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是由一些很简单的事件所造成的,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巴塞罗那的城市历经2200年的城市变迁,是什么原因让巴塞罗那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城,是最适宜步行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扩张;均等化;旧城更新;
[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s often caused by some very simple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no exception. Barcelona city after city changes in 2200, what is the reason for Barcelona to become a world famous cultural city,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walking the city?
[ keyword ] city expansion; equalization; urban renewal;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1巴塞罗那的演变过程
巴塞罗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时代,但直至12世纪,才大力向地中海沿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巴塞罗那的人口一直在缓慢增长。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后,巴塞罗那出现人口暴涨。在19世纪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国内移民奔向巴塞罗那,巴塞罗那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它吸纳了周围大量的村庄。尤其是20世纪初,人们怀着对前途的希望来到巴塞罗那,使这里的人口迅猛增长,变成了一个大都市。
从巴塞罗那城市增长的历史图片可以看出,原来巴塞罗那的城市只是在哥特区内,而现在大约向城市内陆及周边地区扩大了十几倍。
其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城市形成阶段、城市扩张阶段、城市更新阶段。
城市形成阶段(公元前230年—公元1850年)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1850年,2000多年的时间,巴塞罗那从一个10公顷的居住区发展成为260公顷的殖民堡垒,欧洲古代封建神权时代对权力和领地的不断争夺,既造就了联邦首府时期的辉煌,也遗留了殖民禁锢时期的黑暗。
图2 十八世纪巴塞罗那畸形的城市建设
巴塞罗那城带着它特有的双重传统迈入19世纪。它既是一个有着伦勃拉斯传统的自豪民主的港口城市,同时又是一个以密集的堡垒和被包围的拉巴塞罗尼特为象征的殖民地。随着西班牙王国统治的衰弱,巴塞罗那城再度兴盛起来。
城市扩张阶段(1850年—1980年)
城市扩张的动力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巴塞罗那的人口急剧增加.而城市建设却依然局限于原有的城墙范围之内.导致人口拥挤不堪.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巴塞羅那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殖民禁锢,已经厌倦了城墙的包围,为了推倒旧时代束缚的象征和满足城市新的发展的需要,巴塞罗那突破城墙,向外发展。
到1865年,巴塞罗那城墙的拆除基本完成。当时的巴塞罗那处于一个完全的城市建设的真空带的包围中,只有在远处有5个零散的村落,巴塞罗那就将新的城市发展区定位在了老城和村庄之间的真空地带上,
城市发展规划竞赛
1859 年,巴塞罗那组织了关于城墙拆除后的城市发展规划的竞赛, 最终的两个备选方案来自Antoni Rovira和Hdenfons Cerda。
两个规划方案的背后实际上是两股政治力量的斗争。正是1859 年的这场规划风波和Cerda的方案让巴塞罗那成为了今天人们熟知的样子
图3 Antoni Rovira 方案 图4 Hdenfons Cerda 方案
1.迎合保守贵族审美观念的方案
Rovira的方案充分的尊重了老城,方案的出发迎合了当时非常保守的加泰罗尼亚贵族的审美观念,以再现加泰罗尼亚文化主导时的中世纪的光辉为理念,延续了老城的轴线,设计了5条放射的轴线和繁杂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设计成一个类似罗马或巴黎的传统权贵阶层的巴洛克城市。
2. 体现社会平等、变革的方案
图5 公共设施分布
Cerda方案的满足了当时新兴中产阶级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同时也符合城市中的普通居民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需求。在空间上反映为大量的无差别的城市街区的格网的使用。公共设施和公园都体现均等化思想,每个公共设施布局服务临近25个街区。
(1)“方格网+对角线”的规划格局
Cerda方案以棋盘式的路网构建城市的新骨架,以对角线布置大街,将新区与老城区以及邻近的小城镇连接成为一个新型的工商业城市。
(2)多层低密度地块街坊
采用方格网的街坊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方案通过技术测算将街坊地块定为l13米见方(地块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方案就街坊地块内建筑布局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没有采用建筑沿街坊周边布置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5层高的条形建筑,沿街坊的二或三条边界布置。两边布置建筑的街坊地块的建筑密度不超过50%,剩余土地留作城市花园,希望以此形成更加开放、密度相对较低的城市环境。沿街建筑采用传统的“底商上住”模式,提供居民就近工作的就业机会,减少交通量。
图6 巴塞罗那街区模式
(3)人性化的道路交通
周边的道路为20米宽。每个方块均留了20m宽的四个大切角.使得四角形的方块略呈八角形,因而在方块的十字交叉口就留下了一块可观的公共空间。每个转角都成了街道活动的重要焦点,同时也起到了减轻交通负荷的作用。为了使人车分流,他在20米宽的道路内划分出两侧各5米宽的人行道,使每个街坊四周均形成连续的步行道。
(4)多层高密度的转变
在巴塞罗那城随后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的人使城市土地开发压力成为必然。扩展区在实际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并未实现Cerda最初低密度的城市街坊构想,而是在不断的调整中走向了更为传统的高密度周边式的城市街坊模式。
城市更新阶段(1980年代至今)
