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服务要加强
表现为商业银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离农倾向。为了增收节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一些乡镇网点,即使留下来的网点也更大程度体现出吸储功能,基本没有放贷功能。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更多地偏好于一些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而对处于成长期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户则“慎贷”、“惜贷”,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体现为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位,涉农政策性银行日渐萎缩。商业金融的趋利性是推进商业金融改革的根本动因,而农村金融环境差,借贷风险大,助长了商业金融在农村的撤退。
涉农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
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单一,仅在农产品收购等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组织作用,其他业务开展缓慢。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功能趋弱,因大量收缩农村营业网点,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处于停摆状态。其他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支农。目前所形成的 “三农”靠“一社”的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农村金融基础有待夯实
农村信用体系、担保机构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抵押难,担保难。农民缺乏可用于质押抵押的资产,当然,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机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农户贷款的需求。重要的是缺少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来组织、管理和协调农业担保业务发展。其次是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风险补偿渠道,产生的风险全部由涉农金融机构承担,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严重影响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第三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受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支付能力有限、保险产品品种较少、以及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保险发展十分缓慢,不利于引导金融资本流入,致使“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
发展路径
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无工不富,无农不稳。2003年以来国家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实施了极有成效的措施,包括免除农业税、实行义务教育等。但当前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支农的财政结构和总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需要,“三农”问题仍然严重。因此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创新机制提高农村的产品利润率,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搭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构建合理的资金流动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涉农”金融服务需要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作支撑。除了包括支付结算体系、银行电子设备配置这些“有形”的基础设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基础设施更不可或缺。比如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土地权益抵押融资的制度规范与保障等法律层面相关制度的健全至关重要。而要促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开拓涉农业务,还需要政府构建更加有效的引导鼓励机制。
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农村区域还具有截然不同的经济金融背景和文化。因此,要真正让金融产品对农民增收切实发挥作用,就要避免把城市金融产品与服务简单照搬到农村,而应该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客户主动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
解决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相对缺乏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综合解决,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经验,同时结合农业产业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和抵押担保机制,通过金融支持农业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也可能成为信用载体,起到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还可以试行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宅基地流转等形式进行抵押担保。
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一是成立农村保险基金,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体系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投保能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当成立农业保险基金,大力促进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保险的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性信贷的补贴力度。当前政策性信贷规模难以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贴息资金不足,应当按照实际贷款规模来核定当年的贴息金额,并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对于部分风险高、收益低的涉农贷款,政府应当成立担保基金和补助基金,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表现为商业银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离农倾向。为了增收节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一些乡镇网点,即使留下来的网点也更大程度体现出吸储功能,基本没有放贷功能。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更多地偏好于一些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而对处于成长期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户则“慎贷”、“惜贷”,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体现为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位,涉农政策性银行日渐萎缩。商业金融的趋利性是推进商业金融改革的根本动因,而农村金融环境差,借贷风险大,助长了商业金融在农村的撤退。
涉农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
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单一,仅在农产品收购等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组织作用,其他业务开展缓慢。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功能趋弱,因大量收缩农村营业网点,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处于停摆状态。其他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支农。目前所形成的 “三农”靠“一社”的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农村金融基础有待夯实
农村信用体系、担保机构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抵押难,担保难。农民缺乏可用于质押抵押的资产,当然,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机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农户贷款的需求。重要的是缺少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来组织、管理和协调农业担保业务发展。其次是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风险补偿渠道,产生的风险全部由涉农金融机构承担,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严重影响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第三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受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支付能力有限、保险产品品种较少、以及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保险发展十分缓慢,不利于引导金融资本流入,致使“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
发展路径
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无工不富,无农不稳。2003年以来国家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实施了极有成效的措施,包括免除农业税、实行义务教育等。但当前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支农的财政结构和总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需要,“三农”问题仍然严重。因此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创新机制提高农村的产品利润率,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搭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构建合理的资金流动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涉农”金融服务需要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作支撑。除了包括支付结算体系、银行电子设备配置这些“有形”的基础设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基础设施更不可或缺。比如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土地权益抵押融资的制度规范与保障等法律层面相关制度的健全至关重要。而要促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开拓涉农业务,还需要政府构建更加有效的引导鼓励机制。
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农村区域还具有截然不同的经济金融背景和文化。因此,要真正让金融产品对农民增收切实发挥作用,就要避免把城市金融产品与服务简单照搬到农村,而应该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客户主动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
解决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相对缺乏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综合解决,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经验,同时结合农业产业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和抵押担保机制,通过金融支持农业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也可能成为信用载体,起到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还可以试行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宅基地流转等形式进行抵押担保。
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一是成立农村保险基金,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体系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投保能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当成立农业保险基金,大力促进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保险的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性信贷的补贴力度。当前政策性信贷规模难以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贴息资金不足,应当按照实际贷款规模来核定当年的贴息金额,并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对于部分风险高、收益低的涉农贷款,政府应当成立担保基金和补助基金,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