岛湖又建起了新安江大型水力发电站。从此切断了渔梁通往钱塘江的水运航线,但这与渔梁的衰败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没有永远的辉煌,也没有不落的太阳。古徽商的衰落是一个历史现象。风华固然不在了,但徽商所特有的坚韧不拔、贾而好学的精神已被代代传承下来,激励着后世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其他文献
众水汇集的地方,一江一湖一山,赋予她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灵秀。浔阳江头,有春江花月的古雅;鄱阳湖边,有长天秋水的豪迈。地处南北动脉和黄金水道的交叉点,承东启西,引南接北,新时代的九省通衢——九江。 这是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城市”九江的获奖证词,也是九江独具风韵的真实写照。  九江,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于一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
期刊
武汉的山,山不显而名显。黄鹤楼下是蛇山,电视塔下是龟山,隔江相视,钢铁结构的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连贯武汉三镇;珞珈山为武汉大学校园,山复路环,林阴掩映学楼书馆,樱花枫叶述纷繁;磨山居东湖彼岸,梅桂之乡;琴台是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的地方,传一个“知音难觅”的千古绝唱。武汉有三十多座小山,可谓一览众山小。然武汉水阔,长江浩浩,汉水悠悠,东湖碧水如镜,或浅波微澜,晴空下鹤集舟行,柳绿莲白。武汉第一
期刊
要说起这手机,现在在城市成年人群中,基本上算是人手一个了,有些人甚至不止一个。中国人爱赶时髦的毛病,在购买手机上可谓是体现最深的。当各大手机生产商把最大的市场定位在中国之后,消费者有福了,因为每天都有无数款新机型上市,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能购买到世界上最流行、最先进、最漂亮的手机,这极大地满足了我们渴求已久的“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心愿。  现在的手机功能强大到堪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詹姆斯·邦德”使
期刊
宠物是人类不会说话的心灵伴侣,我想大部分人决定饲养宠物的根本原因是聊慰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猫、狗、鸟、乌龟、蜥蜴……任何动物都好,我们把它们当作亲人、孩子、朋友,相互依赖、信任。但在这些小可爱、小乖乖在带给我们欢乐、慰藉的同时,也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无穷的噪音污染。  宠物声音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是狗和猫,这也是人类饲养数量最多的两大宠物种类,其中叫声最大的当属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以狗为例,分析一下
期刊
只是在画中见过它的形象;如今置身真实的黄山,恍若还在一幅画前。  还在山麓,只是远观,然而挡在面前的数座山峰已挡不住黄山那横空出世的气势,在蓝天的背景上,直指云霄的黄山之峰孤高而圣洁。  不知道有一种什么力量让人震撼。上了黄山,俯视涌向上来的山峰,仰望排空而起的山巅,所有的词汇都失去了形容的力量。摒气凝神,看见的,是满眼静穆的嶙峋峥嵘。    组成这一幅峥嵘景象的,是山岩和奇松。这些生长在黄山的劲
期刊
阿列娜的初恋是唯美的。上中学时,她的同学万尼卡胆大妄为地吻了她头戴的帽子,在那一瞬间,她在爱的漩涡中迷失了。万尼卡身上散发出来的雄性的气味久久令她回味,在14岁那个情窦初开的季节里,万尼卡叩开了阿列娜怀春少女的心扉,让她憧憬明天。  时间飞逝,他们都已长大成人。  交往的七年来,万尼卡三心二意,颇为花心。而阿列娜却始终对他一片痴心,苦苦等待,等待万尼卡大学毕业向她求婚。尽管天生丽质的阿列娜身边蜂飞
期刊
北京最美的乡村    编者的话:每月人物是本刊新开的一个栏目。每月入选人物将作为本刊“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候选人。亲爱的读者,您读了他们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写信告诉我们好吗?你们的评价,将成为我们评选“年度人物”时的重要依据。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今年2月14日,当记者再次走在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文化新村整洁宽阔的街道上,耳边再次回响起这首美妙的歌声。记得那是2002
期刊
“快打110!”同楼的邻居小吴一怒之下打手机报了警。原来他是不堪忍受对门装修的噪声而出的下策!也难怪他发那么大的火,他爱人10天前给家里添了个千金,就在此时,对门老住户买了新居搬走了,新入住的那家照例要大动干戈地装修。  起初他并不在意,因为爱人住院,他白天上班,听不到噪声。但爱人一出院回到家坐月子,那感受就大不相同了。产假需要静养,婴儿需要安静的环境,这装修的噪声实在是太难忍受了。  不到10分
期刊
译/张水华    在一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一人一狗,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条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已经被困第三天了。他和它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饥寒交迫的夜晚一样真实,就像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可是,村里人在食物
期刊
1 马与斑马    从前,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群斑马。它们遇到了一匹在野外游荡的马。马想加入它们的队伍,它们愉快地接纳了它。  马对它身边的斑马说:“你们为什么都有黑白条纹?我从没看见过这样糟糕的伪装。别人在几英里以外就能发现你们。如果你们是我这样的暗棕色,在任何地方都能隐藏得很好。”  斑马说:“斑马天生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可你怎么会变成野马?我还以为野马早已不存在了。”  马说:“不,我其实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