1970年代,巴塞罗那传统工业开始严重衰退,工作机会减少,城市开始衰败。自1980年至今,通过以重大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巴塞罗那政府对450多个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与建设。
第一阶段:80年代初申办奥运前的城市更新
20世纪80年代初巴塞罗那开始城市改造,当时巴塞罗那刚刚诞生第一个民选市政府,亟待开始城市重建以提高城市的格局,由于经济原因,这次重建的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而不是成本昂贵且效果不明显的项目。这一时期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以许多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为主,更新的主要对象是扩展区中逐渐走向衰落的地区。从小型公共空间人手,采用 “针灸法”单点切入,改建和创造了许多小公园、小广场,彻底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改造的方式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并自上而下由中央至地方、官方部门至非官方部门、非盈利团体至商业机构建立的一种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内在机制,对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重组创新。这一场自上而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运动,被誉为成功的“巴塞罗那模式”。
(二)1986年至1992年融入奥运规划的城市更新
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成为促成巴塞罗那城市再开发计划实现的重要契机,一系列滨水改造工程围绕奥运会契机进行了大规模实施和整合。整个巴塞罗那新旧城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改造包括梳理市内主要交通道路,加强基础设置建设等举措,在“把城市向大海开放”的思想下,把奥运村建在滨水区,以奥运村和奥林匹克港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推进滨水区的改造项目。
图 7 20世纪80年代对奥运村和奥林匹克港的规划
这个项目的发展涉及一系列重大进程:拆除沿海铁路线,把环城快速路移到地下;处理排放到海里的污水;建造和维护新的海滩等。许多相关的服务设施、旅馆餐厅等也配置到这个地带,使整个区域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休闲区和旅游观光地。巴塞罗那奥运村规划充分运用了地段的环境优势,为公寓提供了更灵活开敞的外部环境。成功地扭转了人们对该地区原有的破败印象。奥运会结束以后,奥运村公寓住宅以良好的区位条件建设水平,立刻成为抢手的商品公寓。面向城市中产阶级,带动了滨水居住区的开发。奥林匹克港则变成了巴塞罗那高收入阶层停泊私家游艇的码头。整个区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图8 世界文化论坛区域规划
(三) 1992年奥运会后的城市更新
1992年奥运会后:城市改造主打文化牌,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的一个泛区域城市建设。巴塞羅那以文化和公共空间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开发理念与“世界文化论坛”相结合,继续通过积极参与或创办国际性盛会,来保持和增进城市的吸引力和国际地位。第一届世界文化论坛于 2004 年在巴塞罗那举行,并以此推动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滨水区开发项目。巴塞罗那成为了名扬四海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口号,它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巴塞罗那的城市变迁对我国城市的启示
从巴塞罗那2200年的城市发展来看,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一直在城市形态演变中体现。同时,巴塞罗那模式的成功应用,证明低、多层高密度街坊式建筑类型和街巷体系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仍然十分有效。因为这类建筑能够同时建立公共、半公共和私人领域,使日常活动空间边界意义明确、归属感强。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和功能尚未成熟,仍处在变化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包括巴塞罗那在内的国内外城市的成功建设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实际情况的多层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
图片来源
图8:参考文献[1]
图1:参考文献[2]
图4,6:参考文献[3]
图7,8:参考文献[4]
参考文献
[1] 黄琲斐.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J].建筑学报 2002(5)
[2] 李翅.巴塞罗那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初探[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
[3] 戴林琳,盖世杰.“塞尔达规划”的街区模式及其空间发育进程初探[J]华中建筑 2008(8)
[4]沙永杰,董 依. 巴塞罗那城市滨水区的演变[J]上海城市规划2009(1)
[5] 杨猛. 巴塞罗那扩展区一一政治与城市空间的演义[J]
作者简介:
许 刚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所
袁 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所
林伟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市政所
马星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三所
[关键词]城市扩张;均等化;旧城更新;
[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s often caused by some very simple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no exception. Barcelona city after city changes in 2200, what is the reason for Barcelona to become a world famous cultural city,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walking the city?
