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以其集体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增加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效果。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高效; 课堂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媒体,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空的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其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年来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现高效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课堂高效,巧妙导入至关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心灵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插上了一双彩色的翅膀。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草原》一课,我首先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课件演示辽阔草原清新怡人的画面。聆听着悠扬动听的乐曲,欣赏着一望无际、翠色欲流的大草原。学生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学生欣赏完后,由衷地发出声声赞叹:“草原的景色真美呀!我真想去大草原上去看看!……”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我相机引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风土人情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使这一节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 借助多媒体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实现高效课堂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还是教学《草原》一课,作者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描述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如此美妙醉人的景色,对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是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的。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仅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袤辽阔之感。“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也很难把羊群和大花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或是讲解羊群与白色的大花如何如何的有相似之处,而是通过再现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此时,教师再多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3 借助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巧用多媒体课件引发思考,通过对重、难点的迅速突破来实现高效课堂。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直观思维仍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学辅助信息量不够,就很难理解教材中较深奥或比较抽象的内容。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广泛,为语文课堂提供了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彩,更易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之中,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学习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学生理解筑路工人修筑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是教学的重点。而这些重点对学生乃至很多成年人来说都存在经验上的空白。为突破教学重点,讲到筑路工人修筑“风火山隧道”时,我就播放了筑路工人向“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的视频来帮助理解。讲到“恶劣的天气,高原极度缺氧”轮番向我们的筑路大军进攻时,就播放修建西藏铁路的记录短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就把抽象变为了形象,突破了教师在教学中时间、空间、专业上的局限。通过直观观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筑路者的艰辛及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誓言的不易。
《爬山虎的脚》一课,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课前,先请有条件的同学自己观察爬山虎。课上,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4 借助多媒体化远为近,弥补感知不足,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特色民居,然后锁定“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带领学生结合课文细细参观领略了一番。因此,借助多媒体的带领让学生穿越空间的阻隔,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丝绸之路》一课,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上课时,我先出示了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画面(演示文稿),他告别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视频)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还经过哪些地区呢?同学们请看地图。紧接着很自然地播放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这样,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丝绸之路都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了一定的印象,对“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强烈的求职欲望。
5 借助多媒体,体验美感,实现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理解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和对应诗句的庐山背景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之后教师问:“如果你此时就是一位游人,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有的说:“香炉峰上的茫茫的云雾,在阳光照耀下变成了紫色的云烟,多美的景象啊。”有的说:“瀑布从峰上哗哗奔腾而下,就像是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多么有气势……。”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确实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富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乐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让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色添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书刊类)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书刊类)
[3] 吕东坡.语文教学网(网络类)
[4] 中国教师站 (网络类).2012-3-31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高效; 课堂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媒体,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空的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其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年来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现高效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课堂高效,巧妙导入至关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心灵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插上了一双彩色的翅膀。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草原》一课,我首先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课件演示辽阔草原清新怡人的画面。聆听着悠扬动听的乐曲,欣赏着一望无际、翠色欲流的大草原。学生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学生欣赏完后,由衷地发出声声赞叹:“草原的景色真美呀!我真想去大草原上去看看!……”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我相机引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风土人情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使这一节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 借助多媒体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实现高效课堂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还是教学《草原》一课,作者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描述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如此美妙醉人的景色,对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是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的。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仅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袤辽阔之感。“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也很难把羊群和大花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或是讲解羊群与白色的大花如何如何的有相似之处,而是通过再现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此时,教师再多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3 借助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巧用多媒体课件引发思考,通过对重、难点的迅速突破来实现高效课堂。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直观思维仍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学辅助信息量不够,就很难理解教材中较深奥或比较抽象的内容。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广泛,为语文课堂提供了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彩,更易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之中,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学习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学生理解筑路工人修筑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是教学的重点。而这些重点对学生乃至很多成年人来说都存在经验上的空白。为突破教学重点,讲到筑路工人修筑“风火山隧道”时,我就播放了筑路工人向“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的视频来帮助理解。讲到“恶劣的天气,高原极度缺氧”轮番向我们的筑路大军进攻时,就播放修建西藏铁路的记录短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就把抽象变为了形象,突破了教师在教学中时间、空间、专业上的局限。通过直观观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筑路者的艰辛及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誓言的不易。
《爬山虎的脚》一课,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课前,先请有条件的同学自己观察爬山虎。课上,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4 借助多媒体化远为近,弥补感知不足,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特色民居,然后锁定“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带领学生结合课文细细参观领略了一番。因此,借助多媒体的带领让学生穿越空间的阻隔,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丝绸之路》一课,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上课时,我先出示了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画面(演示文稿),他告别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视频)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还经过哪些地区呢?同学们请看地图。紧接着很自然地播放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这样,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丝绸之路都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了一定的印象,对“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强烈的求职欲望。
5 借助多媒体,体验美感,实现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理解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和对应诗句的庐山背景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之后教师问:“如果你此时就是一位游人,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有的说:“香炉峰上的茫茫的云雾,在阳光照耀下变成了紫色的云烟,多美的景象啊。”有的说:“瀑布从峰上哗哗奔腾而下,就像是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多么有气势……。”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确实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富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乐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让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色添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书刊类)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书刊类)
[3] 吕东坡.语文教学网(网络类)
[4] 中国教师站 (网络类).2012-3-31