[ keyword ] city expansion; equalization; urban renewal;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1巴塞罗那的演变过程
巴塞罗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时代,但直至12世纪,才大力向地中海沿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巴塞罗那的人口一直在缓慢增长。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后,巴塞罗那出现人口暴涨。在19世纪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国内移民奔向巴塞罗那,巴塞罗那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它吸纳了周围大量的村庄。尤其是20世纪初,人们怀着对前途的希望来到巴塞罗那,使这里的人口迅猛增长,变成了一个大都市。
从巴塞罗那城市增长的历史图片可以看出,原来巴塞罗那的城市只是在哥特区内,而现在大约向城市内陆及周边地区扩大了十几倍。
其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城市形成阶段、城市扩张阶段、城市更新阶段。
城市形成阶段(公元前230年—公元1850年)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1850年,2000多年的时间,巴塞罗那从一个10公顷的居住区发展成为260公顷的殖民堡垒,欧洲古代封建神权时代对权力和领地的不断争夺,既造就了联邦首府时期的辉煌,也遗留了殖民禁锢时期的黑暗。
图2 十八世纪巴塞罗那畸形的城市建设
巴塞罗那城带着它特有的双重传统迈入19世纪。它既是一个有着伦勃拉斯传统的自豪民主的港口城市,同时又是一个以密集的堡垒和被包围的拉巴塞罗尼特为象征的殖民地。随着西班牙王国统治的衰弱,巴塞罗那城再度兴盛起来。
城市扩张阶段(1850年—1980年)
城市扩张的动力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巴塞罗那的人口急剧增加.而城市建设却依然局限于原有的城墙范围之内.导致人口拥挤不堪.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巴塞羅那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殖民禁锢,已经厌倦了城墙的包围,为了推倒旧时代束缚的象征和满足城市新的发展的需要,巴塞罗那突破城墙,向外发展。
到1865年,巴塞罗那城墙的拆除基本完成。当时的巴塞罗那处于一个完全的城市建设的真空带的包围中,只有在远处有5个零散的村落,巴塞罗那就将新的城市发展区定位在了老城和村庄之间的真空地带上,
城市发展规划竞赛
1859 年,巴塞罗那组织了关于城墙拆除后的城市发展规划的竞赛, 最终的两个备选方案来自Antoni Rovira和Hdenfons Cerda。
两个规划方案的背后实际上是两股政治力量的斗争。正是1859 年的这场规划风波和Cerda的方案让巴塞罗那成为了今天人们熟知的样子
图3 Antoni Rovira 方案 图4 Hdenfons Cerda 方案
1.迎合保守贵族审美观念的方案
Rovira的方案充分的尊重了老城,方案的出发迎合了当时非常保守的加泰罗尼亚贵族的审美观念,以再现加泰罗尼亚文化主导时的中世纪的光辉为理念,延续了老城的轴线,设计了5条放射的轴线和繁杂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设计成一个类似罗马或巴黎的传统权贵阶层的巴洛克城市。
2. 体现社会平等、变革的方案
图5 公共设施分布
Cerda方案的满足了当时新兴中产阶级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同时也符合城市中的普通居民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需求。在空间上反映为大量的无差别的城市街区的格网的使用。公共设施和公园都体现均等化思想,每个公共设施布局服务临近25个街区。
(1)“方格网+对角线”的规划格局
Cerda方案以棋盘式的路网构建城市的新骨架,以对角线布置大街,将新区与老城区以及邻近的小城镇连接成为一个新型的工商业城市。
(2)多层低密度地块街坊
采用方格网的街坊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方案通过技术测算将街坊地块定为l13米见方(地块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方案就街坊地块内建筑布局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没有采用建筑沿街坊周边布置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5层高的条形建筑,沿街坊的二或三条边界布置。两边布置建筑的街坊地块的建筑密度不超过50%,剩余土地留作城市花园,希望以此形成更加开放、密度相对较低的城市环境。沿街建筑采用传统的“底商上住”模式,提供居民就近工作的就业机会,减少交通量。
图6 巴塞罗那街区模式
(3)人性化的道路交通
周边的道路为20米宽。每个方块均留了20m宽的四个大切角.使得四角形的方块略呈八角形,因而在方块的十字交叉口就留下了一块可观的公共空间。每个转角都成了街道活动的重要焦点,同时也起到了减轻交通负荷的作用。为了使人车分流,他在20米宽的道路内划分出两侧各5米宽的人行道,使每个街坊四周均形成连续的步行道。
(4)多层高密度的转变
在巴塞罗那城随后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的人使城市土地开发压力成为必然。扩展区在实际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并未实现Cerda最初低密度的城市街坊构想,而是在不断的调整中走向了更为传统的高密度周边式的城市街坊模式。
城市更新阶段(1980年代至今)
1970年代,巴塞罗那传统工业开始严重衰退,工作机会减少,城市开始衰败。自1980年至今,通过以重大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巴塞罗那政府对450多个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与建设。
第一阶段:80年代初申办奥运前的城市更新
20世纪80年代初巴塞罗那开始城市改造,当时巴塞罗那刚刚诞生第一个民选市政府,亟待开始城市重建以提高城市的格局,由于经济原因,这次重建的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而不是成本昂贵且效果不明显的项目。这一时期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以许多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为主,更新的主要对象是扩展区中逐渐走向衰落的地区。从小型公共空间人手,采用 “针灸法”单点切入,改建和创造了许多小公园、小广场,彻底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改造的方式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并自上而下由中央至地方、官方部门至非官方部门、非盈利团体至商业机构建立的一种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内在机制,对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重组创新。这一场自上而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运动,被誉为成功的“巴塞罗那模式”。
(二)1986年至1992年融入奥运规划的城市更新
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成为促成巴塞罗那城市再开发计划实现的重要契机,一系列滨水改造工程围绕奥运会契机进行了大规模实施和整合。整个巴塞罗那新旧城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改造包括梳理市内主要交通道路,加强基础设置建设等举措,在“把城市向大海开放”的思想下,把奥运村建在滨水区,以奥运村和奥林匹克港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推进滨水区的改造项目。
图 7 20世纪80年代对奥运村和奥林匹克港的规划
这个项目的发展涉及一系列重大进程:拆除沿海铁路线,把环城快速路移到地下;处理排放到海里的污水;建造和维护新的海滩等。许多相关的服务设施、旅馆餐厅等也配置到这个地带,使整个区域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休闲区和旅游观光地。巴塞罗那奥运村规划充分运用了地段的环境优势,为公寓提供了更灵活开敞的外部环境。成功地扭转了人们对该地区原有的破败印象。奥运会结束以后,奥运村公寓住宅以良好的区位条件建设水平,立刻成为抢手的商品公寓。面向城市中产阶级,带动了滨水居住区的开发。奥林匹克港则变成了巴塞罗那高收入阶层停泊私家游艇的码头。整个区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图8 世界文化论坛区域规划
(三) 1992年奥运会后的城市更新
1992年奥运会后:城市改造主打文化牌,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的一个泛区域城市建设。巴塞羅那以文化和公共空间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开发理念与“世界文化论坛”相结合,继续通过积极参与或创办国际性盛会,来保持和增进城市的吸引力和国际地位。第一届世界文化论坛于 2004 年在巴塞罗那举行,并以此推动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滨水区开发项目。巴塞罗那成为了名扬四海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口号,它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巴塞罗那的城市变迁对我国城市的启示
从巴塞罗那2200年的城市发展来看,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一直在城市形态演变中体现。同时,巴塞罗那模式的成功应用,证明低、多层高密度街坊式建筑类型和街巷体系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仍然十分有效。因为这类建筑能够同时建立公共、半公共和私人领域,使日常活动空间边界意义明确、归属感强。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和功能尚未成熟,仍处在变化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包括巴塞罗那在内的国内外城市的成功建设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实际情况的多层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
图片来源
图8:参考文献[1]
图1:参考文献[2]
图4,6:参考文献[3]
图7,8:参考文献[4]
参考文献
[1] 黄琲斐.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J].建筑学报 2002(5)
[2] 李翅.巴塞罗那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初探[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
[3] 戴林琳,盖世杰.“塞尔达规划”的街区模式及其空间发育进程初探[J]华中建筑 2008(8)
[4]沙永杰,董 依. 巴塞罗那城市滨水区的演变[J]上海城市规划2009(1)
[5] 杨猛. 巴塞罗那扩展区一一政治与城市空间的演义[J]
作者简介:
许 刚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所
袁 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所
林伟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市政所
马星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